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庄的传说

心声

<p class="ql-block">油坊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1、李氏老油坊三移地址的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 李氏先祖忠诚仁厚、积德行善。从洪洞迁人定居后,决定把在老家祖传的榨油绝技传承下来,发扬光大,造福乡里。经过实地察,在油坊庄(当时的唐家庄)后岗官道旁建了一个榨油作坊,做起了榨油生意。</p><p class="ql-block"> 正当油坊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先人们被笼罩在心理满足和生理美意的同时,决心更加卖力地榨油,以供乡亲们的需要。说来也怪,不管怎样加班加点,从早忙到晚,仍然供不应求,油坊庄的上空和十里八乡总是飘浮着香油的幽香,白天打油时能闻到浓郁的油香之味,就是在夜里不打油时仍然能闻到香油的淡香之味。</p><p class="ql-block"> 打油作坊为了追求更大的回报和满足乡亲们的需要,就采取了分班包时、昼夜不停的办法尽量多出油、出好油。</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得顺便提一下当时的打油作坊榨出的香油虽然很香,可是人们不知道榨油是很艰辛而复杂的事。当时的油坊备有一个大油槽,有个大石碾,有个大炒锅.有个大蒸笼,最主要的还有数十条膀大腰圆的壮汉,就是凭着他们的细筛、精炒、碾滚、笼蒸、装垛、神力榨这六道工序,才榨出了特有的精品香油。150斤的大垛装在大油槽里,壮汉抡起36斤凹顶大油锤恨不能把吃奶的力气全用上,哼--唷,咚的一声,一锤砸在油垛上,随后就会听到清油噹……的从油垛流进油槽。这样一锤复一锤,一天复一天,一夜复一夜,一年复一年重复性辛苦劳作着,使香油源源不断供应着乡村的老百姓。这样时间长了,在白天人声噪杂,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们品尝着油香的美味,对响声不太在意,而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休息着的人们对油香不太在意,而壮汉抡锤发出的哼唷之声,油锤砸在油垛上的咚咚之声,还有之后清油流人油潭的噹之声,这三种声音,对人们的感觉像狼嚎撕人心肺,像炸雷惊人心魄,又象蚊蝇嗡嗡乱叫,使人们夜夜不能安歇和深睡,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者,震得附近住户厨房里的锅碗瓢勺叮当作响。久而久之,人们怨声载道。为了人们既安居又乐业,油坊掌柜决定搬出油坊庄后岗这个扰民之地。</p><p class="ql-block"> 掌柜决定把油坊安在既不扰民又有利于生意的地方,经过慎重考虑,油坊搬到了离村近二里地的三家店西的路沟旁。那里当时有一家张记旅店,一家李记烧饼店,一家胡记丸子店,故名为三家店。那里是交通要道,人来客往比较热闹。油坊新址开业后生意更加红火。但是,好景不长,因为那里地处交通要道,人员复杂,经常出现打家的、劫舍的,有响马、有盗贼,有公开到油坊提上一桶油扬长而去的,也有夜里偷偷摸摸到油坊抢劫的、打砸的,还有绑票的,致使油坊天天打油却不见收人,经常修这补那,却不见正常打油,时间长了,三家店油坊本钱没少搭,力气没少出,而生意也越来越人不抵出。为了作坊的生意、长工的生计,掌柜又作出了果断决定--搬出三家店。</p><p class="ql-block"> 面对当时社会混乱的局面,掌柜决定把油坊搬到人迹稀少、交通不便、沟深僻静的村庄西的沟滩里,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油坊沟。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里一开始仍然采取轮班昼夜不停地榨油。 由于油坊久有盛名,这里虽然交通不便、沟深坡陡,也挡不住前来买油络绎不绝的人群,就这样常年供应着乡亲们用油,特别是早在解放前郑州鸿兴源老店做出的食品和糕点,就是油坊庄油坊的香油专供的。油坊在这里扎下了根,生意红火太平无事,生意一直延续到1972年。从原来单干到生产队集体管理,由原来纯人力榨油发展到半机械和机械化操作榨油.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由于技术不断革新,榨出的油更香更纯,使得油坊的香油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乡亲们,使油坊庄的香油越走越远,走遍全国。