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次听泉友有询问:</p><p class="ql-block"> <b>四川省造“光绪元宝”7钱2分银币重量只有20克会是真的吗?!</b></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可能有勃于绝大多数泉友的认识,更会被钱币专家嗤之以鼻,当成笑话,“能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元宝的尺寸,厚度,几乎已有定论。直径在约39mm左右,厚在2.2-2.5mm左右,重量该按大清银币国例规定的银铜配比范围内的“库平七钱二分”理论上合26.86克。虽实际有点误差,如根据记载北洋、湖北库平七钱二分26.7g,奉天库平七钱二分26.4g,江南有26.7g, 也有26.9g,吉林库平七钱二分26.1g。假如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仅仅才20克,甚至不到20克重,它还可能是真币吗?一定是假币,一定要把它弃之如粪!</p><p class="ql-block"> 然,历史和现实,有时会给人开玩笑,会让我们因知识信息面不足被打脸!</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造的“光绪元宝”和后来“共和”之后铸的“民国银元”中确有大量的七钱二分(后壹圆)银币的重量在20克左右。</p><p class="ql-block"> (注:资料显示,<b style="font-size:18px;">在民国早期的1912年1914年之间,因前朝的“光绪元宝银币”流通时间长,国民认可度高,国民政府仍选用前朝的货币作为流通货币,所以,在民国早期仍后铸有“光绪元宝”。</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于国家动乱时期的历史原因造就的。无论是在大清晚期和民国时期,都有许多地方由当时独霸一方的军阀,土豪劣绅完全不理会国家法规和民族利益,处于自己控制范围的私利,在势力范围内私自铸造杂版银元,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这些银币现在被称作“私铸币”。这些视同官府造币厂铸造的银币,银、铜配比仅有十分之五或六,甚至有的军阀,纯粹用铜做铸造材料,一点净银都不加铸造假“银币”。</p><p class="ql-block"> 在大清的度量衡制度比较混乱,光</p><p class="ql-block">“两”这个单位,就有“库平两”、“关平两”、“漕平两”、“司马两”等不同标准。虽然都是600克左右一斤,一斤十六两,但是实际上一两却有好几克的差别。其主要实行的是“库平营造制”,一斤当时是16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重的600克(597克多点)。则1“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的3.75克。</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计重单位是“市平制”。而一斤被改成500克。所以,市平一两就仅有500/16为31.25克了,库平一两为37.31克。所以当时的七钱二分银元实际上没有26克多,正常为22.5克。 如果钱币的银、铜配比仅有十分之五到六的含银量很低的情况下,七钱二分银元钱币的重量就只有不到22.5克或更轻了。有的“私铸币”只用铜铸,其重量当然就出奇的低!</p><p class="ql-block"> 其实,关于私铸劣质钱币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严重表现。私铸钱就是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一方面是官府管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战乱频发、政局动荡,在秦朝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民间私铸铜钱的现象屡禁不止。</p><p class="ql-block"> 和官方铸造的钱相比,民间私铸往往工艺粗糙,材质低劣,尺寸较小,更轻更薄。从银、铜质、文字到品相,都明显要劣于官方出品的真钱,以图赚取剩余金属的价值。尽管各个朝代都在努力防止钱币私铸,但作为古代货币发行方面难以根治的“顽症”。</p><p class="ql-block"> 平民们参与私铸往往是因生活所需,剑走偏锋,甘冒杀头风险。而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参与私铸,则是为了掠夺财富,这些人其实是私铸币行业之中属于大多数。