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育熏陶育桃李,素养化人沐春风</span></p><p class="ql-block"> ——记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在线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2日下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在线研修学习活动如期进行。美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柯汉琳教授应邀在线为我们做《学校美育与教师素养》讲座,带给所有学员一场真正的美学盛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时代呼唤美育</b></p><p class="ql-block"> 柯教授首先强调了美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柯教授指出,美育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也是推进民族、社会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步伐。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怪现象,柯教授希望教师们能承担起美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提高民族审美素质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育的内涵与任务</b></p><p class="ql-block"> 柯教授认为,美育是一种以“美”为手段,即以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为手段教育人、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美育这一概念在使用上有两种不同意义:一是实践意义上的美育,二是理论意义上的美育。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对美育的概念有全面准确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深刻阐释美育的内涵,柯教授还为我们详细解释并区分了“美育”“美学”“教育学”“艺术教育”四个概念,柯教授指出,“美育”既是“美学”的一部分,可称为“美学的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部分,可称为“教育学的美学”。柯教授还归纳了社会主义时期美育的任务——“立德树人”和创造文明社会,主要包括情操教育、创造教育和个性教育,它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审美力、情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育的手段与特征</b></p><p class="ql-block"> 柯教授指出,美是美育的手段,根据美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美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艺术美最集中反映了审美的规律和特点,是美育最主要的手段。美育具有形象感染性,无论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具体形象就没有美;美育具有情感体验性,在美育过程中,受育者对美的接受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过程,而审美过程就是对对象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美育具有审美自由性,审美的整个过程是自由的,它使人的情感、个性得到自由的舒展;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人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又能不知不觉中收到美的熏陶。美育的四大特征告诉我们,美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引导教育对象体验美,让美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校美育的形式与设计</b></p><p class="ql-block"> 柯教授认为,学校美育是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它有课堂美育和课外美育两种形式。柯教授以《天鹅》《父亲》《黄河母亲》等教学设计为例,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审美感悟,通过开展审美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育教师的素养</b></p><p class="ql-block"> 柯教授认为,美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经验知识和关键性能力等一般素养外,还应该具备三项素养——美学理论素养、艺术审美素养和美育实施能力素养。</p> <p class="ql-block"> 柯教授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立足社会现实,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讲座从五个方面对美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释,让我们对学校美育和教师素养有了全新的认识,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指导,让所有初中文科学员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h5>撰稿:第三组 刘巍 徐容芳</h5><h5>审核:第三组 杜春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