油坊庄的香油誉满郑州,誉满河南,誉满神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关羽兵行杏花村巧遇关公建庙人</p><p class="ql-block"> 油坊庄有个古迹叫关帝庙。关爷庙到处都有可里的关帝庙和别处的有所不同,因里史一段兵行杏花村巧遇关公建庙人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兄三人自从下坯失后备在袁绍军中,。操与袁绍在之战以后,得长刘备在袁绍营中就挂印封金带皇嫂不辞而别。曹操得知消息后,既生气又敬仰,就带上新制的战袍追上关羽,与其话别,关羽为了防止曹操的突然袭击,用大刀将战袍接过,随后朝北而去。曹操明里把关羽放走,但又下令在各个关口截杀。因此关羽一路上跑跑打打,追追杀杀,过五关斩六将,艰难行走</p><p class="ql-block"> 不一日,关羽来到油坊庄这个地方,正当五黄六月,天气炎热,当地多日无雨,加上曹军围追堵截:后边有追兵,前边有截杀,一路上累得百十人的兵将们口干舌燥,打得将士们多数伤残。真可谓有心前进走不动,不想休息身坐定。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关羽把上将周仓叫到跟前耳语一番,周仓向前走了约有半里之遥又折了回来,大声喊道:“快走呀前边有杏,又大又酸又甜。”将士们一听来了劲头,马上向前奔去,不到一里地,果见一棵大杏树上挂满了大黄杏,将士们上前争相摇摘,黄杏落了一地,大家你抢我夺,饱餐一顿,大家瞬间精神倍增,快马加鞭行起军来。到了黄河壶口,杀了守将蔡阳,来到河北见了失散多年的兄长刘备,及三弟张飞,后成大业。关羽自从油坊庄得杏脱难之后,一直把此事牢记于心,后来关羽又打仗路过油坊庄大杏树时,访问当地老者,此树的主人是谁。从村里走出一位老者,告诉关羽,此树是他的。关羽让儿子关兴将所带银子给老者二百两,老者坚辞不受。关羽大发雷霆,老者这才勉强收下。关羽为了行军打仗,没有停顿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油坊庄这位杏树的主人,姓郭叫明堂,自得了关羽的银子以后,知道关羽是个忠厚爱民,智慧守信的人,不仅有大将之气魄,更有帝王之风范。就毫不犹豫的把关羽送给他的银子为关羽修了一所庙宇,并塑了</p> <p class="ql-block">关羽、周仓、关兴等人的金身,后人称之为关帝庙。</p><p class="ql-block">3.郭家楼与郭槐的过去和现在</p><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坊庄除了香油香以外,并不出名,但在它的东北面却有一个古老而闻名的村落叫做郭家楼,也叫郭楼,北与郑州接壤,东与泰山山。个郭曾有一辉煌的历史,与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有关,与一个传说故事密不可分,影响着过去.流传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郭家楼是北宋第三个皇帝时期的大宦官郭槐的故里,郭槐因侍奉刘皇后有功,导演了狸猫换太子大案,权倾朝野,人称千岁。家乡人为郭槐建了一座生祠,曰:郭槐庙;建了一栋楼房,曰:郭家楼,简称郭楼。 郭家楼和郭槐庙早已不复存在,不知毁于何年何月,然而郭楼这个地名却流传至今。从郭槐庙建成,郭槐庙会兴起,据说阴历九月十五是郭槐的生日,每年九月十五郭槐庙的庙会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流传深广,惩恶扬善、不畏权贵的包拯为李宸妃伸冤报仇,铡了郭槐,伸张了正义,大快人心。戏曲故事带有演绎性、夸张性,历史上的刘皇后和郭槐并非像传说中那么丑恶。不管历史真相如何,这个故事却早已深人人心,用电影、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广为传播。郭槐本人早已故去了,然而郭槐家乡的人民对他的感情是真挚的永恒的。直到如今在郭楼仍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郭楼唱戏,是万万不能演《狸猫换太子》、《铡郭槐》《骂郭槐》之类的剧目的,否则,戏班子就要万劫不复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郭家楼倒,郭槐庙塌,郭裔已逝,贵姓早居,然而这里的人民经历着千年风雨,他们依旧繁衍生息在这个小村庄里,郭楼这个村名依旧,现在油坊庄村中露峥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金钟寺”里郭槐的另一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讲,位于周家寨东北角和油坊庄交界的赵家嘴,在很早以前有一座有名的寺院,叫做金钟寺。