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遇见寮后村

野风

<p class="ql-block">  每个古村都是一个印鉴,方方正正印在当地历史的扉页上,让人知晓并引导阅读。寮后村位于中山市的南岭山下,岐江侧畔,城市的边缘,村中古木参天、碉楼林立、小巷幽深,与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群若即若离。</p><p class="ql-block"> 小满时节,绿叶成阴子满枝。出外郊游,在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地带,与寮后村有了美丽的邂逅。</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阅读。</p> <p class="ql-block">  阅读寮后村,从两棵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开始。一棵是榕树,像一个苍迈而长须的老人,立在村口驻足遥望。由于苍迈,遮天蔽日的枝干不得不用水泥柱及钢架托起(这棵树也于1998年被国家绿委办、国家林业局被定为中华100棵名树)。另一棵是樟树,雄姿英发、虬枝雄劲,兼有松柏的高傲,几个人才能合抱。除此,一棵棵榕、樟、荔枝、芒果、凤凰木等树,也在村里错落而茁壮生长,寮后村就掩映在树与树之间的绿荫中。</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的古围墙和清代、民国时期的碉楼、街巷是古村的符号。一道由黄土夯起的古围墙向村子两侧伸展着,绵延二三百米,有人叫它古城墙,虽已风蚀,仍可遥见寮后村的久远和曾经的底气;碉楼是中山乡村最具特色的遗存,自清代起,具有防御特色的建筑便在旅外归来的侨民手中产生,高挺、雄劲、威严并中西合璧,与曹边、沙边等乡村的碉楼遥相呼应。在其它地区,有的碉楼已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封存,而在寮后,村民们仍可同时享受碉楼的风光与居住的两种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连接碉楼的则是那一条条青石板巷,偶有打着雨伞的女孩走过,便轻易地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那个女孩也是“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吗?想到这,眼前的小巷立即有了诗意。那路,那房,那窗,那古巷的底色都容易被写入诗行。</p> <p class="ql-block">  在街巷,牌坊、天后宫、祠堂及明清民国的房屋依次完整地摆放着,无论城市如何变迁,依然故我,安静而舒适。走在青石板巷,如穿越一个远去的时空。巷中有一座绿色的骑楼,民国期间曾是报馆,也是村民们看书、读报、文艺演出的地方,如今图书馆的功能仍然存在,游人可与村民一道坐下来,静静地掬一杯茶,看一本书,看小巷上空的云淡风轻。抑或这也乡村文化的积淀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  不仅只是报馆,走在小巷,也可轻易地从碉楼、老屋、商铺、门窗、石板上寻到历史印记及他们衍生的文化遗存。有人告诉我,村里曾有人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并成了大革命时期响当当的先贤。还有人说,落叶归根的侨民们带回不仅仅金钱、碉楼,还有浓浓的思乡、感恩、报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从古巷里步出,却是另一个天地。在长满荔枝树的山坡上却是一番绿野仙踪的景象,青青的绿树,绿绿的草坪,弯曲的石板路,顶顶花一样的帐篷和悠闲的人们。这大概也是侨民们带回的另一种理想。此刻,眼前这绿野仙踪的景象与古村相偎相依,一古一新,一静一动,一绿一灰,一同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虽有反差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寮后村,一个有历史痕迹又有文化积淀的寮后村,一个古朴又吸纳了异域风情的寮后村。离开时,不断有车驶入,这些车很快被绿树成荫且古朴的古村淹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