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课题”长链条反思分享(美术篇)

李嘉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深入反思提炼收获</b></p><p class="ql-block">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环节的递进中,形成知识链条。</p><p class="ql-block">(一)深挖知识点 提供学生构思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的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生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的加以表达,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二)合作就是学生研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将学生个人作品价值利用到最大化。让每个学生的个人作品之间建立联系,从小组合作再到班级合作。充分体现合作的意义,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研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创设开放的课堂</b></p><p class="ql-block"><b>(一)学习地位的主体性</b> </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奇妙的效果》属于同主题单元下的第二课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能够创造出画面奇妙效果的方法。在此积累上,学生进行课前活动,自己大胆尝试创作奇妙的画面效果。在课上,每位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创作的方法,形成互相介绍的主人翁形象。这样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更打开学生思维。</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课堂示范环节,教师选择放开双手,将示范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样给予了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空间,也正是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生成</b></p><p class="ql-block"> 本课围绕着“利用不同的媒材如何呈现出奇妙的画面效果”展开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不同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以情境进行教学,以任务进行驱动,最后达成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示范环节,以学生的课前作品作为引导,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发现,这两位同学的作品利用相同的材料制作的,为什么效果会完全不同呢?”,学生能够很快的思考出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抓住“方法”,这个学生寻找出的很关键信息,教师拿出泡沫纸,请同学示范,想一想:泡沫纸可以创造出怎样的画面效果呢?接下来,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示范,这一过程,又进一步总结出:同一材料,通过改变使用的手法、甚至是材料的外形,做出的画面效果更加奇妙、富有变化。 </p><p class="ql-block"> 在以上的环节中,学生不断深挖知识点,总结提升,自主探究总结规律,达成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有效培养高阶思维</b></p><p class="ql-block"><b>(一)创造性思维</b></p><p class="ql-block"> 从创造性思维角度来看,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学习和运用多种美术的方法,并将其创意成果转化成具体成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从本课来看,学生尝试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多种媒材,通过不同的使用方法,创造出具有丰富变化的画面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发现,找到知识间的关联,进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规律,创造性的制作出丰富的画面效果,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p class="ql-block"><b>(二)同伴情感支持</b></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多次体现了生生互动。从分享环节,学生一问一答的对话解惑,分享自己课前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过程。到小组活动,利用学习任务单,小组成员之间实践讨论,总结规律发现创造奇妙画面效果的方法。再到艺术实践,学生之间分享使用材料,互相交换。并将个人完成的作品,通过拼接、粘贴组成班级展示卷轴。以上每个活动环节,都在充分的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样相互分享、学习、合作的情感支持下,逐步树立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的意识。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情感交流能力。</p> 教师评价 <p class="ql-block">  李嘉萌老师设计的《奇妙的效果》一课,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且在课堂环节中,精心地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以情境进行教学,以任务进行驱动最后达成学习目标,切实落实“双减”,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李老师在高阶思维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点,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在多种开放性媒材的体验中,得到知识结果,并且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再次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作品内容呈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效果,这样地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有效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体育馆路小学教师· 赵智超</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李老师根据教研员张老师的建议数遍修改教学方案,做了大量的教学准备:从一种油水分离方法,通过查资料,选材等筛选出适合学生制作的20几种具有奇妙效果的美术装饰画手段。这节课上李老师通过课上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一步步使学生深入思考,分层次完成作业,最终达成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深入学习理解了高阶思维的八个维度,并把这些理念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多年来,我通过坚持参加课题学习,我感受到了带着所学课题理论知识上课的优势,用理论指导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体育馆路小学教师·朱红梅</p>

学生

学习

效果

奇妙

教学

思维

过程

画面

创造性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