至于该寺建于何朝何代,又毁于哪年哪月,已经无从考证,但关于金钟寺的美丽传说却在民间代代相传,娓娓地诉说着金钟寺的兴衰历程。据说金钟寺有一口镀金的大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口大钟很有灵气,每当遇见重大事件就会自鸣,附近居民根据钟声就会判定吉区祸福。原来金钟寺香火十分旺盛,善男信女上香的、许愿的抽按的、算卦的,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只因寺内和尚六根不净,凡心不死仅时常调戏妇女,轻貌美的妇女强行拉人地洞施睾虐,奸后杀掉</p><p class="ql-block">寺里和尚作怪,私藏奸污良家妇女,附近还经常发生妙龄少女失踪的恶性案件,弄得人心惶惶,路断人稀。地方官上奏皇上,皇上派了一个得力大臣前来查办此事。这位大臣胆大心细,为了取得有力证据,把跟班的兵将安顿在别处,他只身一人微服到寺中查访。不料被和尚识破把他囚禁在洞中地牢。有一天,一个小孩因玩耍误人地洞,无意中偶遇这位大臣。大臣看这位少年约十二三岁,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就把自己的身份和他在洞中看到的绣花鞋、女人衣物等情况给小孩说了一遍。这个小孩听后,义愤填膺,自报奋勇出去搬兵。这位大臣就把自己的名字划在小孩的大腿上,并嘱托:你要是找到他们,只要让他们看看你的大腿,他们就会相信你。于是,这个小孩很快机灵的混出洞外,又几经周折找到了大臣的兵营,并带领他的兵将包围了金钟寺,捉拿了和尚救出了大臣。</p><p class="ql-block"> 自然,对那些恶僧杀的杀、押的押,而剩下的善僧,走的走逃的逃,没有了和尚,寺院也就荒废了。为大臣搬兵的那个小孩的家就住在离寺院沟北不远的郭家楼村,姓郭名槐。因他在侦破金钟寺案件中有功,大臣奏请皇上恩准,直接提升他到朝中为官。经演变,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就是他导演的一个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郭楼的另一传说</p><p class="ql-block"> 油坊庄在古时候并不出名,而和它相邻的一个叫做郭楼的自然村远近闻名。郭楼这个地方,隶属梅山管辖,在周武王时(公元前约950年)被周武王封给伯的后代,距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据传周王伯被封到梅山以后,看到梅山西边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就在这个平坦之地建起国都,内有亭台楼阁,外有护栏城墙,叫做廓,因廓内有楼因此这个地方也叫廓楼,后人改为郭楼。</p> <p class="ql-block">6.马武葬母马坟嘴</p><p class="ql-block"> 油坊庄村有个马坟嘴,据说马坟嘴这个地名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大将马武葬母有关。</p><p class="ql-block"> 马武字子张,南阳人小时候父亲被王莽下所杀长大后杀了仇人,为躲官府追杀,母参绿林军。后来跟随刘秀打天下功,被封为捕虏将军杨虚侯,在二十八宿位马武跟随刘秀在密县辗转作战多年,在练兵的地方修筑城案,名叫马武寨(今天的新密市来集镇马武寨村)。马武在马武寨练兵时,为了不让母亲担惊受怕,把母亲及一家老小安置在油坊庄附近一个朋友家里。这个朋友叫赵明,是马武的结拜兄弟,他视马武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后来,马武的母亲寿终正寝,就埋在了这个地方,后人就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马坟嘴。</p><p class="ql-block">7.周哑巴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从鱼池沟经光武陈、马家嘴、周家寨、李家到我村的马坟嘴、赵家周大滩、周脑等一道道大沟中无数小泉眼,源源不断流出的清水,年复一年的流淌冲刷,加上每年的雨雪消融汇集而成了一条三四丈宽的小小河流,由西向东常年不息,经周大滩沟底流下汇入由南向北的娘娘庙河,一直向北流人郑州。