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京时间5月14日,亚洲杯中国组委会和FIFA国际足联同时宣布,原定于2023年6月16日至7月16日在中国举办的亚足联亚洲杯的赛事取消,对此,国内足球名记李璇就发文表示,这对于中国男足国家队来说也算是解脱了,要不然在家门口踢比赛,这压力实在太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笔者对此决定既迷茫又窃喜,迷茫之处在于一年后疫情还会干扰大型集体活动?窃喜的是,疫情可能留念凡间不离不弃,原本中国男足水平已低入低谷,运动员都有份加入隔离大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踢出主办国水平,窃喜的是不举办赛事能省下一笔大钱用在该花之处。然而,足球迷们还是要过过足球之瘾,笔者只能整理八十年前中国男足雄霸亚洲辉煌之时的材料供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称霸亚洲和远东足壇的还有香港南华足球队和上海老底子的东华足球队,两队被誉为我国东南足球双雄。翻开东华队的历史,30年代可谓是球队最辉煌时期。3次甲组联赛冠军,两次夺得象征上海足球最高荣誉的“史高托杯”,在远征日本、菲律宾、朝鲜等国时,也是战绩辉煌,一时东华被公认为“远东第一强队”。本文仅叙当年的国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世上的事有时很奇异,新中国时代的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就是男足不行,最近更被人骂翻天,然而被称“东亚病夫"的旧中国时期,中国男子足球队却在亚洲称霸,让笔者无语,病夫竞能雄踞远东及亚洲十年,连欧洲足球界都树大姆指,以至到1976年8月13日,几十年过后,老外还记忆犹新,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中国人李惠堂同来自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惠堂何许人?这要从笔者小学四、五年级说起,当时与公休回家的父亲抢看新民晚报,为了抢看体育版,父亲时不时会告诉我一些他年轻时看足球的趣事,从那时起,我才知中国及上海有令人骄傲的足球队,乐华队和东华队。然而,脑海中影响最深的是队中广东人居多,以及父亲称一些球员的绰号一一球王李惠堂、铁脚孙锦顺,小黑皮陈镇和等人。先从一张合影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参加1936年奥运会国足队员合影(見下图)说起。大名单共22人。后排左起:郑季良、杨水益、李国威、曹桂成、张显源、黄纪良、黄美顺、蔡文礼、麦绍汉、梁树棠、卓石金;中排左起:冯景祥、陈镇和、谭江柏、颜成坤、容启兆、黄家骏、李惠堂、孙锦顺、李天生;前排左起:梁荣照、徐亚辉、包家平、叶北华、贾幼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22名球员中,来自广东和香港的球员多达15人,其他籍贯的球员很难融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惠堂(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出生于香港铜锣湾大坑村,祖籍广东五华县,,据传,在一场远东足球决赛的点球中,李惠堂近距离大力抽射,击中日本队门将胸部,对方当场口吐鲜血,被担架抬下场。自此,李惠堂有了“李铁腿”的称号,很快球王的称号也接踵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1年香港沦陷。李惠堂拒绝为日本人踢球。次年春天,伪满政权成立10周年,汪精卫特命宣传部长林柏生致电李惠堂,特派专机邀请他和南华足球队去南京义演,并恳求李惠堂留在南京主持教务工作。李惠堂当即回绝,并在友人的帮助下逃离香港回到老家广东五华。他组织了一支“老柴”足球队,在广东各地巡回表演,宣传抗日,为抗战募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球王从1923年首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到1947年以队长身份退役,李惠堂为国效力24年,进球1860个。他是那一代铁军当之无愧的队魂,是文武双绝,人品球品俱佳的领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925年,李惠堂带着青梅竹马的恋人廖月英私奔到上海,并在上海登报声明结婚。同年李惠堂率领乐华队战败了很多洋人的球队,囊括了当时上海足坛的三大冠军:西联会甲组冠军、高级杯冠军、中华足联甲组冠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去,上海滩盛传“看戏要看梅兰芳,踢球要看李惠堂”的说法。日本报纸曾称他为“亚洲球王”,澳大利亚媒体说他是“足球神童”。李惠堂离开上海后,1931年一支完全由上海本地人组成的球队取代乐华和外国球队抗衡,这就是东华队,不久该队也成为远东第一强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年以后,李惠堂回忆球员生涯时说,对阵日本队罚进的这个点球,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进球。赛后,日本媒体纷纷印发号外,一时间哀鸿遍野。上海《申报》将日本媒体的报道传回国内,并把标题翻译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从此,中国男足得名“铁军”。足球在中国的地位,堪称国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评论家如此评论,皮球一旦搭上李惠堂脚就好像被磁石吸住一样,球在他两脚间盘旋滚动,两三个对手围住他也很难把球夺走。