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br><br><b> 寺 山 游 记</b><br><h5> 新汶中学 蒋波</h5><font color="#167efb">1新汶省级森林公园包括六座山,分别是云山、黄山、中山、黑山、寺山和团山;新汶省级地质公园,有东都园区、孟家屯园区和寺山园区。所以,寺山既有公园的景色,“交加多古木,澄澈一清泉”;又有地质的景观,“山幽傲岁华”。寺山在时光中蕴秀,直到唐代始有人参与到了时光的演变中,一直等待着的酷似羊蹄痕的岩石地貌,也在公元800年左右,随着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的传播,成为龙女牧羊故事被寺山归位的“实证”,从此寺山就在风景、地质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故事,附着了人文色彩,逐渐享誉一方。在时光推进中,逐步由传说成为传奇,又从传奇成为寺山的品质。<br></font><br> 2<br><font color="#167efb">寺山是一连串山中的一座,其名原为“峙山”。据说因其与黑山相望,有对峙意,故名为“峙山”。不过,就其地理方位讲,黑山西侧和峙山东侧,隔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山谷,也就是现在新枣路穿过的位置,山南还有山,但距离稍远,不阻山谷贯通;山北已无山,平原一直延伸到柴汶河,隔谷对峙的意义明显,峙山倒也名副其实。后来的讹传,让其逐渐独立,有了和另外五山无关的名称——寺山。取得独立名称后的寺山,开始了自立门庭后的检视,也立时找到了不同于其余五山的独特东西。</font><br><br> <font color="#167efb">寺山主峰海拔389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景区宣传牌匾中有,“山体玲珑,柏林葱郁,泉水澄澈,古庙幽深”;“翠柏密布,俨如披风,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山下各种果树名优荟萃,花开时节,似铺锦流霞,让人留恋忘返,素有小蓬莱之称”等记述。虽然这些记述给人一些小贩把漂亮水果摆在最上层的意思,倒也不是寺山自说自话,也算是引经据典来的,如“林木阴晴变,源流日夕佳”等,再加上古诗说“时无雨泽愆”“恩威自昔传”,可窥见其立山之本。<br>寺山四围,北是寺山庄,据《新泰地名志》记载,“寺山庄,唐代立村,因背靠寺山,称寺山庄”,自此山和社会结合,开始蕴育寺山文化;东跨路是寺山水库,面对着黑山;西是光明水库;南是平原,再前是法云山,上有正觉寺。独耸一域,往往文化归源,另外几山,便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br>寺山泉水众多,著名的有龙泉、清冽泉等,尤其是龙泉,“无雨潮润,干旱不涸,传说祈雨辄应”,但祈雨辄应随后就延伸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水总是归向大海,当泉水汩汩流淌时,就有了泉通大海的说法,所以龙女在某天从泉水中来到了寺山,她是被贬到寺山的,而被贬的理由是为寺山百姓私自行雨。谜底的揭开就是龙女祠建立的开始,寺山收留了龙女,从此寺山和龙女开始了相互依附的千年旅程。龙女有家难回,当地人就把故事转化成了现实,寺山的寺观便向东而立,从迎旭门到龙女庙等,都面东而立,是寺山人对恩情的回馈,孰料从此倒把寺山站成了一方之奇。</font><br> <font color="#167efb">3<br>我不怎么去到寺山,相比于其它几座山,距离稍远了些,和寺山的渊源限于去参加过一次九月九庙会,山中有饭店时上山吃过饭。庙会时算是寺山开放日,摊贩比肩,熙熙攘攘,世尘喧嚣,即便古人遇此也只是写写庙会,不提山水事,张载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吃饭虽是觅景小酌再伴以良朋嘉宾,亦是不俗,终究也只是“杯盘狼藉”,李流芳《游虎丘小记》言,“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寺山被我置于心域的一角。