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端桥沟口。依红石崖而凿教室、岗哨、办公窑,地势峭拔隐蔽,令人叹为观止,亦能防空。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即保安县)成立,当时叫“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学制,一般为六到八个月。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即保安县)成立,当时叫“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学制,一般为六到八个月。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p> <p class="ql-block">依红石崖而凿教室、岗哨、办公窑,地势峭拔隐蔽,令人叹为观止,亦能防空。</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决定在瓦窑堡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林彪为校长、毛泽东兼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党总书记。</p> <p class="ql-block">7月初,“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来到这里。在当时的保安县,也就是现在的志丹县,</p> <p class="ql-block">招收了第一批学员1000多人,他们被编为了三个科。</p> <p class="ql-block">第一科培训红军师团以上的干部,有学员40名。第二科主要培训营、连级以上的干部,以学习政治、军事、文化为主,共有学员225人。第三科共有学员800人,主要培训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以读书、识字、看报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