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缺,从古莲花池外搬来的太保峰

保定老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今天说的这“太保峰”,它是“古莲花池”里的一个新景点,要说它是个“新”景点,那是相对于“古莲花池”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而言的,话说在“古莲花池”曲径桥北侧,上坡处的路边,矗立着一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它高有四米左右,在这块太湖石的中段刻有篆书“太保峰”三个大字,旁边落款“门人吴郡顾愿为先师郑襄敏公题,万历甲辰夏日”共二十字。我在本文要说的新“景”点就是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这“郑襄敏公”之“襄敏”为谥号,此人叫“郑洛,字禹秀,明代万历年间安肃(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黑山里人,六岁而孤,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死后赠“太保”,谥“襄敏”。在他去世十年之后,他的学生“吴郡(苏州)〞人“顾愿”将自己收集到的一块品质极其珍贵叫做“象皮青”的,形状奇特的这块太湖石,刻上了“太保峰”的三个大型篆字,同时还刻上了以上介绍的二十个字的附言以此作为纪念。关于这么一块太湖石,何为冠以“峰”之美称呢?这是他的门生顾愿认为,像他的老师郑洛这样的为人、政绩如同山峰一样高大,令后人敬仰。这也算是一个学生对他的恩师的一片溢美之词,借此表达自己对已故先师郑洛的尊敬和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太湖石,流传于民间关于它的传说不少,如《水浒传》一书中就有“青面兽”杨志丟失“花石纲”之说,这“花石纲”即为运送太湖石的船队,它是由每十船组成一“纲”叫做“花石纲”。可见在宋朝的皇帝就十分喜欢这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南方运来的太湖石了,而这“象皮青”品种的太湖石尤为名贵,那大块头的就更难得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说这块叫做“太保峰”的太湖石上刻石文字的内容吧,关于“太保”,这是我国古代的官名,是从西周时开始设置的,是辅弼国君的大官,之后各代只成为优待大臣的一种荣衔,而无职事。凡加此衔的,皆为正一品官。因此这种荣衔只加给最尊贵的朝臣,一般朝臣是享受不到这种荣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安放这块“太保峰“太湖石的地方,是在明代时保定城外西南隅(今保定二中分校院内)的郑洛的别园里,到了清代,此处改为了灵雨寺行宫,民国时期,这里曾成为河北省立农学院,在上个世纪的1965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太保峰太湖石”,特将它移入在了“古莲花池”园内,成为莲池一处“新”景了。说它是“新”景是因为从迁来“古莲花池”之年算起,这“太保峰”在此过往尚不足六十年的日月,要比起这“古莲花池”的八百年苍桑历史来,那真算是新的“外来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读者快速地知晓这“太保峰”在“古莲花”园内的具体位置,请先看下面“古莲花池导游平面图”里箭头所指的红圈处即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四图所示,即为本文介绍的那块叫做“太保峰”的太湖石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末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此文的本意,是想系统地介绍一下“古莲花池“里的这块叫“太保峰”的太湖石的来龙去脉,以此来增进广大游人对它的进一步的了解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特声明如下:我在文中引用了郭錚等三位作者在《保定旧闻考》一书中的相关章节里的内容,由于无法与众位作者联系,只好先入为主地写进文章里去了,希望众位作者见文知晓后若有异义,请告之于我,我会及时撤下此文並致以歉意和敬意的,在此先说明一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此先谢谢众位作者老师了。如若此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许,那您们才是功不可没之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文写于2022年5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