李惠堂的盘、带、抢、传、射门、挑球过头等技巧都很出色,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连球王贝利都常常自叹不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1958年球王曾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6年,由李惠堂为队长的中国足球队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一路疲钝和艰辛,还奋不顾身迎战世界强队英国队,虽败犹荣,已成中国足球史上输的光荣的正历史,笔者不想加入责骂国足的浪潮,缘于有些人永远叫不醒的。而从另一角度摆摆民国时的男足队和队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中国国家足球队上场成员由如下图中的11位球员组成,这些球员都不是专职运动员,只是各行各业在职的足球精英,然而仍然为国为民捧回多个远东及亚洲足球赛冠军杯。这些球员的故事太多,先从首战英国队的出战球员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孙锦顺(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东东莞人,是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球星, 1926年冬他代表南华队征战中国香港足球甲组联赛,在对英国陆军联队比赛中,在距球门16码处凌空一脚,居然将球门射穿,第二天港报头版赞誉孙锦顺“一脚破千钧,不愧铁腿郎”,其“铁腿”雅号由此闻名。1930年远征印尼,比赛中再次射穿球网,当年他“铁腿”的美誉传遍神州,名扬东南亚。他于1935年转入东华队,后来率队夺得当时上海足坛长期被外籍球队占有的斯考特杯冠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20世纪上半叶,孙锦顺可谓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射手,尤其是凌空射门能力无岀其右。他身型较胖,168cm的身高,最夸张的时候却有79.5公斤体重,但场上移动能力和动作一点都不受影晌,蔚为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3年,在前国足队友黄瑞华牵线下,孙锦顺接受上海优游队老板程贻泽的邀请,移居上海。孙锦顺首秀即上演帽子戏法,轰动了整个上海足坛,不亚于当年李惠堂驾临,次年为优游队夺得中华联赛冠军后,由于任职的进岀口公司公务缠身,孙锦顺错过了1934年民国时期的全运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中国队最终未能成行奥运,孙顺锦也只能遗憾退役。解放后他居住上海复兴公园对门的重庆公寓,留沪执教,作为主教练率队获得首届全国足球锦标赛冠军。培养出了陈家根、李传琦、王后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称得上桃李满绿茵。先后当选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中国足协委员、上海足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务,在荒唐岁月曾遭批斗,后才获得平反。晚年回到香港,1995年在玛嘉烈医院病逝,享年8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7年,上海市足球界举办孙锦顺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上海市体育局颁授奖状予其儿子孙福康,以表扬孙锦顺生前对上海足球的卓越贡献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馮景祥(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出生于1907年,广东南平人,在香港及广州球壇纵橫20多年,是唯一一位中国球员於1936年和1948年兩次代国家出席奥运足球賽,而且1948年那次以41岁“高龄”当上队长,至為难能可貴。冯景祥技术比较全面,身体灵活且擅长与队友进行配合。球员踢球风格温和,鲜有粗野或不文明犯规。由于场上表现突出,冯景祥以“神腿”的外号,获得不少球迷的追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道“神腿”,必须赞叹二三十年代的广州“四骑士”,1930年,广州市警察局督察长袁熙圻、韦汝聪都是铁杆球迷,见广州警察队在联赛中屡战屡败,便请香港南华足球队来广州表演,趁机挖走其核心球员冯景祥、李天生、叶北华,叶北华又拉谭江柏加盟。为得到此四人,广州警局例外任命他们为交通督察员,每人配摩托车一辆,负责在市区巡逻,专抓公交违章超载、搭“霸王车”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昔日广州摩托车凤毛麟角,既是解放后的上海,马路上很少看到摩托车,私人拥有摩托车几乎绝迹,八十年代初,笔者从日本搞来一辆二手摩托车,已"惊艳”街坊邻居,再戴上鲜黄色头盔出行,简直似比坐乘RR/罗斯劳斯豪车。可想而知,九十年前的广州街面,每天早上他们穿着全套警服,威风凛凛,驾着摩托车纵横在市区干线。十分引人注目。而实际上他们以踢球为主,每天下午均骑车到球场练球。从此警察局足球队参与比赛,所向无敌,威震省港澳足坛。被广大球迷冠以“四骑士”雅号。冯景祥擅头球,被称为“豹子头”;李天生善铲球,被称为“大铁铲”;谭江柏身高体壮,被称为“花和尚”,叶北华擅带球快速推进、过人,被称为“穿花糊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叶北华(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东惠阳人,擅长快速运动中倒地传中和抽射凌空球,被誉为“飞将军”、“穿花蝴蝶”。