故事就发生在经周大滩沟底这段小河之中。</p><p class="ql-block"> 据传,在明朝末年,大滩这个地方沿沟在北崖凿洞,南邻小河住着几户人家,因几户都姓周,故此地就叫周大滩。其中有一对老人膝下有一男孩,因小时身患麻疹高烧不退无钱医治,从此落下了个半语的后遗症。而二老不知是在挖野菜充饥时误食了毒草,还是误食了河里的毒鱼污虾,因中毒不治双双丧命,而那个男孩虽险些毒死,但从此又失去了半语功能。那一年苦命的孩子还不足六岁,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靠东邻给一块窝窝头,西舍送一碗稀饭,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生活因为他从小在河边长大,常年坚持每天到河里洗澡游泳,洗脸漱口,加上聪明伶俐和勤学苦练,练就一身游泳象条鱼,趟河快如飞的好功夫,在他十五六岁时,就已被苦难生活练成了一个健壮剽悍的英俊少年。</p> <p class="ql-block">  当时周大滩沟底的这条河虽然只有三四丈宽,水深却有四五尺最浅的地方也有二三尺深。因为河南岸庄稼不多,沿河北岸居住的人又太少,没有力量修桥,人们就在最浅处的地方摆了一串石头杂物,供周大滩族人收种和来往行人路过临时使用。就在那一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天还有些寒意,刚朦朦亮,他就早早起来和往常一样快步流星地向河边跑去,洗脸漱口。就在低头弯腰洗脸的时候,河对岸一位老大娘一手拐着个篮子,另一只手扯着个五六岁的男孩准备过河,老大娘刚小心翼翼地把孙子拉上第一块石头,因为石头经常年雨水的冲刷和过河人手脚的常年磨砺,特别光滑,加上老人从五六岁就缠上了脚,俗语称只有三寸金莲脚跟还没站稳就听见扑通扑通两声,二人双双落水,碰巧老人落水时本能的扶住了石头,而孩子已经被河水淹没,当老人不顾命的准备扑向河水打救孙子的同时,只见耳聪目明的哑巴一个鱼跃扎进水中,说时迟那时快,只眨眼功夫,就在河对岸三下两下把孩子举出水面,抱上岸了,然后又拐回去把老大娘也背了过来。这时老大娘被感动得像孩子一样哭着,忙拉着孙子让他跪下给恩人叩头,又从篮子里拿出两个湿窝窝头往恩人手里塞,表示千恩万谢。这时哑巴想起当年自己的那一幕,从不掉泪的他也被感动得哭了起来,自己的举手之劳,却受到了如此亲切的感激之情,使自己略感寒意的躯体瞬感暖意。当他把两人送走之后,望着河水沉思很久,最后他暗下决心,今后每天都要到河边,帮助过河时需要帮助的人安全过河,以回报关心自己和曾帮助过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天开始,每天一大早就见到一个英俊少年站在河流的石头附近,等待第一个过河人的到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带了多少东西,他总是面带笑容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安全过河。是儿童他就驮着过河,是老人他就背着小心翼翼地踩石而过,是大姑娘小媳妇就在水里举手让她们扶着或让她们按着自己的头踩着石头慢慢地过河,遇见青壮年就帮他们把需要运过河的货物一次一次地背过河,直到把所有人和所有货物全部安全送过河为止,每到这个时候,不知有多少被帮的人送这送那表示谢意,而他总是婉言谢绝,所有的财物全部拒收,就连金</p> <p class="ql-block">  银财宝也不例外,而如果是能吃的东西只是勉为其难地留下一点,以在百忙之中充饥之用,天天如此,事事如此。这样不知坚持了多久,他的事情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从这里过河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他仍然象以前一样热情为过河的客人服务,从不怠慢。其中有不少过客宁可绕点远,也要从这里经过亲自感受其中的温暖,也有人知道他从不收礼,特地准备点好吃的东西作犒劳、奖赏或补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坚持了多少年,但不少人亲眼目睹这个一辈子助人为乐的人,从一个敏捷英俊的少年,健壮老练的青年,到略为驼背、行为稍为迟缓半老的憨厚老人的三个典型形象,这就是他一生所走过路程的标志。其间,他和所有的过客虽然都不曾说过一句话,都是默默地相遇默默地离去。但是所有过客的共同点都是用拇指感激,甚至是热泪表示千恩万谢,而他总是以微笑和热情忙碌作为回报。