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是教育部举行的面向公众宣传学前教育的活动,自2012年起,教育部将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每年确定不同主题,面向家长和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营造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br><br> 今年是第11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我园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做好保教常规工作。同时重点围绕国家幼小衔接相关政策、教育局幼小衔接方案要求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实践探索,开展持续深入的宣传,旨在引导幼儿园、小学和家庭树立科学衔接教育观念,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自觉抵制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了解幼小衔接</b></p>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其核心是这年龄段的幼儿怎样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幼小衔接,接什么?</b></p> 幼儿阶段养成的很多习惯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小学生活。例如,幼儿刚进入小班时的进餐、喝水、洗手、如厕、排队等生活习惯培养,直接影响着进入小学后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同学交往等等。我园将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做好身心、生活、社会以及学习方面的入学准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幼小衔接需要避免的误区</b></p>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教学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在幼小衔接中我们要避免走入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幼小衔接=突击教育 许多父母认为,幼小衔接是升入大班后才能做的事儿,当孩子到了大班下学期时,便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所以出现了大班下学期“加班”“加码”现象,使此学期成了“集训期”“超负荷期”,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不正确引导和强化训练会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恐惧心理。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可以说,整个学前期都应是为孩子入学打基础的时期。<br><br>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父母应使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始于入园时,应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以培养,并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到大班时再进行适当的强化。 误区二:幼小衔接=多学知识、小学提前化 可能在一些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有些父母为孩子买来小学一年级各门学科的教材,在家教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课程,并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时完成。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br><br>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应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加以培养,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误区三:幼小衔接=多上培训班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孩子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br><br>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其实,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幼小衔接中,家长千万别错了方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幼小衔接,家长需要做什么?</b></p>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专家指出,家长和学校应多花时间培养孩子自我服务、遵守规则、自我独立、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意识。家长应该在理顺育儿理念、踏好准备节奏、关注重点指向三方面多下功夫。<br><br> 在理顺育儿理念方面,家长应该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变,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从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同时以“你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对小学的向往。 在踏好准备节奏方面,首先要培养孩子慢慢地学会自理生活、学习和劳动等最基本的能力,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其次指导孩子学习有规律地生活,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最后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有倾听、表达、观察、独立思考等,可以通过听讲故事、读儿歌、共读绘本等方式实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结语</b></p> 生物学家博金研究证明,童年是个体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一个阶段,此阶段为终身的发展做准备。成年人应敬畏和尊重孩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在家长应关注的重点指向方面,家长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孩子的情绪微澜等方面多下功夫。 生活就是孩子的大课堂,环境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的主角,放手让儿童去行动,去感知,去体验,去尝试。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在花草虫鱼、山川江河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成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川市第五幼儿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5月23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