每比赛就与右边锋曹桂成密切配合,互相默契,形成“双翼齐飞”,发挥他的快速跑动特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少年13岁就在香港大坑村与李惠堂、李天生等参加足球运动,1927年入选香港南华体育会足球队。曾作为中国足球队左边锋,参加1930年、1932年第九、十届远东运动会,出席1936年奥运会。抗战时期,不甘为敌伪服务,在韶关与李惠堂、邹文治、谭均干等人到曲江、梅县、柳州、成都各地组织《建航足球队》,举行百多场足球义赛,筹款支援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广州担任广州强华队、业余队、坡臣队教练。解放后,先后出任广州市队、中南军区和武汉体院足球教练。1957年回广州任越秀山体育场青少年业余体校总教练,培养出大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如50年代杨子璇、廖德营、黄福孝、冼永泉等足球名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广东足球队在全国赛事取得辉煌战果,与叶北华当年播下的种子是分不开的。后转至广东工学院任教师。曾任第六届全运会足球竞委会委员、广东足协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12月5日晚,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广东对辽宁足球决赛,当晚上场的广东队队员大部分是叶北华的“徒孙”,他特别关注这场比赛,目不转睛盯住电视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场比赛非常激烈,媒体报道称为“东北虎对华南虎”之战。屏幕上战况激烈,变幻莫测,叶北华聚精会神,不时喃喃自语,看到紧张镜头,竟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挥手跺足。他忘情地进入了当年自己在绿茵场上指挥作战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比赛结果,广东队获胜,取得了第六届全运会足球冠军。叶北华看见自己的“徒孙”们不负众望,兴奋不已,老怀畅慰。但瞬即感到十分疲倦,于是上床就寝。岂料这一睡,竟长眠不醒。他是因球战刺激后在睡梦中突发心肌梗塞而逝世的。天亮时其妻才发现老伴已与世长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叶北华生为球,逝于球。享年78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曹桂成(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东惠阳人,出生香港。从1927年到1930年,主踢右边锋的曹桂成与主踢左边锋的陈光耀被并称为“中华双翼”,帮助中华队豪夺港甲三连冠。1927年,年方十六的曹桂成便被招进国家队备战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成为了中国国家队中年龄最小的球员,至今无人打破此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的曹桂成身高才不到160厘米,体重刚过60公斤, 整个身材长相完全还是一个少年模样。虽然身高力量明显不足,但曹桂成与生俱来的速度和娴熟的带球突破技术却已经让香港联赛中那些人高马大的外国球员吃尽了苦头,被冠以“飞将军”的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巅峰时期的曹桂成,被认为是远东第一右翼,不但速度飞快,盘球能力强,过关斩将轻松自如,更重要是传中球落点准确到位。李惠堂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两位锋线拍挡,其中一位便是曹桂成了。他最擅长的则是在突破中连续大幅度的变向,经常在比赛中能够将对方球员晃得昏头转向,找不到北,甚至造成自己人撞在一起。后来中国国家队20世纪80年代的国脚李华筠最擅长的Z字过人刚一出现时,就被很多香港老球迷评价认为颇有当年曹桂成的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前排左一是曹桂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陈镇和和徐亚辉,</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俩人是厦门同乡,又同时是参加柏林奥运会中国足球队的球员,陈镇和踢左边锋,徐亚辉踢右边锋,他们一同在广东航校学习,同期毕业。但徐亚辉参加完柏林奥运会后留在德国学习无线电技术,2年后回国去向不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外号“小黑炭”的陈镇和是印尼华侨,大学就读于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陈镇和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加“新上海人”,英语、国语、上海话都很好。他打的是边路,速度很快,人送另一外号“飞将军”。回国后,他参加国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参加抗战屡立战功。1941年陈镇和驾驶的伊-153战机在甘肃安西县因发动机超负荷运转不慎坠地,壮烈殉国,年仅31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7月25日,中队长陈镇和率广州的空军第27中队迎战优势的日本军机,用他们仅有的9架老式飞机与日寇斗智斗勇,巨大实力悬殊下,陈镇和依然击落4架敌机。不论是在球场还是战场,陈镇和都堪称“射术精湛”,了不起的战绩获国民政府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陈镇和多次参与对敌夜间轰炸,在9月18日“复仇之夜”的行动中,他又率令日军十分忌惮的“夜袭支队”。