</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好像老天爷有意为他送别一样,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只下得河水上涨,道路冲断,究竟这三天三夜发生了什么故事,人们不得而知。说来也巧,从此人们再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见到过他的身影,有人说他去了很远的地方,也有人说河流的下游的某一个地方发现过一具无名尸体。</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随着主人公的仙逝而已经结束,但几十年间从没有一个人叫过他的名子,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究竟叫什么,只知道他姓周,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周哑巴。不知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还是呼唤第二个周哑巴的出现,也许是为了激励人们传承他一辈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故后人把他曾一辈子坚守的这条河流叫周哑巴河,而当年发生在周哑巴河的故事,随着河水的流淌一直被人们传颂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河水已经干枯,至今故事仍被人们所传颂,也必将继续传颂下去。</p><p class="ql-block">8、弘历、玉珍和油坊庄大杏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密县地处中原,是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丘陵半山区,适合种植各种果树。特别是杏树,到了明清时期,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沟沟坎坎</p> <p class="ql-block">都长满了杏树。杏不仅是色香味极佳的果品,还是度过荒年的救命果。据传杏树最早是汉武帝征服西域时从天山脚下引来的,所以人们也把杏叫做天杏。郑州和密县交界处有个油坊庄,村西边的簸箕滩到了清朝时期有棵大杏树,树干有三搂粗,树冠有半亩大,因成熟时正好麦熟,所以也叫麦黄杏,每年产量不下三百斤,远近闻名,这棵老杏树相传和乾隆皇帝有段奇缘。</p><p class="ql-block"> 老杏树向西的羊肠小道和郑密官道的交叉处叫三家店,那里有三个几千年历史的老店而得名。其地距郑州四十里,离密县五十里,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从密县把当地的土特产及煤送往郑州,到三家店晚了就住在那里。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生意兴隆,宿客很多。三家店清朝时期路西一家姓李一家姓胡开店。路东一家姓张开店,掌柜叫张明德,他打的火烧特别有名,不但个大,而且味香,火烧总是烤得黄焦,饭量怪大的小伙子吃两个就足够了。他有个绝技就是手擀面,不但擀得面皮薄,而且切的均匀。如果有人夸他,他还会在手上告点吐沫。他的店前边是饭铺,院内是旅馆。</p><p class="ql-block"> 雍正年间,一年夏天,刚割罢麦,来了三个操着北方口音的客人,住到他的店里。这三个客人大的三十几岁,小的只不过有二十来岁,像是一主二仆,说是收药材的。张明德让店小二把上房主客厅打扫干净,让客人住到上客厅。客人来时天已黑了,客人要了两壶热酒、四个小菜,吃喝已毕,回房休息去了。主人在里边睡觉,两个仆人在外边。到了半夜刮起大风,把门搭刮得叮当作响,。一会儿工夫,从外边进来五六个蒙面人,把店门踢开,为首的照着客人的头部打起来。这三个客人正在睡梦之中,没有一点防备,惊醒之后,主人见来了几个蒙面人以为是抢劫的,便说道:“好汉,如果缺钱花,我这里有盘费全拿去吧。"那些蒙面人也不答话,还是轮拳只管打。三个客人见势不妙,也和他们对打起来,双方武艺都很高强,从半夜直打到三更,三个客人寡不敌众,两个仆人已被打死,只剩下主子一人,哪敢怠慢,来个虚招,跳出圈外,脱身逃跑了。大约逃出有二里来地,面前出现一条深沟,深不可测,无路可走,可后边</p> <p class="ql-block">  那五六个蒙面大汉又紧追不舍,无奈之下,这个小主人跃身跳下崖去。