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记(十七)</p>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西绵山这座山有着海拔2566.6米的高度,有晋国先贤介子推千百年的忠孝典范而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绵山就是蕴藏在深山密林中,有着2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一座中国名山。</p><p class="ql-block">乘坐景区旅游大巴车,一朝游览探索这座神奇大山的奥秘。大巴车沿着蜿蜒曲折的进山公路盘上旋下,惊险连连。绵山山势险峭,苍松翠柏,山高崖陡,多悬崖绝壁。人工建筑半崖悬挂,公路修在半山腰的崖峭壁间,从大巴车窗向外看望,绵山崖壁似刀劈斧砍,齐崖绝壁,深不见底,坐在车上,真是让我有点晕晕乎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师傅,旋风般的将大巴车开到绵山脚下。首先映入我眼罩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介子推塑像,先贤介子推庄严矗立在广场中央,双眼凝视远方,像是在深情地守望着这片昔日的晋国土地。</p><p class="ql-block">绵山这个名字,对于没有到过这个地方的人们或者是没有查询过绵山资料的人,似乎对此是比较陌生的。我也和大家一样有同样的感觉,在没有来到介休之前,我对绵山的相关情况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绵山,是我国闻名遐迩的一座历史名山,它是以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大节忠孝而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绵山,古亦名绵上,又称介山,位于山西省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交界处,地处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绵延百里西入灵石县境,南与沁源县毗邻。</p><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名胜区坐落于介休市城东南20公里的地方,具体的位置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南槐志村。介休市是山西省直辖的县级市,由地级市晋中市代管。</p><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管辖范围为40平方公里。 绵山最高海拔2566.6米。绵山山古水活,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绵山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人到介休来,观赏绵山景,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介休、绵山和了解介子推这个人。因为介休、绵山与介子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介休市由始以来,曾经先后叫过邬县、平周邑、郡县、界休、介休、平昌、灵石。秦始皇为了纪念介子推,下诏将介休原来的名字郡县改为介休县。</p><p class="ql-block">别看介休只是个小县城,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介休"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春秋时期一位大名人,就是介子推。</p><p class="ql-block">介子推——春秋时期公元前636年晋国人,别称介之推,又名介推,后人尊为介子,为晋国一贵族大臣。</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割股奉君"的典故,说的就是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忠心耿耿跟随遭迫害的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十九年,肝脑涂地伺奉左右,历经千辛万苦,备受险阻艰难,在逃难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当做饭菜送给重耳充饥,在饥寒交迫中,救了重耳一命。晋公子重耳终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大力封赏了跟随他的有功之臣,但介子推不摆功请赏,抛弃个人功名利禄,携老母从故里夏县走进绵山密林里隐居。</p><p class="ql-block">晋文公亲率百官赶到绵山四处寻找,百般呼喊,就是想让介子推下山回朝接受封赏,但介子推始终不露面,也不肯下山。晋文公妄信手下愚言,命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待大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已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树下。</p><p class="ql-block">晋文公悲痛欲绝,深为愧疚,遂即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附近地区改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用以纪念这位贤达忠臣的"割股奉君"之德,不贪名利之志。并立庙祭祀,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晋文公钦定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全国民众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这就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在介子推和他母亲被烧死的大树洞里,发现了一块衣襟上面题了一首介子推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魂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p><p class="ql-block">介子推忠心耿耿,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创造了一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赋文题诗,寓兴抒怀的更是不胜枚举,历代诗圣文豪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是介子推笃信爱国的自然表露。