邯山区文广旅局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美友6300079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目前,我区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33项。在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邯山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我区部分非遗项目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b><font color="#ed2308">1、彩扎·彩布拧台(国家级项目)</font></b><div> 据艺人口传,彩布拧台形成于元代初期,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到大隐豹村此工艺,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明、清两代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彩布拧台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的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到圆柱、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br></div> <b><font color="#ed2308">2、南宫碑体书法艺术(省级项目)</font></b><br> 一百多年前,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的入室弟子王洪钧先生由天津来到大名,在这里开坛授徒,李鹤亭等一代俊才成为其高徒。1949年李鹤亭、李守诚父子由大名移居邯郸市。李鹤亭是南宫碑书法体形成的发轫者,他将诸体融于南宫碑之中,使南宫碑体线条的力度、颜体线条的厚度、何体线条的弹性融铸一炉;李守诚大胆地将诸家之长融于南宫碑体之中,创出了既不失南宫碑之基本特点,又呈现出儒家“贵和尚中”思想的书风。其价值在于它突破了南宫碑瘦劲内敛的笔法、刚健硬朗的书风,给人以端庄雄伟、恢弘宽博的新的美学观念。使书法的刚与柔、圆与方调和平衡,给人以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的美感。 <b><font color="#ed2308">3、滏阳河灯(省级项目)</font></b><br> 滏阳河灯源于民间传统祭祀活动,是祭祀上苍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活动。河灯又叫荷花灯,传统河灯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元宵夜放河灯,河床上河灯簇拥,伴随着礼花绽放,相互辉映,流光溢彩,灯火通明。河灯制作综合了手工技艺,它融合了纸扎、竹编、彩绘、裱糊等多项工艺手法。滏阳河灯远近闻名,是中原地区河灯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邯郸民间古老祭祀活动的遗存。 <b><font color="#ed2308">4、二毛(珍积成)烧鸡制作技艺(省级项目)</font></b><br> 二毛(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直隶大名府城内。创始人王青山,诨号二毛,二毛烧鸡因诨名而得。据传,当时的达官显贵,乡绅商贾非常爱吃二毛烧鸡,二毛烧鸡因此名声大震。至今,二毛烧鸡位居“邯郸八大地方风味名吃”之首。二毛烧鸡传至第三代王国珍后,更名“珍积成烧鸡”。祖传秘方,代代传承,精心经营,沿袭至今,二毛烧鸡终于成为公认的美食。为保护祖传珍品二毛(珍积成)烧鸡不被侵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1995年,二毛“珍积成”作为注册商标郑重面世。从此,中华老字号二毛(珍积成)烧鸡取得了权威认证。 <b><font color="#ed2308">5、杨氏太极拳(市级项目)</font></b><br> 杨氏太极拳有170多年历史,创始人杨露禅(1799——1872),一代宗师,武艺高强,人称“杨无敌”。之后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1917),直至其孙杨少侯、杨澄甫传承定型。<br>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朴实典雅。看似松柔,且柔中见刚。杨拳明显特点是: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绵里藏针,暗含发劲。善借力,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制人。杨氏拳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犹如湖中泛舟,飘逸潇洒。杨拳练法简洁,适于强身健体锻练。因深受大众喜爱,故流传较广。 <b><font color="#ed2308">6、剪纸(市级项目)</font></b><br>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我国最流行、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流行用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br>剪纸是民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丰富的民俗事象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素材。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 <b><font color="#ed2308">7、古籍修复(区级项目)</font></b><br> 古籍修复,顾名思义,即是对破损的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修补,使其恢复原貌,让后人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历史,并对其深入探究,以达到还原其最真实的历史。古籍修复历史悠久,最早从唐代就已形成。现我国古籍保护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古籍破损、古籍老化、古籍字数不清、标点错误、引用文章出处不清等,使很多古籍因为破损而无法查看,对历史的研究有很大影响,所以,古籍修复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b><font color="#ed2308">8、邯郸土布织染技艺(区级项目)</font></b><br> “邯郸土布织染技艺”是邯郸人民以棉花为原料,手工织染制作布料的技艺。约在元末明初传入,到明朝中叶以后迅速扩大,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土布生产在邯郸的古代、近代和当代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邯郸第一次出现在古籍中,就与织物相关。近现代,许多与棉布生产相关的地名,如联纺路等,早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邯郸土布织染技艺曾经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技艺,凝结了历代妇女的智慧。近现代,邯郸国棉1-4厂等的建立,使得棉文化在邯郸深入人心,但是也使得手工土布织染技术濒临消失。现在在邯郸市区内很少见到这种技艺,只在邯山区的一些村镇中,这种技艺还在活态传承着。在产业升级的当代,邯郸土布织染技艺必将重新的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推崇。该技艺要经过弹棉花、搓花卷、纺线、导线、拉线子、浆线子、染线子、穿赊穿攒、刷线子、织布等20多道工序。有些较复杂的工序,需要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人进行操作完成。一直以来,土布织染技艺都是农村妇女通过身传口授而得以传承。 <b><font color="#ed2308">9、舞狮(区级项目)</font></b><br> 中国舞狮历史久远,且地域分布极为广泛。据资料记载,舞狮源于汉代,见载于《汉书·礼乐志》,盛于南北朝,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br>我国的舞狮分“北狮”和“南狮”。“南狮”好比武狮,体现着威武粗犷、鼓乐激昂、好斗善征的形象,擅长在桩上施展绝活;“北狮”好似文狮,庄重雍容,由两个狮子进行表演,每头狮子都是由狮头和狮尾两人合作进行表演,另有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引诱狮子起舞,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表演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 舞狮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活动,每逢春节或其他的一些喜庆活动时,锣鼓鞭炮声中群狮狂舞欢跃,为节日增添许多热闹气氛。 <i><font color="#9b9b9b">知识链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font></i> 制作:刘海印 王志荣<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