对日军的司令部、舰队、码头进行针对性轰炸,重创日军,为粉碎日军“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立下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24日,陈镇和率队轰炸入侵长江的日本运输舰。在躲避日军炮火时,因战机老旧躲闪不及被击中。危急关头,陈镇和将战机撞向日舰,自己则及时跳伞逃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1年1月28日,陈镇和等人驾驶着第一批苏联新型战机从新疆飞回成都基地,在接近兰州战区进入星星峡时,异风突起,祸不单行的是操纵系统也突然失灵,飞机急速向地面俯冲,并在瞬间坠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中国空军顶级飞行员的陈镇和,在玉门关昌马乡英勇殉国,时年3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在1932年1·28事变时,曾在球场上为国增光的热血男儿陈镇和就曾作诗,誓要一血国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男儿莫惜少年头,快把钢刀试新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杀尽倭奴雪旧耻,誓平扶桑方罢休。南洋商报, 4 July 193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首诗,堪称是他们那代国足的战斗宣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足球名將徐亞輝自从留德学习无线电后,笔者认为其作为球场斗士,战场热血军人,定参与对日作战隐密工作,故很少有他的音讯。笔者还是努力找到一条重要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南洋商报在1938年7月4日新闻报道,足球名将徐亚辉在港結婚新娘爲短跑怪傑張潔瓊女士。新娘是大学生,民国时期的短跑名将,获得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女子田径(得分)第三名,也是女子200米接力冠军的广东队四选手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陈镇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 徐亚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谭江柏(见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祖籍广东新会,1911年11月27日生于广州,后随亲属迁往香港。谭江柏体格魁梧,成年后身高1.78米,体重72公斤,在当时十分难得司职左后卫,攻守兼备,头球功夫了得,人送外号“谭铜头”。是上世纪30年代的国家代表队成员,作为锋卫摇摆人在这个位置上,谭江柏体力好,冲劲足,头球技术好,攻守俱佳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终于在1934年自己二十四岁的时候首次入选了国家队,出战1934年的末代远东运动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江柏的首次国家队之旅堪称完美,在三场比赛中场场进球,尤其是最后一场与日本队的冠军争夺战中,谭江柏两次在人群中以力拔泰山之势头球破门,帮助中国队最终4-3力克日本队豪取远东运动会九连冠,从此“谭铜头”的大名享誉亚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也曾于1936年代表中国队前往当时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参加奥运足球赛。参加完1936年的奥运会后,回到祖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谭江柏毅然决定北上抗日。实际上,早在1932年上海抗战时,他就已经是十九路军后勤民运大队大队长。经时任广东省主席的吴铁城介绍,1938年7月谭江柏以陆军中尉身份远赴云南,担任华侨第十二运输大队长,负责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日物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江柏很幸运,和他同样直接参军的还有足球名将陈镇和,最终无法目睹抗战的胜利。谭江柏之后在香港曾效力东方甲组足球队,2006年3月16日,95岁高龄的谭江柏在香港与世长辞。谭江柏是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的父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2年中国队终于圆梦世界杯时,据谭咏麟透露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父亲居然是全程站着看完了中国的三场比赛,而且只要是中国队进攻时,谭江柏还会手舞足蹈的在电视机前指挥中国队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3月16日,95岁高龄的谭江柏与世长辞。一代足坛传奇就此终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美顺,</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东东莞横沥广田圩人,“广田圩”即现在的田坑村。司职中前卫,众人纷说中场有绰号“坦克车”的黄美顺就稳了。抗战爆发后,黄美顺失踪了。有一种说法是他被日军俘虏到海南岛做日本足球教练;另一种说法是,他因拒绝为日伪表演足球技艺而被杀害。