</p> <p class="ql-block">绵山广场介子推塑像底座的介子推简介碑文。</p> <p class="ql-block">晋国时期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绵山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道家的活动,因介子推被封为介山,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先驱之一,身体力行着道家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思想。</p><p class="ql-block">在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介子推已被尊奉为道家神灵。</p> <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区广场上的龙头马身的雕塑是原始天尊的坐骑,是一匹带翅膀的马,形意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之王,名叫珀加索斯的这匹神奇的马,象征祥云的寓意。有人说广场上的这匹雕塑飞马叫"马踏飞燕"、"奔铜马"、"铜鹔鹴马",其实这匹马的原型是在甘肃省出土的珍贵文物,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定名为"铜奔马"又叫"马踏飞燕",后命名为"马超龙雀"。"铜奔马"属国宝级文物,已列中国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这匹"宝相天马""铜奔马"即"马超龙雀"已被中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旅游徽标图形。</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中,为纪念著名人士而形成的节日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家家户户吃粽子,这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延续至今的一个节日;另一个则是清明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自觉地禁烟火,冷食素餐,这是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而延续千年的一个祭日,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祭祖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日:"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里所说的"一人",即为春秋晋国大夫介子推。</p><p class="ql-block">以寒食寄托哀思,是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惊扰了介子推安眠在此的魂灵。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难日,乘龙舟往汨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原的躯体。这是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皇帝李世民驾幸绵山朝山谢雨礼佛时,传说遇到双龙显灵而钦令改为龙头寺</p><p class="ql-block">龙头寺景区内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p><p class="ql-block">龙头寺景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游览绵山风景区第一站就是龙头寺。</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论绵山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牌楼雄距要隘,造型精美,为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登山龙头寺远望,绵山山下沃野千里,晋南平原美景一览眼底。站在龙头寺高处,可隐约看见几十里外的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景区以介子推文化和道教养生为主线,有龙涎泉、龙须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庙、八卦园、仰止亭等诸多景点。</p><p class="ql-block">龙涎泉、龙须瀑是当年秦王李世民屯兵绵山受缺水之困得龙水而名。这里还有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了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曾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名贤的修行洞十余处,并用碑石图文对他们的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岭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独特,做功精细,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唐营——建在龙脊岭上的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代军营。</p><p class="ql-block">登上龙脊岭,岭上蜿蜒一排长城,唐营楼门前,四周遍插迎风飘扬的古代旌旗,煞是威风。</p><p class="ql-block">唐营始建于唐武德三年,为秦王李世民所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武德年间,李世民在绵山安营扎寨,大战刘武周全胜。建唐营烽火台、指挥台、信号台,五步一台,十米一烽。唐营四周设有前、后、左、右军帐,守营军士全身披挂盔甲,威风凛凛。当年唐营共建有烽火台、信号台十余处,指挥台三处。唐营是我国珍贵的唐初军事文化遗产,古老的军营帐,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唐营门楼的额头嵌有刻石横匾,上题"百二山河"。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国地势险固,二万人足可抵挡诸侯的百万兵"。</p><p class="ql-block">从《史记》文字中就足以看出唐营地势的险要。</p> <p class="ql-block">两只似凤似鸡的金色神禽,守卫在唐营城门两旁。</p> <p class="ql-block">守卫唐营城门全身披挂盔甲、手握兵器、佩带盾牌的唐朝军士。