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为高效 善学精研促发展--记宝清二小第三周学习

lemon

《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已然接近尾声,本周我们根据教研部的安排,重点学习了新课标中新增加的第11个核心词汇“量感”。<div>  “量感”的出现对于我们来说属于全新的概念,为了明确其内涵以及了解其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二小数学教研组决定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学习,一是围读课标,二是上网查找相关论文进行学习。</div> 老师们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心得体会详细地记录在研修手册上。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整个集体的研讨、分享。<div>  针对“量感”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以及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落实“量感”,老师们发表了以下看法:</div> 孙红:“量感”一词最早并非源于数学,它是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固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而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 孙玲:在小学我们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建立表象,小学中低年级中关于量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在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求教师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建立表象,当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赵鹏华:例如在学习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相关量的单位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直尺来感受不同量的单位的大小,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手指指告诉学生指甲盖儿的宽度差不多就是一厘米,而毫米则是一枚硬币的厚度,一分米差不多是手掌的长度。通过这样来建立量的表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量,能够提高学生的量感。 杨璐: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量。生活中常见的量主要分为两类,直观的量和抽象的量。直观的量是可以具体表现出来的,例如长度单位。而抽象的量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例如时间、单位、分秒和质量单位。对于抽象的量,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让学生亲身体验。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的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准备好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来感受,让学生真正感受具体的数量,培养量感。 在学年组长以及老教师的带领下,其余教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学习认知以及看法。中高年级数学研究组教师一致认为,高年级学生培养量感,要加强反思辨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量感。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当教师给出一个标准的一平方分米的纸,学生就能够回答这张纸的面积为一平方分米。此时,教师可以将这张纸撕成若干份,并重新拼接成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很多学生就对这张纸的面积有所怀疑。此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因此,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而生活中有很多跟量有关的知识,比如鸡蛋的重量、桌子的长度、花园的面积等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知量。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还会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div>  虽然新课标的集中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读,将所学所知真正运用到课堂当中,上好每一堂数学课。</div>

学生

教师

量感

学习

培养

生活

单位

张纸

小学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