当蒙面人追来时,已不见人影了,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万丈深渊。其中一个蒙面人说,我看见咱追的那个人从这儿跳下去了。为首的朝下看了看,又向四周看了一遍,怕不放心,又找来几块大石头掀了下去,说声:“算了,看来那小子是活不成了,走!"一挥手领人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客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会遭到追杀呢?这里还得从客人中的小主子说起。这三个客人中的小主人叫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由于她出身奇特和他本人的地位才引起了以上这起追杀案件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弘历的母亲叫纽钴绿氏,是雍正皇帝的爱妃。康熙在位时,雍正想将来接班,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班谋臣,其中一个陈阁老和他最亲近,陈阁老五十多岁了,膝下无儿,突然妻子怀孕了,雍正的爱妃纽钴绿氏,也在这一年怀孕了。陈夫人常到雍正王府串门,纽钴绿氏和陈夫人在闲聊中知道她二人是同一天受孕,就对陈夫人说:“咱们二人要是生的都是男孩儿,就请一个先生教书;要是生了一男一女就结为亲家。”到分娩时,陈夫人如愿以偿生了个男孩,而雍正爱妃生了个女孩。从此雍正爱妃终日闷闷不乐。这纽钴绿氏有个贴身丫鬟叫小红,很有心计,出了个主意:让纽钴绿氏借看陈夫人儿子的机会,把自己的女儿跟陈夫人的儿子换了换。当陈阁老夫妇知道真相时,也不敢声张。怕惹下杀身之祸,在雍正即位后不久,就借故辞朝隐居南方了</p><p class="ql-block">当弘历长大以后,他从各方面看和皇阿玛、阿哥们都不相像,产生猜疑,经多方打听才知道了他的身世。但是为了皇家尊严和他的前程也没敢声张,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他的生身父母。到雍正十年时,他已二十五岁,闲着无事,想下江南找他的生身父母,就向雍正告别,说他想到南方玩一段时间,雍正帝也没在意就答应了。于是弘历就领着自己的两名贴身护卫,化作商人,悄悄地离京南下了。</p><p class="ql-block">雍正当上皇帝以后,看到弘历是自己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又是爱妃纽钴绿氏所生,就在登基的第一年写了个密诏,放在祖牌后边的书匣</p> <p class="ql-block">里,一旦他去世后,好让弘历接班。后来他又封弘历为恭亲王,并多次让弘历参与军政大事,特别是在平定新疆板军时,让弘历直接指挥了那场战争,并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弘历的地位不断提高,使许多阿哥都有些眼红,他虽然没有被雍正皇帝公开定为太子,但大家已是心知肚哪了。三阿哥心中不服,想将来自己继承皇位,因此就暗下决心除掉弘历。当弘历南行时,就派心腹干将携带银两,事先来到磨旗山买通蜘蛛大侠,在半路截杀弘历。当弘历走到郑密交界处,住在三家店时,蜘蛛大侠们就下了黑手。</p><p class="ql-block"> 弘历跳下深渊之后,蜘蛛大侠扔下的石头没有砸住他,但因为崖头太深,弘历跳的又猛,左腿摔断了,头部也流着血,人已经昏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弘历掉下去的地方叫簸箕滩,滩的北墙根有棵大杏树,约有三四百年了,但枝叶茂盛,结杏很稠,这时已经熟透了,加上这一夜刮了大风地上落了一层熟杏。</p><p class="ql-block"> 这块地的主人叫刘松海,年已四十开外,祖上是开药铺的,到了他这一代,认为开药铺来钱慢,就干起贩药材的生意来。他有个女儿叫玉珍,是前妻周氏所生,当女儿长到十岁时,母亲因生二胎难产把命要了后来刘松海又娶了郝氏,已生了一男一女</p><p class="ql-block"> 刘松海有两顷多地,大部分都租给佃户种着,他常年贩卖药材不在家。妻子郝氏收麦之后回娘家去了,正好她的母亲有病,郝氏就留在娘家照顾母亲。</p><p class="ql-block"> 玉珍姑娘年已十七,豆蔻年华,出落得如水上芙蓉、面如桃花,不但人俊,心思也好,三岁能诵诗,七岁会刺绣,十岁上学接骨,待父母、弟妹都很好。但就是这样的好姑娘却成了继母的眼中钉、肉中刺。自郝氏进门以后,玉珍姑娘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家里的洗衣、做饭、刷碗、扫地引弟妹全是她的活,一双小手冬天总是冻得裂着口。