</p> <p class="ql-block">唐营吊桥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民的千军万马均由此入营,这里的阵地森严壁垒,固若金汤。李世民在绵山建唐营,在龙脊岭安营扎寨,运筹帷幄,巧布奇阵,继而大败刘武周,收降尉迟恭。绵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这里发生了多次残酷的战争,但唐营仍巍然屹立在绵山之中。</p> <p class="ql-block">唐营观夕照,这是一个最美妙的时刻,当日落西山时,一轮红日娇艳欲滴,举手可揽。落日的余晖里,火烧云天边斜挂,可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真是神灵造化,天下奇观。</p><p class="ql-block">李世民称帝后百业待举,在取国年号时,他忽忆及绵山真武大帝和关圣帝显灵,对李唐的垂佑,遂取谐音定年号为"贞观"。</p> <p class="ql-block">威风凛凛的唐朝武士在给游览绵山的客人指引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在武士胸镜中留点空间,自己给自己拍照留个小影。我的身后就是绵山景区深幽的隧洞入口。</p> <p class="ql-block">介公岭景区的"万寿图",此"万寿图"长54米,高8.5米,由272块大小不等的青石板拼接而成,在青石板上镌刻不同字体的"寿"字,总共10103个"寿"字,还有113个"福"字和110个"禄"字。这些字体是从历代名人的字体中集取出来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古藤谷,俗名"溪水沟",古藤谷以奇著称,是原始苍茫的野生植物园,是绵山一处生态自然景观。谷内飞泉挂瀑从天而降,溪流涌泉随处可见,众多山泉潜流,在谷中汇成了古静河流。据《史书》记载,此地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的"静林书院"之地,因而得名"静林藤果园"。</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大学士傅山,因这里盛产名贵中草药和山珍野果,称其为"珍果园"。之后,世人因谷中有参天古藤,故而称之为"古藤谷"。</p> <p class="ql-block">古藤谷内是典型的温带雨林气候,被人称为"天然森林氧吧",是人们消夏避暑胜地。谷内各种古树奇树颇多,有的盘亘错节,状似古藤,有的如卧牛,有的如盆景,生长的活灵鲜明,就像是一座森林植物园。谷内北方罕见的原始古藤遮天蔽日,古藤缠绕古树,形成似伞、似尾、似洞、似桥、似网、似殿等形态各异的藤景奇观。</p><p class="ql-block">去古藤谷游览的人特别少,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谷深幽静,再加上人不多,谷道中就显得更加幽深寂静。</p><p class="ql-block">走近古藤谷,这里安静得只有落叶声和鸟儿的鸣叫声。</p> <p class="ql-block">古藤谷的幽,不是"空山鸟飞绝"的空洞,更不是"万径人踪灭"的沉寂,它是谷中潺潺碧溪哼着清流细水的小曲,伴着蜂围蝶舞的点缀,时而淌于地上,时而隐于脚下;古树的枝叶,翠微的小草,在微风吹拂下颤颤摇动着,好像随着晨风在轻轻吟歌起舞。整个园区就是一曲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古藤谷是大自然在绵山幽与静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千百年来吸引了多位皇帝和历史名人来此游览拜祭,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留石刻。至今清晰可辩的还有唐玄宗、令狐楚、文彦博、贺知章、张煊等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这块巨石叫做"镇妖石",相传女娲补天时,见绵山水魔地怪发洪水,糟害百姓。便随手将几块碎石抛向绵山,镇在水涛沟口。此石常显灵性,绵山每有灾害,百姓求之无不灵验。从此,百姓安居乐业,故人们称之为"镇妖石"。</p><p class="ql-block">镇妖石,印度名为"加兰那石",产于印度的高止山脉,是佛教圣石,在佛教中有很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佛经中曾有对镇妖石的描述:此石经百万天韧,集三千大千世界,亿亿万诸菩提道心者,发愿而生。是一切石之灵长者,佩带者能消十方障业,得亿万大菩萨加持护佑。如有幸触及此石,便抵得上十夜诵经。善男善女配带此石,便可消灾避难,消业障,消罪因,得善果。</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否是佛教徒,得此石者皆能得善因结善果。</p> <p class="ql-block">栖贤谷是一道蜿蜒盘旋,曲折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天然峡谷。据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2600多年后的今天,我现在就踏着这条曲径古道去仔细寻觅介子推的遗迹。</p><p class="ql-block">这条峡谷为天下罕见的九曲一线悬桥飞瀑峡谷。据地质专家称,此峡谷早在二十五亿年前生成,一条狭长的深沟是天然大理石由于年深日久水流冲刷形成的奇岩岩沟,谷壁挺拔如削,怪石嶙峋,湍流飞瀑,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28个清潭,水声潺潺,空谷传声。</p><p class="ql-block">这些构成了沟谷幽深、九曲一线、仙泉千支、泉流如注,山光水色,仙迹颇多的仙谷。沿九曲峰而上,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须攀十余架古天梯,过几十个莲形踏步,才能通过。古天梯中有云梯、铁板梯、钢板梯、悬梯、石梯、木梯、梅花桩梯等。峡谷里有数千米铁索悬挂山壁峭岩上,惊险无比;谷里还有大小瀑布50余处,惊叹多多!</p><p class="ql-block">栖贤谷风景优美,真可谓是:山环水绕曲径通幽,碧水清波泉水如注,水围山转,山随水高,人在水上走,浪在脚下涌,人置身谷中,人在吊桥遊,瀑布足下飞,踩踏激流上青山,人行吊桥惊无险,足踏瀑布奇亦秀!</p><p class="ql-block">栖贤谷集仙桥、仙石、仙洞、仙泉之大成,集群摩崖石刻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栖贤谷景区内建有一座封侯亭,这座亭就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这座亭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亭内有宋神宗的圣旨碑刻,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文彦博——汾州介休人,汉族,(1006年--1097年)北宋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朝皇帝,出将入相五十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他为贤相。