</p><p class="ql-block"> 这不,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从事钱币私铸活动的绝大多数是一方权贵,军阀,私铸活动猖獗,割据一方,天王老子也管不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银钱币私铸问题和川省私铸问题,有一位在中国生活了47年的银行家,收藏家,钱币学家<b>耿爱德</b>, 在他所著的《中国货币论》中就有表述:</p><p class="ql-block">(以下文字摘抄自该书P198,P424)</p><p class="ql-block"> “<b>民国十至十五年间广东即发现有伪币。多数是滇桂各军驻粤时所为。这些劣币银含量为十分之五至六,还有纯用铜不掺一成之净银的。各军佯称制造军火,建立新厂,从事大规模铸造。”</b></p><p class="ql-block"><b> “私铸”。其所含银质较低毫为高,币面之字迹亦清晰,其重量与政府造币厂所铸发者吻合,故急易乱真。市面上此币之流通数额甚巨,出售時便按币面按四折至七折不等。”</b></p><p class="ql-block"><b> “川省之軍人因軍費不足乃謀自行設廠铸币,以铸餘移充軍费。所需之機器則由該省鐵廠及工科學校擔任製造。該廠成立後果進行順利,於是軍界争相效尤。一時此類非法之造廠逼布於各重要軍事地點。至民國十六年底時成都左近即有八十處。铸币时所需现银係以當時流通之一元幣(法定成色千分之八九 O )及半元幣(法定成色千分之七 O )溶毁改铸。新币之幣面價值仍與旧币相等,成色則为三成至四成。此幣在川省按八折或八折以下行用,外省即難通用。民國十六年底時該省當局禁止续铸此類劣幣,將各廠機器沒收並擬禁止其流通云。</b>”</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私铸劣质银币的问题有多严重。尤其是“<b>其所含银质较低毫为高,币面之字迹亦清晰,其重量与政府造币厂所铸发者吻合,故极易乱真。”</b></p><p class="ql-block"><b> “新币之幣面價值仍與旧币相等,成色則为三成至四成。此幣在川省按八折或八折以下行用,外省即難通用。</b>”</p><p class="ql-block"> 上述这些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 “私铸币”曾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市场流通,像政府铸造的银币真品一样存在于世。它们可能就是仅有20克或20克不足的七钱二分银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键还有,这种劣质银币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变洗礼,成了现代人称的“假币”,又因早期被政府打击和限制铸造,收缴回炉,至今已所存无几,反而成了稀缺之物。随着“物以稀为贵”的规律,被收藏界抄热后收藏价值不降反升。一枚军版、私铸版银币尽管工艺简陋、制作粗糙、成色较低,但在市场上价格一直较高。现在一枚官铸袁像机制银币普通品的价格在650元左右,但军版、私铸版普通品价格在800元以上,品相好一点的超过1000元,甚至更高,其市场价格高于或与同样的真品银币相当,具有同样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种重量不符合大清和民国“银币国例”规定重量的银币,还有可能非“私铸”而是官府正规造币厂铸造的减重,减银铜配比的真“银币”,那它们可能被叫做“假币”就有点冤枉。 </p><p class="ql-block"> 笔者不知道读者手中是否有这样的不足重银币。</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一位叫做“爱吃香橙酱的锦鲤”的作者2021-07-28 在互联网上报道过一位藏友杨先生的家传之物-“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私铸币”。</p> <p class="ql-block"> 这枚银币的几何尺寸和重量因作者未标注出来不详,但钱币乃《四川光绪折金龙配通俗面》元宝版本之一。而“折金龙”是川龙三剑客之一,也是备受关注的四川龙版本中珍品,值得特殊关注。作者认定“<b>此枚钱币乃是当时的私铸币,有如此精湛工艺,实乃珍品,极具收藏价值”</b>。</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还自藏有一枚“<b>四角龙点边须混云无刺版”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b>。钱币的实物高清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 它的直径是39.4mm,厚度2.2mm,与真品四川省造银币的尺寸相符,但钱币重量却仅有18.9克。重量太低,币面发暗但有光泽,敲击声不是铜币那样尖利,也没有银币那样悦耳有颤音回响,更不像铅质币那样沉闷死板,它就是一个含银量不足的银钱!</p><p class="ql-block"> 但反观它的币面没受四川龙银通常之钢模制作工艺欠精的影响,币文汉文立面深竣,笔画线条边缘如刀刻,压力足够!