一点不顺继母的心,就是又掐又拧。玉珍怕父亲知道伤心,总是强忍着。</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因父亲外出贩药材,继母走娘家,家中只有她一个人,见晚上刮了大风,她怕簸箕滩的杏刮到地上别人拾走,趁天不亮穿好衣服</p> <p class="ql-block">洗过脸,就拐着个篮子到地里检杏去了</p><p class="ql-block">她来到簸箕滩杏树下边,只见地上果然落了一片杏,就弯腰捡了起来。捡着捡着,听见有人难受的呼哼声,看见上着一个人,她心里吓了一跳,但凭着她一颗善良的心,仍然毫不犹豫的丢下篮子朝着趟人的地方走去。走近一看,只见那人满脸是血,浑身是土,衣服都被挂烂了。就问道:你是哪里人士,怎么会掉到这里?弘历睁开眼,看见是一位姑娘。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外乡人,迷了路,不小心掉到这里。现在我渴得要命,给我找点水喝吗?"玉珍姑娘想着这上哪儿弄水哪?就说道:“你看那边有杏,我给你捡几个先润润喉咙。”弘历说:“行”。玉珍到杏树下面捡了几个黄里透红的大杏,用手绢将杏上粘的土擦掉,拿过来递到弘历嘴上。弘历这时伤口疼的钻心,喉咙干的冒火,三下五去二,几个大杏下肚。说来也怪,弘历当时就感到伤口不疼了、口不干了、舌不燥了、疲惫感没了。他兴奋地说:“小妹妹,多谢了。"玉珍说:“你现在准备往哪儿去?”弘历说:“我的左腿恐怕是骨折了,大杏虽然能镇痛提神,但治不了骨折,现在哪里也去不了,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吧."玉珍看看弘历不像个坏人,伤残到这个地步,又想到自己的身世,真是苦命人遇上落难人。决心救他,就说:“要不你先到我家住几天,等腿好了再走。”弘历不好意思地说:“怕不方便吧。”玉珍说:“没什么,谁能没个大灾小难哪。”弘历说,那好吧。想站起来走,强支支身,就是起不来。玉珍是经常干活的人,用力把弘历拽起来,让他的胳膊搭在自己的肩膀上,也顾不得拐篮子了,一步一步将弘历扛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玉珍的家是两节院子,前院是父母住的,她住在后院。玉珍就将弘历直接扛到后院住到自己的房间,躺到自己的床上玉珍到厨房烧了盆热水用铜盆端过来,给弘历洗了脸上和身上的血迹。又用祖上留下的止血药敷在弘历的伤口上。用布把伤口包好后,到厨房给弘历做了一碗鸡蛋面端来让弘历吃。随后,弘历说现在我的腿疼的厉害,请帮我找个接骨先生。玉珍十岁跟爷爷学过接骨,用手一摸告诉弘历.你的骨头断了,但不要找人,我会接。随即找来接骨用的木</p> <p class="ql-block">板、枸皮及白布,让弘历躺着,用力将他已断的腿骨碴接好,用布缠住。又上了夹板,外边用枸皮缠住绑好</p><p class="ql-block"> 弘历在玉珍家住着,一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幸好她父母都没回来玉珍和弘历二人也混熟了,他俩之间无话不说,弘历就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给玉珍。玉珍知道后,既喜又惊,喜的是遇上贵人,惊的是怕自己没有这个福分。弘历见玉珍不但长得漂亮有水色,还很温柔和善良,比皇宫里的那些女子温存多了,就告诉玉珍,想纳她为妃(弘历在京城已有三房妻室)玉珍一听脸红了,但她心里愿意,就同意了弘历的请求。人当晚就幸欢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弘历告诉玉珍,他要到南方寻找亲生父母,回来时再接她回京。玉珍将弘历送到大门以外,弘历把手中的御扇作为信物交给玉珍而她把自绣的荷包递给弘历。玉珍又送了一程,看着弘历走远了,才洒泪回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不久玉珍的继母回来了,见玉珍的表情和以前不一样,又见家里的东西放的也不一样,心中有些诧异,后来又听村里的长舌头说,她家藏了个不明身份的男人,就信以为真,又见玉珍有些妊娠反应,认为事情是真的了。等刘松海贩药材回到家之后,一五一十的将玉珍在家中藏男人的事情告诉给他。</p><p class="ql-block"> 刘松海听了妻子的密告,开始时不相信,后来确实见女儿有不良反应,才认为事情是真的,就问妻子怎么办?继母郝氏不满地说:“你是在外边浑的人,咱丢不起这个人,不如趁早给她找个婆家打发走算啦。"