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二)

adair

二、语言运用:<br><br>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br><br>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br><br>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指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指具体语境中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它是社会约定与主体建构的统一,是共同规则中的语言和具体运用中的言语的统一。<br><br>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几个部分。<br><br>1.语料积累<br><br>所谓语料积累,是指在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中,识记、储备并整理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这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里的“米”,既指表达素材的储备,也指语言材料的收藏,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数量、相当质量并且结构化的语料储存,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br><br>2.语感建构<br><br>所谓语感建构,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强化语言直觉和感受,积淀语言的感性图式,敏化优化语言的生成品质。语感建构,包括输入型(听与读)与输出型(说与写)两大类,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根据王尚文等人的研究,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br><br>3.语理习得<br><br>所谓语理习得,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并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语用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逐渐融入到个体的语用知识结构中,这是语言运用的必要补充。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语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知识,而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自觉把握。<br><br>4.语言表现<br><br>所谓语言表现,就是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是语言运用的终极指向,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br><br>语料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众所周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语料积累以及随之而生的语言实践经验,正是语言运用的量变过程。语言表现则是语言运用的最终目的。所谓出口成章(口才)、下笔成文(文才),既是语言运用的直接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语感建构是语言运用的核心,一方面,通过语料积累,形成输入型语感;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表现,形成输出型语感。无论是语料积累还是语言表现,其运行机制和操作图式都取决于语感建构。而语理习得是对语感的理性认识,它以隐性的方式影响并提升语感品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表3所示。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植与发展呢?以邱俊老师执教的《腊八粥》教学片段为例:<br><br>师:腊八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吃啦!谁来读?<br><br>生:(朗读)“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br><br>师:关于八儿吃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只用了24个字、3个标点,戛然而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吗?<br><br>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八儿怎么吃腊八粥的。<br><br>师:对呀,吃粥才是真正让八儿喜得发疯的事情呀,他怎么不写呢?他不写,我们来写!来,仔细看看这幅插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注意书写整齐。<br><br>生:(想象写话)<br><br>师:好,我找了两位同学。我们先看这位同学写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br><br>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八儿端起小椅子坐到桌子边,他拿来了一个大碗,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迫不及待地大叫道:“妈!妈!快给我吃!”说着,他自个儿的口水便顺着嘴角落了下来。<br><br>师:有意思!“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口水顺着嘴角落了下来”,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刻画了八儿馋嘴、可爱的形象。行款也很整齐,字迹也很端正。再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br><br>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八儿妈递给八儿一碗腊八粥,八儿见了,这小眼神儿,忙从妈手中抢过,捧在手里,热得他舒心地叹了口气,一手抓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粥往嘴里送,还含含糊糊地说:“多给我留点儿,你们慢点儿吃。”<br><br>师:真不错!他把细节放在了八儿的“小眼神儿”“叹了口气”“含含糊糊地说”上,一样生动,一样传神!瞧,咱们同学自个儿就能把吃粥的场景写得这么有意思,那沈从文他干吗不写呢?<br><br>生:他在这里戛然而止,是因为他想给读者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br><br>生: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让我们也想象一下八儿吃粥时的样子。<br><br>师:也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啊,同学们,你们瞧,这又是一种写法——“留白”(板书:留白)少写,略写,甚至不写,却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回味。<br><br>语言运用,最终当然要落在实实在在的语言表达上。该案例的教学,指向的正是语言运用。一方面,教师通过想象还原,为学生练习生动的细节描写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互文对比,让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把握“留白”这一语理。无论想象还原还是互文对比,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学会表达。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br><br>1. 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br><br>从该教学片段来看,邱老师显然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留白”这一语感图式。留白,从阅读角度看,有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文本召唤结构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表达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揣摩行文节奏,优化谋篇布局能力,提升文字运用的艺术表现力。要在纷纭杂沓的语言现象中,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势必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感品质。<br><br>2.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感图式<br><br>作为语感图式的“留白”,不是通过下定义、做判断、辨真伪等概念式的学习加以掌握的,因为语言运用不是某种知识的系统学得,而是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亲切开显,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感性把握、感觉认同、感情融入。因此,邱老师的做法不是为学生给出“留白”的概念,而是带着学生在前后对比的具体语境中体验“留白”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细节品味、形象感受、情感共鸣的过程,也是“留白”在语境中自然显露的过程。<br><br>3. 要为学生创设内化语感图式的语言实践活动<br><br>丰富的语感经验和充足的语用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不二法门。沈从文的留白,自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天才拿捏,可谓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邱老师对“留白”的处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放手给学生提供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语言实践机会。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趁热打铁,习练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也;绘形传神,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也;虚实对比,感悟留白这一秘妙的独特作用,三也。可以说,这是语感、语理和语言运用的水乳交融。

语言

语感

运用

留白

八儿

语料

学生

图式

素养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