</p> <p class="ql-block">一斗泉是绵山一大景区,是此地以一池形似斗的天然石泉而取名。这一景点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绵山因为干旱极度缺水,青草、树木、庄稼都不长,百姓生活极其艰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始天尊云游至此,</span>看到百姓生活疾苦,便用拂尘醮东海之水,往绵山洒了几点,绵山就有了很多泉水。天尊将最后一点水滴在了仅能盛一斗水的天然石泉里,就这样形成了一斗泉美景。为此,后人在这里兴建了洞真宫,在神殿中供奉原始天尊,感恩天尊。</p> <p class="ql-block">在一斗泉临泉所建的玉峰山庄就像系挂在悬崖上的楼阁式酒店,造型独特,被誉为"仙境宾馆"。</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是绵山道教最为壮观的仿古建筑。"三清上,日大罗",大罗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大罗宫始建于唐玄宗年间,后因战乱而废毁。近年来在宫殿原址上新修,大罗宫殿依山而建,上下共13层,呈歇山顶,出四檐,上面两檐加围廊面阔7间、进深3间,下面两檐加围廊面阔9间、进深5间。加上下面部分通高110多米高,相当于30多层的高楼,为全国道教建筑之冠。上面六层为明四暗二的结构,外观仅四檐,但第二、三檐之下均设一暗层。一层主殿为展厅,主要陈列绵山保存下来的历代塑像,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元代的弥勒佛像。这尊弥勒佛像不仅年代久远,雕塑技艺精湛,线条流畅,神态自若,更令人叫绝的是七窍相通,灵性盎然。</p><p class="ql-block">十三层建筑均由纵横交错的石阶连接沟通,空隙处有片片的桃林。如果从第十三层藏经楼而下,就仿佛从天上走入了人间。</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王建诗日:"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仿古建筑大罗宫,非常巧妙地把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和材料融为一体,既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又雄伟高大、巍峨峥嵘。</p> <p class="ql-block">道教圣地大罗宫,有着庞大的道观建筑群,这些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建筑,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当年的建造难度可见非同一般,这充分彰显了古代先民工匠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雕刻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相传在公元617年的时候,李世民打败刘武周,收降尉迟恭,就是得到了绵山神灵点化。这个典故当然是一个带神话传说的历史故事,我们只是听听而已。</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不信神佛教的人,但我不反对别人对神佛教的信仰。直白的说,就是对这样的典故不要过于认真,毕竟说的不是正史,野史札记就是凸显这样那样的玄幻神奇。</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这座规模华夏第一的道观建筑群,现共有600多尊神像,这还只是因为历朝代各种特殊原因被破坏后现存的,本来会有更多的神佛像呈现在绵山中。</p><p class="ql-block">绵山大罗宫,在唐朝的时候,这里就成了道教最大的宫殿,它就像是一座建在天上的宫殿,美丽的天然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大罗宫更为彰显出它的雍容华贵、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各路神仙,在大罗宫殿里几乎都能找到看到,人们称大罗宫可媲美西藏布达拉宫,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点过大,称大罗宫为"小布达拉宫",我看还靠一点谱。</p> <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过大,心情呈显浮躁。那么建议你抽点时间,找个机会,来大罗宫好好休整一下。这里有三十六重宫阙,扶摇直上。道教神话中将"天"分为三十六层,即三十六重天,这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这里有神仙修仙之所,住在悬崖边,吃在峭壁上,行在云雾里。这对于减轻一个人的压力、平复一个人的浮躁内心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p><p class="ql-block">世界很大、很远,山西很近、绵山不远。仙气飘飘的大罗宫,值得人们不远千里、爬山涉水来到这里感悟"小布达拉宫"的厚重历史,彻心欣赏"小布达拉宫"的迷人美景!</p> <p class="ql-block">绵山有三"绝",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景色。都是哪三"绝"呢?我现在就一一叙来。</p><p class="ql-block">一"绝"是"包骨真身"佛像;</p><p class="ql-block">二"绝"是抱腹岩挂铃;</p><p class="ql-block">三"绝"是铁索岭铁索。</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有其过人之处,"包骨真身"佛像的神秘,抱腹岩挂铃的许愿,铁索岭铁索的惊险,无不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一"绝"为寺内供奉的"包骨真身"佛像,是高僧圆寂后,人们在其坐化真身上塑像,谓之"包骨",当地人称为"真佛"。绵山的"包骨真身"大部分在正果寺里。"包骨真身"也称作"肉身佛"。绵山现在至少有15尊"肉身佛",堪称迄今为止,这是在全世界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肉身佛"塑像群,奇称"东方木乃伊"。</p><p class="ql-block">二"绝"是抱腹岩挂铃,过去每逢旧历三月十五绵山庙会,一些善男信女雇挂铃人从抱腹岩顶沿绳索"悠"进深陷的山腹之中,当场打楔挂铃。我们现在景区崖壁上看到几十个状如小铜钟的铜铃,在几十米高的岩峰顶上随风摇荡、鸣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绵山这里的铃铛要比灯多,有好多人都是许愿灵验了,以后又来还愿挂铃。</p><p class="ql-block">三"绝"是铁索岭铁索,它是由抱腹岩而上一个高70多米的绝壁,由山顶垂下两条铁索,每条长60米。