黄美顺的家人现在都居住在香港,前些年还陆续回过家乡。如今,在横沥,已经很难寻觅到黄美顺的踪迹。黄美顺的故居也于1959年被洪水冲垮。只有黄美顺和国足队员出征奥运会的往事,仍被人津津乐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中排中者黄美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天生,</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东人,外号“天王”,“广州四骑士”之一,身高168cm,体重59公斤。他转身灵活,铲球又快又准,有“铁铲”的美名,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一对一的防守之王。。司职右后卫,他与左后卫谭柏江密切配合,而谭铜头体力充沛,能迅速回防,退守时与李天生严密组成“铁闸”,曾被誉为“马其诺”防线,每每令对方锋将难越雷池半步。使当年香港足坛叱咤风云的英国足球名将大告山奴和小告山奴等也对他顾忌三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后排左起第一为李天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包家平,可以兼任中锋的技术出众的守门员,当时中国足球队的正选门将,据《世界运动会足球特刊》介绍:“其接球之稳健,营救之得宜,中国一人而已。用贤言外,余子难望其项背,故有钢门之誉。包君除守门外,兼擅中锋,传盘射顶,俱臻妙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包家平不但反应快,封位判断准确到家,而且指揮后卫佈防切到好处,缺点是身型太過单薄,出迎略嫌不夠果断,不过仍無損其中華第一鋼門的地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1939年夏天,包家平随同南华在东南亞踢完巡迴表演賽后,便和家人留在新加坡,沒有随队回港,自此便在新加坡定居。直至1948年,中国倫敦奧运大军軍途经新加坡时,舉行了一场慈善籌款賽,包家平為华人元老上阵出战英军元老队,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比賽中亮相,一代传奇门将从此便消失在了新加坡的蓝天碧海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身着有海陸空三字球衣者为包家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湾市中心区体育场揭幕,举行规模盛大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我国体育界的元老郝更生负责主办,运动会举行的地点指定在上海,他因为庞大的经费无从筹措,正在黄浦滩上长吁短叹,一筹莫展时,便有好朋友建议他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事,你应该去找找杜月笙先生看,只要你能说服他,让他点一点头,事情就算有了眉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郝更生抱着怀疑的心情去见了杜月笙,开门见山把话一说,还未来得及将一篇大道理讲出来,杜月笙便连连颔首的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郝先生的意思我明白。老实不客气说,如果全国运动会在上海都开不起来,那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请郝先生放心,兄弟自会尽力,一两天内必有回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回音是一份请帖,由杜月笙具名,请他驾临国际大饭店,出席一次茶会。郝更生疑惑不定的准时前住,他骇然发现茶会的规模很大,金融工商,上海各界的领袖,社会贤达几已到齐,杜月笙很礼貌的请他上坐,等到杜月笙以主席兼主人的身份一发言,郝更生更是惊喜交集,几难置信。原来,这次茶会正是为他所召开的,他所要说的一篇大道理,杜月笙已经代他说得清楚明白,词毕,杜月笙当场要求各界人士支持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使它顺利揭幕,圆满完成,他并且强调问题的关键只在于经费──铜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杜月笙的出头,一呼百诺,上海各界热烈响应,捐集了一笔数目,使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如期揭幕,举行大会高潮足球比赛的那一天,江湾体育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因为那一天有一项特别节目全运当局为了感谢杜月笙的鼎力协助,终底于成,头一场足球比赛,请他行开球典礼,这便是杜月笙生平和球接触的第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的上海人都以为杜先生这次一定会弃长衫,着洋装,兴高采烈的踢它一脚了罢。那里想到,掌声响处,极目巷望去,杜月笙依然是一席袭绸衫,瘦骨嶙峋,大会总干事随行于左,杜月笙的长公子杜维藩侍从于右。那一天的太阳很大,杜月笙既不戴帽,还不戴黑晶眼镜,大踏步走进了球场,到了中央。双方球员排好阵势,裁判员银笛一吹,杜月笙随声撩开脚前球,四周看台顿时齐齐的发出喧天笑声,震地欢呼。杜月笙别转身体往回走,面部依然是如同常日毫无表情,一语不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杜氏一度担任过上海足球协会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感兴趣者可加本人微信:lumingan96</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