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由来

海阔天空

<p class="ql-block">  无锡环城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无锡的城区段,流经环抱老城区,呈龟背形流域形态,在大运河线性穿越六省(市)城市群中,唯独造就了无锡“千里运河独一环”,从《无锡金匮舆地全图》等老地图,到现在无锡城区各类地图,此环一直保持着原有地理属性,由此锡城也有“龟背城”的雅称。在游览清名桥、南禅寺、文化公园(西水墩)、江尖公园(江尖渚)、运河公园和黄埠墩后,又沿古运河环城一周,全程滨水步道,无穿桥过路之虞,沿途众多人文景观和古迹,真谓“运河绝版地”,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地方,然在溢美之余,为何千里运河独此“一环”,锡城龟背城形态由何而来?</p><p class="ql-block"> 沿途景区宣介没有现成的答案,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无锡人,似乎有点惭愧,于是乎借了本《梁溪区文物古迹集》,又请教了市文史专家金石声,逐解开谜团,理清思路。大运河的故事还要从公元前12世纪说起,自泰伯开挖泰伯渎,春秋时楚相黄歇在芙蓉湖中开无锡塘,留下黄埠墩,吴王夫差开邗沟,使无锡通过水系与苏州、常州、镇江、扬州相连,隋炀帝开长拓宽至洛阳开封,至公元1292年开至北京,全线贯通,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无锡城区段,最早的无锡地方志(王仁辅的《无锡志》)有所记载: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十二月,勅开江南河,自京口到余杭郡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馆……武德以后,至今累浚。城中河凡十八,皆运河支流别脉。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所载,自北水关直行出南水关经城中直河。北水关在控江门(抗日战争胜利后改成胜利门)外,南水关在望湖门(俗称南门)外,当今中山路下即为直河。书中还记载:古运河作‘城中直河’,明确注解为“漕艘贯县而行,后因倭警筑城,运河乃绕城而出,是改从东路,嘉靖甲寅后也”。说明嘉靖甲寅(公元1554年),倭寇入侵我东南沿海,知县王其勤率军民烧砖筑城,将运河水道改由外城河经羊腰湾与城南运河汇合,至夜关闭南北水关。航船由城南运河、羊腰湾、经今高墩桥、工运桥、通汇桥、莲蓉桥、经江尖渚通行。至清代,上述线路为上行航道,下行则由吴桥、黄埠墩,经江尖渚西行,穿西门桥经梁溪河,在西水墩向东从护城河至南门吊桥(南长桥)折向南进入城南运河。时黄埠墩经江尖渚到西水墩河道尚为梁溪河的一段,嘉靖甲寅筑城抗倭后成为西环城河,而后统名运河。</p><p class="ql-block"> 1954年,无锡城墙全部拆除,建成解放环(即东、南、西、北)路,1958年,城中直河填埋与狭窄的中山路合二为一,同年开挖新运河,上世纪80年代初新运河通航,逐步替代了运河城区段的运输功能。原运河经黄埠墩在江尖渚仍为上述两路,一路经西水墩至清名桥,是历史风貌保持最完整的区段,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特色;另一路经莲蓉桥在南长桥前方跨塘桥汇合,构成“一环”围成老城区龟背形态,至今不变。由此观来,无锡段大运河也是穿城而过,岁月变迁形成抱城的龟背形形态,这就是“千年运河独一环”的由来,龟背形态的老城区,是历史上无锡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核心圈,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承载一代代无锡人的盛誉、乡愁和历史的记忆,被戏称“龟背城”或“乌龟壳“。</p><p class="ql-block"> 一条古运河,从古流到今。目前,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一环”的环城古运河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在发展和保护中,再度焕发出无锡活力,丰富人文历史,优越地理环境,闹市中静谧之地,一条集观光、休闲、徒步、健身于一体的旅游路线。走一回环城,弄清个问题,弥补下知识,收获点体会,望着滔滔运河水,人生不过如长河中一束浪花,追古惜今,花甲夕阳红,人生第二春,有的爱好,发点余热,读书行路,写写美篇,也不失为人生乐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