后有登黄山时,隔空望向寺山,寺山也未给予我任何的暗示,哪怕荡些云气或者古寺露角,只是静默在一域,在蒙蒙中嗒然默然,了无可观。<br>寺山向我走来,是近来的事。在校本课程的本地化开发中,我想到了寺山龙女牧羊的故事,想到了可以去研学,由此把寺山搁在了心上。2022年正月初六,同学来玩,我提议去寺山一转。柳毅龙女塑像、龙女庙、三清观、碑刻等应接不暇,最甚者是石上极其逼真的羊蹄印,寺山一下就生机勃勃,有模有样的活了,改变了我,也惊艳了随行的几位。回来后不些时日,我又去过几次,看了山脚的村子和村民,看了水库,算是和寺山握手言和;复看了大山朝九晚五的形貌,渐渐生出些相看两不厌。<br></font><br> <font color="#167efb">4<br>寺山脚下是大寺山村,去到村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多走冤枉路。村子依山兴建,路南堵北通,有些路只通某户人家,对于未谙地形的人来讲,只能一个胡同一个胡同的往返。又南高北低,村人拣平坦处安家,有的家前辟有小广场,无外家并居,孤院独守平坦,对于面山而居的人来说确实是足够轩敞,广场前又是山坡,这样的面山不仅无山阻之弊,倒能饱览山景,有古人别业的属性。主道两侧住家,各抱地势,道南屋子有现代的高堂水泥厦屋,也有以前的石砌房屋,户前多种椿树。我是下午时进去到村里,见到许多耄耋老人在房前屋后晒阳闲聊。<br></font><br> <font color="#167efb">寺山水库库容不大,坝北为泄洪区,南为水库,由北向南逐渐变窄,库上建有“寺山文化传承馆”。站立在伸向库水的亭子中,库水气味随风而至,风过处亦粼粼起细波。库西临公路,库东是黑山,黑山顶有松柏树覆盖,在仲春时节看来,顶发黑;山腰下种着些山楂树、桃树等,只是尚未返青,再往下是开辟的农地,种些杂粮。在水库的东北角,新立着一块“孔子学堂”匾,黑山中建有孔子学堂乡村文化广场。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各山都在进行综合开发,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创品牌,互补又互显,赋予“峙”新的意义。<br></font><br> <font color="#167efb">来至山前广场,向路是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碑,碑后是柳毅和龙女的立像,像微侧身,既有相望又有眺瞩意,龙女捧书信,柳毅持扇;像后是梁父县令王子椿的篆书经文;其后是望乡碑,黑底白线勾勒图像,上书“望乡”二字,另画有波涛和羊只;再后台阶直上,抵达国泰门,也即迎旭门。在国泰门回看,台阶两侧柏树有些挡着视线,只能沿着台阶东向绵延,水库露碧波一汪;上到国泰门二楼,则视野又开,水库全景可见,山清水秀映入眼眸。国泰门前台阶旁,立三羊开泰塑像,中一羊长着翅膀,经查释为祥瑞寓意;一侧是题有百年和合的塑像,上有和合二仙。国泰门里,才是寺山文化集中的区域。</font> 5<font color="#167efb"><br>开车,从新枣路直接拐向山路,转弯过台阶与山路相接处后,沿路继续向上,路右侧是围墙,墙外是寺山庄。红墙黑瓦,随山路起伏,一个个的弧形相连,很古典、好看,拐向南后就是寺山北门。北门右侧是一个新开发的主题乐园,不收门票,玩什么收什么的钱;进北门,要收费,人次20元,说不上多还是少,只是柳毅传书洞庭不收费。<br></font><br> <font color="#167efb">6<br>北门右侧,也即西望掩映处,向里走会先后遇到龙女牧羊塑像、羊蹄印,下转是石林、卧龙石,旁立石刻“天工妙造”四字;沿路向前,石色发黑,如上水石,造型很似,只是石质密实不透水;再向前,台阶下立有石刻,刻有“龙”,“传奇遗馨”等,上台阶,则是龙女庙。庙联:多情不限仙凡界,挚爱长存远近乡。里面有主殿和两个配殿,在一条线上。左殿和主殿间有石碑,记载龙女庙事。清乾隆《新泰县志》卷三《山川》载,“峙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山石上有羊蹄迹,相传龙女牧羊于此,士人柳毅为之传书洞庭,遂成姻缘。