攀爬人背向深渊,面向摩天绝壁,手抓脚蹬铁环,沿75度的峭岩攀援而上,可直达绵山峰顶。</p><p class="ql-block">以前要想去正果寺拜祭游览,就必须要通过这条铁索,现在好了,景区已经修建了"之"字形的台阶,方便了更多的人去正果寺祭拜!</p><p class="ql-block">当你看完绵山三"绝"之后,是不是感到有点心惊肉跳,但过后或当你游览完绵山三"绝"之后,你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绵山,这个介子推隐匿的名山,在每一个台阶上,都刻着历史的专属名字,而这绵山"三绝",就好比人生一"立"、二"守"、三"得"的三个境界。一动一静,一悲一喜中,品味其真谛。</p> <p class="ql-block">这座重檐四角亭式大型木构阁亭建筑,檐下悬挂一块横匾,上面题刻"圣迹亭"三个大字,亭两侧楹联题写:魏巍灵嶽匡定大唐世界,皇皇慧政福庇三晋生民。</p><p class="ql-block">传说唐贞观十四年,长安酷旱,李世民率领群臣向绵山空王活佛祈雨。活佛田志超命弟子摩斯将淘米水洒向长安方向,八百里秦川顿降甘露。一年后,李世民朝山谢雨,赋诗一首盛赞绵山:"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辰。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因此,"圣迹亭"也称作"赋诗亭"。</p> <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叫真武庙,殿堂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塑像的两边是周公、桃花女及龟蛇二将。</p><p class="ql-block">在我国民间和神话传说中,真武大帝有很高的地位,在道教神像体系中,甚至称他是玉皇大帝或原始天尊的分身,尊其为"亚帝"。</p><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p><p class="ql-block">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p><p class="ql-block">民间称他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真武大帝在全国宗教界的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p> <p class="ql-block">介子推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流传久远。</p><p class="ql-block">晋文公时代距今已2600多年,曾有人推测,当年介子推"割股奉君"的事情是否确切,因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这段历史故事,我不敢妄加评说。而先秦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跖篇》、屈原的《离骚·惜往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刘向的《说苑》等历史名著,对此都有记载,想来不会有误。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切的肯定,那就是晋文公之后的帝王将相,对介子推的忠君甚至愚忠推崇备至。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朱元璋、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清光绪帝等,都曾来绵山进香祈祭,御书墨宝,都在绵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历代文人墨客屈原、吕不韦、蔡一、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傅山,西汉张良、宋昌,唐代魏征、尉迟恭、令狐楚,宋朝文彦博、张商英等都曾登临绵山祭祀介子推,先后题写过介子推、绵山或寒食清明的诗词和文章。仅《全唐诗》中,就有寒食清明的诗近三百首。</p> <p class="ql-block">深邃古老的绵山,"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绵山的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它的每一个景点都使人陶醉,都让人印象深刻,心旷神怡。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形容绵山,可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历代帝王纷纷君临绵山祭祀介子推,这自有他们的良苦用心。因为他们的统治实在是太需要介子推这样的忠臣了。在我看来,千百年来,众多黎民百姓怀念祭祀介子推,并逐渐把寒食节演变为今天的扫墓祭祖活动,则看重的是介子推的孝道和忠诚。介子推作为忠孝典范,绵山作为忠孝文化的发祥地,就是在今天仍不乏其积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绵山,有着久远的人文历史和众多的传奇掌故,这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只有你到了绵山,你才能深切的感受到,绵山岂止是"值得去",它的巍峨壮美,它的浑厚深邃,它承载的文化道德力量,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绵山之于炎黄子孙,是一座要去,不能不去的大道之山、文化之山、道德之山。</p><p class="ql-block">绵山建筑格局可与恒山悬空寺媲美,绵山的地势险峻可与陕西华山论剑比高低。</p><p class="ql-block">绵山之大,绵山景点之多,且处处有景,景景有典,惹人艳羡。</p><p class="ql-block">我这次游览绵山,因为时间的关系,很遗憾,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主要景点。如果要想游览绵山全部景点的话,我大概估算了一下,那最少也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绵山,我在返程的大巴车上,拍下了"大道之山"牌楼,穿过海拔两千多米高的牌楼,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直"飞"转到绵山景区的原点,"飞"到介子推巍峨耸立的塑像前。</p> <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由刘兵编辑整理制作;</p><p class="ql-block">美篇照片均由刘兵提供;</p><p class="ql-block">参考:《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背景轻音乐:《人说山西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