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翻开心情的日历,快乐信马由缰,丹桂芬芳是我来时的初心,小满即满是我此刻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书友们: </p><p class="ql-block">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第125期舒心读书会。我是本期的主持人王亚芳。何其有幸,能够加入舒心读书会;何其有幸,认识了一群睿智优雅、美好动人的书友;更何其有幸,在即将迎来“小满”节气的时候,成为舒心读书会的主持人,与大家共度今晚的舒心时光。 </p><p class="ql-block"> 曾经,芳菲歇去时,我们捡拾岁月里的静好;此刻,夏木阴阴里,我们才收拢“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趣,又相聚茶语琴韵,一起徜徉在书本的海洋。都说时间很长,可转眼已无处寻觅 ,逐光的我们却一身明媚,住进心里的“舒心”,悄悄撇一眼就心花怒放。冬夜里,我们像海上的船,把夜的寂静渲染,把冬的落寞慰藉;春光里,东湖柳枝染墨,满城花开锦绣,我们像丢进水里的海绵孜孜不缀;夏日长,布谷忙,偷得一日绿轩窗,聚琴语,茶韵长,清气凌烟红袖香。</p> <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开启今晚的有书共读之旅,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43页,读《文化苦旅》的《寻石之路》。</p> <p class="ql-block"> 《寻石之路》全文围绕“石一歌”事件的不明源起,从不辩,到寻辩,到获辩,再到弃辩,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特殊年代里文人与文化命运的跌宕起伏。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文化?为什么文人和文化要在苦旅中前行?百度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我个人更喜欢专家从中国语言系统中考证的“文化”含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②由伦理之说引申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③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化”的引申含义是教育教导人们向善的意思。"文"与"化"并联使用的意思是"以文教化",即:以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教化谁?用谁的文化谁?这是一对矛盾体,矛盾的双方存在着对立的方面,比如“黄州突围”、比如“宁古塔”,比如“斥棍子”、“讲真话”,如此等等,文化就行走在了苦旅之中。 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是灿烂,人民,就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越是伟大!</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进行第二部分,个人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杨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从“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等等经典的语句中,我们知道了杨绛,从《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书籍中,我们了解过杨绛,今天,我想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和大家一起加深对杨绛先生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生于1911年,于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一生中,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一生远离政治;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一家人隐忍上进;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一支笔韵致淡雅,却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有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她的父亲杨荫杭,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学者、法学家。母亲唐须嫈是一个喜欢读书、贤良淑德,凝聚着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杨绛生活在北京,她冰雪聪明、天真烂漫,惹人喜爱。4岁时,她坚定的喜欢满族女子的高底鞋子;上小学时,她在课堂上玩小绒球发笑,生气的老师让她站起来回答刚刚课文中的内容,谁知她每次都可以全部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来,老师又气又惊又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在交通部总长许世英涉嫌贪污案中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却反倒被停职停薪。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上海上学的杨绛二姐因感染风寒也在这个时候离世。遭此双重打击,父亲义无反顾地辞官南下,一家人一路颠簸,回到了老家无锡。</p><p class="ql-block"> 杨绛的童年便在无锡以掺不进沙子的方式快乐度过。后来,9岁的杨绛跟随大姐在上海启明学校上学,12岁全家定居苏州,就读于苏州振华女中,14岁跳级初中毕业进入高中二年级,17岁时本来心心念念想考清华的她,因为清华大学在南方不招收女生,只好去东吴大学学习。大四时,由于学生闹学潮,杨绛只好和几个同学结伴赴京,通过考试借读燕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人和人的缘分,只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就应了这句话。1932年的春天,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古月堂初见。初见似故人归,她深觉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也觉得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清新脱俗。