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入川始祖谭元科公第五子孟耀公后裔了

谭氏元科系文化研究会 谭小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入川始祖谭元科公,为了家族的发展,不顾古稀之年,叫第六子谭孟国公处理好全部家产,换成银元,于1702年携八子及家眷祖孙三代26口人,包船从湖南祁阳湘江出发,经洞庭湖、长江、嘉陵江逆流而上,到达定远县(四川省武胜县)沿口码头,又走路三个小时到达由其长子孟羽公、三子孟明公于上一年来川定远县庙坝这个地方开基立业,开枝散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就是96年版《谭氏元科系族谱》记载:第五房孟耀公育子一:良光公,其子二,1学龙、2学链;学龙公育二子:1成寿、2成仕,其后人信息不知道,而学链公育子五(又增加五个成字辈了)及后人信息没有记载了。乾隆三十八年谭氏族谱和九六版《谭氏元科系族谱》只记载了六十八个成字辈,而六房孟国公的第二子良凤公的长子学华公迁龙孔生了第六个儿子叫谭成和,而谱书上没有名字及后裔;还有迁犍为县谭孟国的四子良联公育五位学字辈,又将育多少个成字辈呢?因良联公迁犍为县去了未实地去寻找;还有第八房孟泰、第九房孟芳的后人生的成字辈可能没记载完,因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没有生出来,可见我支成字辈应该有八十多位啊,他们又将繁衍多少人口呢?而我目前寻找族人接近尾声,而找到成字辈有名字的并没有几十个呀?大都信息中断,无文字记录啦,根文化消亡太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房孟耀公的谱书在哪里?其后人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l</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年前冬天一个晚上,县人武部工作的谭德生,还有某预算公司的谭昌斌,我们邀约聚在新城茶楼,谭德生拿出一本小家谱来,竟然是第五房谭孟耀公的家谱,让我们激动万分,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它却躲在人尘中数百年了。可见,信息的不对称多么严重呀?闭门造车是不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修谱,一必须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二必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平易近人地交流,才能找到真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工作忙,事情多,于是请武胜中学退休的历史副教授谭昌智老师整理第五房的家谱,如下面三页齿录,感谢老先生的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还是不放心,反复阅读谭德生的小家谱,发视逻辑混乱,文字潦草,由于是几代人分别记录的:称呼、语气、文字的不同,很容易误会而出错,但我还是理出了该支世系和吊线图,如下两页供大家阅读。(有些疑惑,私下与谭德生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第五房谭孟耀公的后裔寻找之事,曾由谭德生开车,我和谭嵘经理、谭昌全书记一道根据谱书记载的地名,沿着“庙坝(原白坪4-5-6-11谭家崖)→汪家沟(原白坪11-)→谭家岩(原飞龙7-5)→五家岩(原飞龙7-4)→格巴湾(原飞龙7-4)→飞龙镇街上”寻找,特别在汪家沟那儿,没找到一个姓谭的,由于时间紧,没去成谭家岩、格巴湾实地考察了。这些人迁哪儿去了?据谭德生祖上口传,谭家曾与当地最大寺庙一一红恩寺的和尚有矛盾,受到这些和尚的欺压,于是都迁离汪家沟:如谭成寿公唯一儿子谭朝麟公的两个儿子(名字不详,见下图)迁通江定居了,可惜我委托巴中多方人士寻找至今未音讯;其他的大都迁五家岩生活了。而飞龙镇五家岩姓谭的人真不多,辩别不出来,一问三不知,而他们一点不着急,他们又没有谱书证明,怎么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啊,文字记载太重要了,谱书太重要了!敬请大家重视修谱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