士人立祠于此,前有池,祷雨辄应”。面积不是很大,进门是龙王祠,后面即是主殿和两个配殿。<br>出庙,后面是三清观,观外有龙泉、清冽泉等,观左上有“石生树树树盘石”景,著名穿石柏,再上寺山顶。<br></font><br> <font color="#167efb">进门左走,沿路建有观音庙、财神庙、女娲庙、窑神庙、国泰门,再下东门盘道,集世人所求于一路,方便又实惠,对于寺山而言总有些村姑插花满身之感,有些乡愿了。登上国泰门二楼,最秀丽当是东向。远眺而下,远处的红瓦房,在苍翠中似古村落藏在时间的怀抱,悠远而迷人,向右是黄山、黑山耸翠蓊郁,山脚下是寺山水库。水面淡绿色,平滑无波,宛如处子静默,偃卧在山脚下艳影明媚。库北是坝基,上有车辆游人移动,是画幅中的舟芥,无它静谧,有它灵动。在远眺之下,他们和自然融为一体。寺山文化传承馆,倒也与水波相容。<br>回收目光,公路上车辆穿梭,然后是山前广场,顺台阶到国泰门。各种景色,以寺山而布,点缀在寺山的方圆中,如若由山向外,推窗纳景。转到西侧望,柏树掩映,道路延伸进苍翠。</font><br> <font color="#167efb">7<br>介绍完寺山看轮廓,当我收回笔墨到寺山主景时,发现其核心区域,就是龙女的故事。其余各项殿宇,多是后人网罗而至,与龙女并无渊源。真的记述龙女的内容时,却又发现,龙女事情关乎有二,一则是祷雨,一则是柳毅与龙女。祷雨人知,柳毅传书流布天下,又无所记了。远没有寺山本身和四周那么具体,寺山的意义是虚化的,是精神的。<br>寺山的文化活动从唐贞观年间起,唐仪凤年间借柳毅传书故事而始兴盛。观其来由,当是求雨拜龙王始,后世附会唐传奇故事,把龙女事迹丰富。他们找到了岩石上风化而成的羊蹄印,衍生出牧羊故事,还有醉柳台、望柳墩等,后来历代各有修缮,龙女和柳毅的故事从此扎根寺山,享受一方香火,时至今日,在森林、地质公园的名声下,其核心仍是龙女牧羊故事。其实故事的版本也有二,一个是洞庭龙女,一个是东海龙女。柳毅传书一个至洞庭龙女父亲处,一个至洞庭叔父处,再回到东海父亲处。一个是嫁人不着流落牧羊,一个是为村民行雨误法条发配牧羊。总之,寺山引来了龙女,把故事落脚在了寺山和世人的心上。<br></font><br><br> <font color="#167efb">故事嫁接过来,能够成活,除了寺山秀丽的风景,就是故事的美丽了,时间的绵延把故事也固化在了寺山,因为时间会让人记住美好,而会冲淡对于曾经苦难的记忆。寺山昔时苦于干旱而唤来龙女,许多年后,人们忘了旱灾而记住了浪漫的故事。寺山是记龙女的山,后来才把柳生找来。龙女和柳毅在山东潍坊寒亭区也有流布,郑板桥诗曰,“相思不尽又相思,维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祠的就是柳郎。蒲松龄在短篇《织成》中,发展了柳毅和龙女的故事,或许就与柳郎祠有关,一则临淄潍坊相近,再则只是写了柳毅,不再写及龙女。<br>当然即便寺山拥有龙女,并不妨碍另有山川附会龙女和柳生故事,同理,也不碍寺山上龙女和柳毅颉颃于百姓心间。即便是羊蹄印,不远处的东都镇也有一座羊蹄山,泰安府志载:为龙女牧羊处,山石上有羊蹄迹而得名。<br>不过,寺山从此便向东而立,因为龙女望故乡。龙女与柳毅常驻寺山,成为一方场域中的护佑神祇,也把寺山389米的高度一下从高度拉向了厚度,在时光的更迭中,愈加焕发了传说的活力,龙女牧羊便以雕塑的形式被固化在了寺山。龙女和柳毅在寺山广场,站向大海,站向世人和时光,化作了寺山的名片和招牌。</font> <font color="#167efb">8<br>寺山的东区是新的,西区是古的。西区的古,和着世人的记忆和情怀。我在寺山逛来逛去的时候,发现东区适合远眺,西区适合临观。观东区,如同观年轻人,观其品貌和前景,近观还太单薄;观西区,如对老者,要与之交谈,让他告诉你些岁月的故事,不事张扬却令你敬重。双园的名号加上龙女的传说,足可以让寺山与时光对峙,或者又可以把寺山还原为了“峙山”。在与时光的对峙中,从祷雨始就怀着的悯人心,从羊蹄印发端的龙女牧羊传说,会以“寺山”之名赓续下去。<br>过些时日再去寺山看看,我转来转去式的寒暄,即或短暂勾留,对于一座拥有近千年文化记忆的山来说尚过于匆匆。守着山,得知道它!</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