也正是这一见,借读燕京的杨绛跑来了清华。自此,着青布大褂,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花镜,目光烔烔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浑身浸润着儒雅气质的钱钟书,入了她的心;而优雅知性的杨绛,则像一朵花儿一样,就此开在了钱钟书的心间,芳香馥郁,她的世界只有他一人,他的世界也只有她一人。或许,月老真会在相爱的两人脚上拴红线,若不然,杨绛怎会心心念念地要考清华?!</p><p class="ql-block"> 热恋中的人总是魂不守舍的,更是翘首以盼、焦虑难当的。这样的情绪,该让名满清华的大才子钱钟书怎样表达呢?写写书信自然是小菜一碟,而“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等等的情诗传情更是得心应手。也是机缘巧合,杨绛写给回了无锡老家钱钟书的一封信到了钱父钱基博手中,出于好奇,他悄悄看了信,看完竟喜不自禁、得意非凡。原来,杨绛在信中写到:“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如此聪慧的她,自然而然入了钱父的眼,他十分欣慰能有她这样思维缜密,办事周到的女子,陪伴不谙世事的儿子一生,对于儿子钟书来说,这样一个女子是绝然可遇不可求的。1933年暑假,两人于苏州订婚。</p><p class="ql-block"> 1935年,钱钟书以最高成绩通过留英考试,并邀请杨绛一同前往。考虑到钱钟书从小生活优渥,对于日常生活一窍不通,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她毅然办理了清华研究院的休学手续。</p><p class="ql-block"> 出国前,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主婚人说: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表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刀。双剑合璧,确是一对好姻缘。</p><p class="ql-block"> 婚礼后,他们搭乘远洋轮船去英国,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钱钟书曾在他的《围城》中下过结论,说两个要结婚的人若想看出彼此的破绽,结婚前最好去旅行,但是不能短,至少要一个月,如此舟车劳顿下难免会心烦意乱,很自然就会“原形毕露”,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会就此分开,那么就可以结婚了。不知道如此实践下的结论是否跟他和杨绛这一个多月的旅途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路途中,杨绛对钱钟书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这之前,尽管他一再跟杨绛表明自己的“拙手笨脚”,相处之下,杨绛深觉他的诚实丝毫不是自谦。他是真的“拙手笨脚”,名副其实。比如,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连左右脚都分不清,连日常的筷子竟然也用得不大灵光……反正,全然没有“做学问”时的潇洒,却像极了不懂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优秀的“新女性”,杨绛曾在婚礼中从旧俗,行旧礼;作为一个知性女子,当杨绛以戏剧《称心如意》一鸣惊人时,钱钟书尚默默无闻。在座的各位书友,女人结婚是为了什么?女人也许会说:结婚是因为很爱这个人,很想和他生个孩子,很想和他过一辈子;会说:一生太长了,我得找个人来爱我、陪伴我;也有男人也许说: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p><p class="ql-block"> 当杨绛在旅途中发现生活上的钱钟书真的“笨”时,她非但没有抱怨反而庆幸自己能照顾钱钟书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如此这般的钱钟书,杨绛还“庆幸”自己做出了坚持与他同往英国留学的决定?!为什么如此这般的钱钟书,值得杨绛在以后的日子里挽起袖子,甘做“灶下婢”,为钱钟书吃了无数的苦,却非但不觉得苦,反而还觉得自豪?!</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杨绛说:“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更因为“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我们,应该是释然的,也终于明了,慧眼的杨绛识才、爱才、护才,所以,她才会庆幸自己和钱钟书一起留学;她才会在异国他乡放下会做学文的大小姐的身段,哪怕被煤烟染成花脸,哪怕被烟熏得流泪,哪怕被滚油烫出泡来,也要为爱人做喜欢的红烧肉,也会在生了孩子住院期间一连三次为“闯了祸”的“笨丈夫”撑起一片天:第一次,钱钟书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第二次,钱钟书弄坏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第三次,钱钟书把门轴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往后余生里,杨绛的“不要紧”,便成了钱钟书最踏实的一片天。</p><p class="ql-block"> 在《佐临遗言》中,我们知道七七事变后黄佐临回到了上海。1938年8月,钱钟书夫妇也自法国回国。船到香港,钱钟书只身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由杨绛带着不到两岁的女儿继续北上回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回到上海的杨绛,应原苏州振华女校校长之邀,做了平生最大的官——振华女校上海分校校长,直到1941年振华女校因珍珠港事件停办,从此,不管谁的邀约,她都没再做过任何官。战乱纷扰,为了补贴家用,她动手做煤球、劈柴烧火,代理老师、家庭教师,什么工作都做。在劳作之余,她在黄佐临的鼓励下,还开始了戏剧创作,《称心如意》一鸣惊人,《弄假成真》再显才情,黄佐临先生亲自担任这两出戏的导演,把杨绛的戏搬上了舞台。2007年《弄假成真》被再次搬上戏剧舞台。</p><p class="ql-block"> 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早,钱钟书一度被人称为“杨绛的丈夫”。但杨绛却经常说:男人在前,女人在后。所以,当钱钟书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时,杨绛不仅赞成,还成了最最用心的“灶下婢”。于是,钱钟书便把他们结婚、租房、留学轮船上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脍炙人口的《围城》。