刘松海想女儿从小没娘是个苦命人,年龄又不大,马上把她打发走,有些不忍心,再想想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如果事情败露了,更不好看,就同意了郝氏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玉珍要找婆家的消息一传开,说媒的一个接一个找上门来。其中马坟嘴有个大户,户主叫牛三,地有百顷,骡马成群,年纪五十多岁,已有八房太太了,就是没儿子,想再娶个。人样长得不咋着,缩头、驼背、像个瘪三.听说刘松海的女儿要找婆家,就让媒婆来提亲,并先送来二百两</p> <p class="ql-block">银子。郝氏一见银子就同意了,刘松海虽然不同意,怕女儿扛起大肚子要丢人,就只好同意了</p><p class="ql-block">玉珍知道父母要给自己找婆家,说啥也不同意,等定好日子要让玉珍出嫁时,继母郝氏怕玉珍逃跑,就把她锁到屋里,谁知第二天花轿到门口时,郝氏打开锁进屋一看,见玉珍上吊自尽了。牛三老牛嫩草没吃成,倒赔了二百两白银,垂头丧气的走了。刘松海后悔地嚎啕大哭,只好把女儿找个地方用棺木盛殓埋了。因为女儿没有出嫁,不准人老坟,又怕埋的近了自己见了伤心,就在十里开外的张沟附近买了块风水宝地把女儿安葬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半年以后,弘历在南方寻找父母无果回来时,又到油坊庄准备将玉珍接回京城,到村里玉珍家一看,只见大门紧锁,门上还贴着挽联。到村上一打听,方知玉珍得暴病而死,弘历非常伤心,经人指引,来到张沟玉珍坟前,烧了纸、磕了头、哭了一场,离开这个令他难忘之地,悲然回京。三年之后,雍正驾崩,弘历当上了皇帝,下旨给玉珍送来金冠霞帔,隆重安葬,并封她为玉珍娘娘,直到现在许多人还知道张沟有个娘娘坟。</p><p class="ql-block"> 弘历当上皇帝不久,新疆有个部落首领叛乱,年轻气盛的乾隆皇帝领兵平叛,叛军首领抵挡不住,自动投降,为了表示诚心,又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乾隆当妃,叫做葛妃</p><p class="ql-block">西域的女子本来就有水色,乾隆特别喜欢,葛妃想要啥就给啥,想吃啥就吃啥。葛妃生在天山脚下,从小就喜欢吃杏,但京城没有,到天山去找路程太远,乾隆想起他和玉珍那段姻缘时,深知密县的杏能够止渴提神、美容养颜,。于是就派人到密县来找.正好这时是大杏成熟季节。钦差马上把杏果打包带回。葛妃吃了油坊庄的大杏鲜果后,觉得又脆又香,酸甜可口,非常高兴。随后乾隆下道圣旨,在每年的四至六月大杏成熟时,自密县起建立运杏驿站,每县一站,快马接送,二日必达,违者斩首。所以密县大杏成熟时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后来密县的杏成了清廷里上等贡品。乾隆皇帝因为经常吃杏,不但精力充沛,脑子灵活,还活了八十九岁高龄,是帝王中寿限最大的君主。密县的杏,具体的就是油坊</p> <p class="ql-block">庄的杏果,像鸡蛋一样大、像蜜一样甜,杏仁,像油一样香,所以后人把它叫做“密香杏”。</p><p class="ql-block">9“豫密大杏”的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 豫密大杏饱含着古老的文化底蕴。据考证:杏子生西域,植天山,汉人秦川,晋移中原,唐进洛都,宋落密邑。野生乔木,立冬落叶。果实甜而酸,可食。果仁香而甘,亦可人药。</p><p class="ql-block"> 相传,油坊庄村民李秀京家门口,有一棵康熙年间的老杏树,老干皲裂,虬枝盘曲,树围三尺有余,树冠三丈有许。春花夏熟,硕果千斤,果味甘甜而润腑,去火而杀菌,果仁脆香而清肺,补中又益气。</p><p class="ql-block"> 祖籍新密光武陈的帝王之师陈士章,有一年春天,回密探亲返京时带了些许油坊庄杏果,贡于康熙帝食之,食罢,龙颜大悦,问之何物,对曰:豫密大杏也。于是,康熙帝欣然昭告天下,广植豫密大杏,以供奉帝都,众臣、阿哥、后宫等无不乐乎。</p><p class="ql-block"> 自此,油坊庄豫密大杏的威名大振,被后人代代繁衍传承。如今,油坊庄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的大杏基地,多愧康熙帝之功也。</p> <p class="ql-block">参考《油坊庄村志》</p><p class="ql-block"> 郑州市二七区油坊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