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私解(原创)

游开安•重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孙,同逊,谦逊,指善事父母。弟,同悌,善事兄长。述,称述义,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不孝敬父母,不善事兄长,成年了也没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老年了不作出好的榜样死去,这就是不正派(苟且偷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人们便截取“老而不死是为贼”成了一个成语,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现在更简化为“老不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笔者私下认为,这是人们对孔子这句话的误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一,是对“是为”“贼”的误解。“是”在这里是代词,相当于“这,这样”,而并非是判断词“是”。为,相当于判断的动词,当于“是”“叫”“称为”。“是为”的意思是“这叫做……”的意思。“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衍生出许多种意义,特别讲到了“专指骂人的话”。孔子与原壤是朋友,“至圣”是不可能开骂故友的。我认为“贼”在此的解释应为“不正派”;另一种解释是钱穆《论语新解》中的“偷生义”,其实,“偷生”也属于“不正派”的一种。没有一点“杀人,害人”“抢劫,偷窃”之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二,脱离了孔子讲话的语境。孔子这番话是针对原壤说的,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原壤夷俟),这是有违礼仪的,孔子不仅调侃了原壤,还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以杖叩其胫)。孔子比原壤年长,与其说骂原壤“老而不死”,不如说是骂自己,这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孔圣人的道德师表,这是圣人对朋友善意的提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其三,我认为断句上有误。历来的断句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种断句容易引发歧义。我是这样断句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理由是:从句式看,“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两个年龄阶段并列等句分述,同样,“老”也是一个年龄段,也应与之并列,即“老而不死”,三个年龄段都无所作为或无德行,所以都是不正派(苟且偷生)。这样断句,用今天的说一遍,就是“年幼的时候不孝敬父母,不善事兄长,成年了也没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老年了不作出好的榜样死去,这样就是不正派(苟且偷生)。”由此观之,幼年、成年和老年,如果无德行,都是“贼”,即不正派(苟且偷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其四,“老而不死”有省语。省语在古文中常见。《论语》是语录体,是由孔子的弟和再传弟子记述的,这种口耳相传,也容易脱落部分词语。我们看前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词性基本对举,后面的“老而不死”也大体词性对举,推之或为“老而不(善)死”。人们常咒一些无恶不作的人“不得好死”,“好死”就是“善死”。要得“善死”,一要子女孝顺,二要自己德行不亏。如果老了放弃身心修炼而乱了本性,那就是真正的“贼”而害人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所以,“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孔子的本意开始,它都不是老年人的专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