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内容。</p> 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01
敏感 <p class="ql-block">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恐惧、生气、愤怒。</p> 02
叛逆 <p class="ql-block">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容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p> 03 嫉妒 <p class="ql-block">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p> 04
失落 <p class="ql-block">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地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p> 06 孤独 <p class="ql-block">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p> 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01
身心成长的失衡 <p class="ql-block">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 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 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p> 02
家庭教育的误区 <p class="ql-block">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 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 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 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 能或心理不健全。</p> 03
社会环境的影响 <p class="ql-block">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 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 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p>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01
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p class="ql-block">首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大人也会犯错误;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p> 02 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p class="ql-block">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能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家长和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p> 03消除敏感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p class="ql-block">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可以通过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或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