没有杨绛,我们很难想象钱钟书会成为怎样的钱钟书?杨绛却说“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p><p class="ql-block"> 世间女子再怎么贤良淑德,或者再怎么争强好胜,心底里也还是渴望得到一个良人贴心。留学的日子里,他们不是英国街头最浪漫的旅人,而是牛津图书馆里最勤奋的读书人,是出租屋里李清照、赵明诚式“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琴瑟和鸣。爱情最好的样子是:懂你!杨绛懂得钱钟书的才华,护他,助他,钱钟书也懂杨绛的才华和她为他的辛苦付出。他会为晚起的杨绛做好早餐,他会体谅杨绛的劳累悄悄关起门来洗衣服。对杨绛为他、为这个家的付出,钱钟书明了于心,在他的自留样书《人兽鬼》上写下了无与匹敌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他更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世间女子能得此一夫,又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们夫妇接到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聘函,但因清华大学有夫妻俩不能同时在一所学校担任专职教授的旧规矩,所以钱钟书在清华指导研究生,杨绛便只能是兼任教授,她自称自己是“散工”。后来,这一规矩废除,但杨绛却仍只愿做“散工”,因为做“散工”可以不去参加教职工会,也可以不去参加妇女学习会,青灯摊卷的好时光就这样被她“散”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丰盈静好。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后,杨绛夫妇的祸端便接二连三的迎面而来。从起初的“参加”酝酿会,到后来的“被参加”,她都因为多年来与世无争的简单而顺利通过。却不想后来被自己的女学生以“杨绛上课不讲工作,全讲恋爱”而被控诉批斗。换作他人,前一天被批斗,第二天肯定躲在家里不出门了,然而,杨绛专挑了件鲜艳的衣服,精心打扮,光鲜出门。不久,《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先生上课专谈恋爱”,看到消息的杨绛只说“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 1958年时他们又被扣上了右的帽子,下乡改造。1966年,他们被双双监管。存款冻结、工资停发,吃饭被限制,隔三差五的斗争会更弄得人身心俱疲。更有甚者,他们迫害钱钟书,把他的头发剃成了一个“十”字,杨绛便为钱钟书剃掉了所有的头发。然而,没过两天,他们守在杨绛家门口,硬是把杨绛的头剃成了“阴阳头”。聪明如杨绛,刚正不阿也如杨绛,她宁愿被剃成“阴阳头”也不愿跪下求他们,后来,她用女儿剪下来的头发给自己做了半面假发。1969年,钱钟书被安排去干校。如果此时只有超强的体力劳动,或许生活还算待杨绛不薄。哪知女婿、妹妹接二连三的离她而去,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再见钟书,他也像变了个人,又黑又瘦,即便这样,他们也只能靠着钱钟书做信差路过杨绛守护地田边时说说话。</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2年,杨绛夫妇才在周总理的特殊照顾下获批回京,过了几年他们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8年,西班牙国王亲自颁奖给杨绛,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安勋章”,并三次邀请她出访西班牙。如此盛誉,皆缘于她是第一个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反骑士小说《唐吉诃德》的人。在西方文学界,这部小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为了翻译这部作品,从1959年起,杨绛虽身陷囹圄,但仍克服重重困难,自学西班牙文两年后着手翻译,直到1967年才全部完成。然而文革破四旧时,译稿却被当作黑思想、黑稿子没收,险些丢失。为了保住稿子,她心甘情愿打扫厕所,她甚至求人要回稿子,并在后来干校的“冷却期”里,重新翻译了《唐吉诃德》。1978年这部作品被人民文学社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王后访华时杨绛应邀参加了国宴。</p><p class="ql-block"> 趟过了暗河,他们于一片晴好的岁月里携手过着他们与世无争宠辱不惊的小日子。</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从贫困中走来的他们仨,从苦难中走来的他们仨,从聚少离多中走来的他们仨,从痛失亲人中走来的他们仨,并没有一直这样幸福下去。1994年钱钟书患膀胱癌,83岁的杨绛一直陪护在旁;1996年,钱瑗肺癌转脊椎癌已到晚期,85岁的杨绛一边照顾钱钟书,一边还要抽空去看望重病的女儿,且不能将难过流露在钱钟书面前,直到1997年女儿去世。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位年迈的老人,左手是重病的丈夫,右手是离世的女儿,悲痛无可渲泻处,她只能一个人悄悄地在清华园埋有女儿骨灰的雪松下默念: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常青树! 1998年12月19日,中国著名作家、文学家钱钟书逝世。她在他的额头轻轻留下一个吻。这一吻,吻过了他们曾经在一起的万千美好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他们仨也只剩下她一人,她深居简出,只与钟爱一辈子的书和属于“他们仨”一辈子的回忆相伴。她婉拒了上门拜访的人,只安静地在家看书、写字。她翻译《斐多》,整理钱钟书笔记,集成《钱钟书手稿集》;她将他们夫妇全部的稿酬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原因一如他们仨一样简单纯净——我们一家三口最爱清华;她完成女儿遗愿,亲自执笔,于91岁高龄写下《我们仨》;她为《围城》汉英对照本写序;她还出版了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此时的她淡泊澄明已入化境。她用一支笔渲染了整个人生,她用淡泊于艰难困苦中获得安慰,她用平和安静行走于这多变的人世间,一如她的译文: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也一如翻译家高莽所说:她之深秀蔚然、脱俗清透,早就无须任何誉美了。</p><p class="ql-block"> 最贤的妻是她,最才的女是她,淡如菊是她,安若素亦是她。</p> <p class="ql-block"> 最后,邀请大家一起唱起《女人如书》,愿我们封面夺目内容丰富,愿我们从头到尾冰心玉壶,冉冉笑靥绽放如初,在特殊的日子里得偿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