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我在故宫修钟表.瑞士钟表》

美友29333661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用“拜读”二字,我是怀着敬仰的态度和目光,阅读了亓昊楠、王津编著的《我在故宫修钟表.瑞士钟表》一书。</p><p class="ql-block"> 与以前的电视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偏重娱乐性不同,这里即没有穿插清晨喂养一下可能是皇家血统野猫的趣味,也没有利用周一闭馆时在太和殿前骑上一圈自行车的悠闲。《我在故宫修钟表.瑞士钟表》较枯燥地介绍了中国与瑞士的钟表史、故宫的藏瑞士表及修复和故宫钟表修护室与瑞士的合作,尤其对钟表附加表演性质的原理和部件讲述的比较详细。这本书如果不是处于爱好,估计很少人能逐字逐句地读完。</p> <p class="ql-block">  书中也介绍了:故宫馆藏钟表数量众多(据说超过1500件),且极为精美,拥有的大型钟表堪称世界之最。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制造的钟表,采用了齿轮联动的机械构造,在钟的外表装饰了人、禽、兽及面具等,能够定时表演杂技、魔术、写字、转花、鸟鸣、水流等景观,动作复杂,形态逼真,配有悦耳的音乐,令人惊叹不已。如此书的封面是历时半年多修复的钟表,为1829年瑞士大师制造的魔术人钟,共有七套传动装置,除实现鸟、球、花的多种变动外,还能完整展现人在变魔术。在此期间,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这些钟表呈现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在造型、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因为众多的皇家“私人定制”,虽是洋造,但颇具“中国特色”。采用紫檀木、红木为外壳,以中式亭台楼阁的传统建筑形式为造型,上嵌以珐琅或描以金漆等,显得古朴、威严。</p> <p class="ql-block">  书中还介绍了:故宫古钟表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中修复钟表的技艺已经延续了三百多年,修复人员的技艺代代相传。1693年康熙帝从国内外召集优秀工匠到清宫做钟处供职,这里也成为了中西自然科学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曾经做钟处究竟有多少人员供职现已无法查阅,姓名很少能流传下来。只知道此时的制作钟表的有三类人员:一是西洋传教士;二是我国的匠役;三是做钟太监。现今做钟处机构虽然已经消失,但在清末民国时期仍有少数维修人员坚持在宫中供职。其中,原做钟处的工匠徐文磷作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代钟表修复大师将古钟表研究与修复技术传承了下来。书中的第二作者王津是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的第三代传人,亓昊楠是王津的徒弟,为第四代传人。2018年已经有了第五代传人,为亓昊楠的徒弟。</p> <p class="ql-block">  国外的钟表制作工艺精湛经久不衰,靠的是家族传承;故宫做为唯一没有断代的钟表修复技术靠的师徒传承。</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对两位大师心怀敬仰,是佩服他们专心干好一件事,潜心精研修理钟表。这本书中只着重介绍了修理瑞士钟表。我虽然不会修理,但儿时确实觉得钟表它是个特神奇的玩意。家里的闹钟那时候叫“马蹄表”,绿色的外壳,放在桌子上的一个玻璃罩子里面,滴答作响地给家人提醒着时间,每天晚上要定时给它上弦(发条)和设定闹钟。清晨时间一到,有个小锤子就一左一右地敲击两铃,发出响亮的声音。出于好奇我拆坏过家里的闹钟,也曾经有过一个带着发条的齿轮,把玩不止。</p> <p class="ql-block">  后来出于爱好,上了(矿山)修理专业的技校,用句较比流行的话:咱是学修理机械的出身。但这话要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一点底气都没有。虽是两年的理论学习,但在实际岗位也就干了一年半载,也不像分到其它矿的同学那样“一对一”的拜了师傅,掌握的技术连“皮毛”都称不上。不过,当时在京西木城涧煤矿千坑运转班的师傅,很多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到了一些东西。班上有位刘师傅,拿手的绝活是液压系统的修理,并且自己还能设计液压部件和胶圈,我除了给刘师傅打下手外,也配合着画过机械制图。那时,班上经常要到井下修理两米五绞车和“箕斗”(斜坡运输煤炭自动卸车的器械)。为了方便运载电气焊设备,利用罐车(运煤矿车)底座制作了一个设备运输车。刘师傅让我琢磨怎样把运输车上类似保险柜的厚铁板箱子设个暗锁装置,我在刘师傅的启发下,设计了先用内六方扳手拧下明处的门子把手中的长螺丝,相当于打开了柜门的中间锁舌,再用这条螺丝从箱子底部暗处的螺丝孔中拧入,顶开内部的锁芯,相当于柜门的上下锁舌,等于有两套机械联动。班长对此设计非常满意,由于当时内六方扳手不多,加之外人不了解内部装置,一直没有发生电气焊设备丢失的事发生。</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外孙的平衡车前轮的车把轴晃动的厉害,影响使用。拆开一看,是现在设计的车把没有锁紧螺母,依靠的是一个卡子在安装时手工施加的压力,用来固定车把与前叉轴。这里由于车把的轴与前叉轴套间隙过大,使用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晃动。修理一段时间过后,问题反复出现。我就试着量好尺寸后来到五交化商店,买到了两个2元一个的液压密封“O型”胶圈箍在轴上,再嵌入前叉的轴套里,有效地解决了晃动的问题。这“招”就是跟师傅学的液压原理,轴当活塞,轴套当液压缸体,不过这个密封圈不是在阻止液压液的外泄,轴也不是在做往复运动,而是在转动的同时不再晃动。当时我真想把我这个“设计”推荐给那著名的“民族品牌”,诞生在1950年的天津“飞鸽”自行车厂家。想当年,我家的质量上乘的28飞鸽加重自行车,可是我儿时的骄傲,承载了太多的美好回忆。看如今,这种设计不知道是失败的“技术革新”,还是在偷工减料,反正不能算“优质放心“”品牌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算了算了,聊远了,还是回到咱们的钟表话题吧。</p><p class="ql-block"> 我参观故宫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不是不喜欢,而是不懂。在参观过几大殿、珍宝馆和钟表馆时,也就是看看热闹和皮毛。后来得知:清帝嗜好收藏钟表,是受前朝的影响。1602年,明朝万历皇帝的北京皇宫里迎来了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了两件见面礼: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万历帝见了狂喜,赞为神物,爱不释手。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国库充盈。盛世收藏,三位皇帝则嗜爱钟表,且一代胜过一代。</p> <p class="ql-block">  等有了机会,再去逛逛那600多年充满梦幻、金碧辉煌的故宫。带着从《我在故宫修钟表》里看到的东西,重温历史,感受时间的魅力,回味那滴答作响的古钟表讲述的神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