内环点珠圈点珠颗粒圆润,分部均匀,毫无粘连,应是钢模初打。内边齿为川版通常的密集马齿。</p><p class="ql-block"> 币背龙形和龙云也如钢模初打。版底细腻,字口峭立,蟠龙头角饱满,鳞甲锋刃,不仅先天铸打拔萃超群,自然包浆至美,银光闪烁,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出有个别英文字母(如“S”,“E”)有粘连外,其整体铸工精美模样,这种状态绝非私铸银币者可达!</p> <p class="ql-block"> 此品的币文币图与《川龙荟萃—清末四川省造龙洋图谱》(页143,图CL626,张承光、刘震渝编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年《中国银圆谱》(页433,图3224,鲁昊、邵明泉、冷涛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所载币图比较,绝对不失为川龙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真(珍)品。</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在建厂初期与美国费城造币厂签有合同,由费城造币总厂雕刻师巴伯(Charles E.Barber)操刀,图样参照“广东银圆”形式,尤其是“宝”字从“尒”,仅改铸造厂地名。据说,在美国费城造币厂藏有“四川光绪元宝”银质及黄铜样币各一套5枚,记载于该厂1913年编写的馆藏币章目录中。</p><p class="ql-block"> 把这枚重量仅有18.9克的藏品与美国原模所作样币比较后发现,正面除仿广东省通行龙洋将地名改为四川外,还有下列特征:</p><p class="ql-block"> <b>1.其“造”字横撇不及“平”、“钱”、</b></p><p class="ql-block"><b>“分”等写法与广东银圆中所谓的“喜敦版”雷同, </b></p><p class="ql-block"><b> 2.左右两侧十字花星中心凹点;</b></p><p class="ql-block"><b> 3.背面的蟠龙类似,由此可推测是确实以广东最初发行的流通银圆为样本,但雕刻更为深峻,故鳞片清晰可见。</b></p><p class="ql-block"><b> 4.其英文字母雕刻也较佳,具有英文花体字体特征,笔画稍粗,有笔画端口加横线,勾体和竖线的习惯。如“Z”“E”</b></p><p class="ql-block"><b>“M”“A”“N”“H”“I”“V”“C”“U”等等。</b></p><p class="ql-block"><b> 5. “2”“7”字非常工整。</b></p><p class="ql-block"><b> 6.左右两侧亦为中心凹点十字花星。</b></p><p class="ql-block"><b> 7.外轮边齿凹凸齿为典型的橄榄齿</b>,<b>立面深竣,齿间有插丝线。</b></p><p class="ql-block"> 整个藏品币与川龙中的名版“<b>四角龙点边须混云无刺版</b>”相似。如此,把它视作假币赝品,恐怕有所缪误,而将它视为四川龙银的始祖比较合适。</p> <p class="ql-block"><b> 另外,我发现此品尚有两处需进一步研究的特征:</b></p><p class="ql-block"> <b>1是在龙面下方五点位“D”字下方靠内齿处和币上方“四”字上面均有一个清晰的圆点“.”,不像是漏银。</b></p><p class="ql-block"><b> 2是龙尾从上到下数第二,三尾和第四,五尾之间有条横线惯穿,也不像是漏银。</b></p><p class="ql-block"><b> 是刻意为之的一种暗记,还是其他什么,需找同版钱币研究对证。倘若您有,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b></p> <p class="ql-block"> 看,不写就算了,一写起来就是“王大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让您费眼了! </p><p class="ql-block"> <b>但这通篇洋洋数千言,是否对文头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楚地回答?</b></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想,这篇拙文,不是要误导谁,也不是要把假钱说成真钱,说成珍稀品。 </p><p class="ql-block"> 真,假辩识还得有理有据,得用历史信息来支撑,得让钱币自己说话。让钱币说话,比自己找理由更有底气!</p><p class="ql-block"> 您若藏有此币也可进行比较鉴别,并可发文与泉友同好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3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