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海南琼海市东部海边博鳌镇的万泉河畔有一个小村庄,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为留客村。相传早年四周八乡人们船经万泉河到镇上赶集都愿在此村的古渡口上下船,有时因下雨或天色已晚,人们只能在这个村留宿,时间长了,就称此村为留客村。也有人说是因为清末开始,留客村已有1000多名青壮年男子从村前古渡口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至东南亚当“番客”创业谋生。家里人希望这些“番客”早日衣锦还乡耀祖光宗,故名。</p><p class="ql-block"> 在留客村西部有四个带有本地特色又富含南洋风韵的宅居毗连而成一个建筑群落,其中最大的那个宅居主人是蔡家森,周围几个稍小些的宅院属于他三个弟弟,村里人说这就是“蔡家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座宅院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在宅院前新立起的照壁上可看到几个金鎏的大字——“侨乡第一宅”。</p> <p class="ql-block"> 闯荡南洋 </p><p class="ql-block"> 留客村有170多户人家,共10个姓氏。蔡家宅无疑是全村最大的宅居,它也是整个海南华侨不畏艰险血汗拼搏经历的缩影。海南是中国大陆移民海外历史最早的地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现在,海南籍华侨已达320多万,相当于海南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在近百年时间里,海南人远涉重洋,他们的身影遍布全球五大洲,尤以新、马、泰加上印尼、越南以及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多,海南由此成为中国第三大侨乡。</p><p class="ql-block"> 蔡家森出生于清朝未期的1881年,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在贫困与苦难之中。为解决生计,下南洋风潮进一步在海南兴起,这里的海运航线也不断从较近的厦门、广州、香港、台湾向泰国、印尼、新加坡、越南及菲律宾等地延伸。但这一时期大都是用木帆船,利用东北季风,行程约两个星期,若遇上天气恶劣则需要半个多月。不但时间长,而且在海上随风漂泊,生死难料,船沉人亡之事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蔡家森幼年丧父,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为帮助母亲缓解生活压力,他13岁时即跟同村人到新加坡谋生,在一家杂货店里当伙计。两年后,刚回家不久的他又决定去印尼闯荡,同行的共有18人。他们从留客村的万泉河码头出发,因船小破旧,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最后活着到达印尼的竟然仅剩三人,蔡家森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印尼,蔡家森先是在孟加锡打工,两年后又到安汶省开始自己单干,从事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意逐渐做大,而后又建起客棧和酒楼,并逐步向航运领域拓展。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从一艘小船跑运输起步,逐渐发展为二十五艘船的大型运输船队,经营范围也从印尼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和欧洲。在进入不惑之年时,他的船务与航运事业也进入了鼎盛期,各地的业务订单纷至踏来,使他一跃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和印尼“番客”中的侨领,因他能慷慨回报社会,热心华人华侨社团工作,被当地华人选为安汶省都五地区华人社团理事和副主席,并且被当地的荷兰王册封为“甲必丹”(意即华侨领袖)。</p><p class="ql-block"> 他在印尼娶了福建侨胞康氏为妻,育有五男三女,可谓大难不死喜得后福。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对他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陈俊明。陈俊明在大陆时饱读诗书,深谙阴阳五行辩识风水,因社会环境和生活压力所迫也闯荡到了南洋。但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印尼,没人欣赏他的学识,因找不到合适工作,使他不仅无处栖身,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终于有一天,如同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出现,走头无路的他在印尼一处码头遇到了蔡家森。这时的蔡家森事业已大有起色,常常废寝忘食。正在码头上察看货物的蔡家森见到这个穷困潦倒几乎乞讨的陈俊明心生隐侧,便暂时把他带到自已家中安顿。心怀感激的陈俊明发现蔡家森不仅是慷慨重义之人,而且有勇有谋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郑重表明自己愿毕生为蔡家森效犬马之劳。蔡家森也察觉陈俊明知识丰富,谈吐不凡,是可用之人。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正式成为主仆。</p><p class="ql-block"> 一次,蔡家森正准备带着船队出海送货,忽见陈俊明匆匆赶到码头,他根据天相与自身经验判断今天出行将有大难,特来阻止蔡家森的出行。蔡家森看着晴空万里的天空对陈俊明难以相信,并表示做生意一定要讲求信誉,答应货主的事一定要办到,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最后见陈俊明态度坚决,蔡家森便说“我可以留下,但送货的船队必须出行”。他一定要将货按时送到货主手里。但果然被陈俊明说中,不久蔡家森就接到消息,送货的船队在途中遇到海难,所有人与货均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这件事使蔡家森对陈俊明不得不刮目相看,并让他正式成为自家的“师爷”。</p> <p class="ql-block"> 回乡建宅 </p><p class="ql-block"> 房子是用来住的,但在乡村人看来,宅居的大小与豪华程度更显示着主人的能力与成就。早先出海闯南洋的人们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于“叶落归根”的愿望,常常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他们带回了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也带回了富有南洋特色的建筑样式。如同富有盛名的海口老街那些带有巴洛克味道的骑楼和布满优雅雕塑的回廊,都是老一代华侨们带回的南洋风格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蔡家森虽然在印尼被官封“甲必丹“,但他心中最惦念的还是故乡留客村。在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他热心为家乡捐建了留客学校,并重建了锡江码头。为了让子孙们不忘自己的根,他还在印尼创办了华文学校。在中国大陆发生“九一八”事变后,50岁的蔡家森作为印尼爱国侨领,还积极带领侨胞协助开展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 1934年,蔡家森已53岁,他回到故乡开始着手兴建自己的宅院。看风水选宅地可是陈俊明的长项。他仔细勘查了留客村地势后,在太子岭的一株千年重阳古树旁确定了建宅点位,并立下石碑,按风水吉言写下四个大字:“酉辛来龙”。据此,建宅工程全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治安混乱,贼匪横行,黑夜上门抢劫甚至杀人惨剧时有发生,为了防备盗匪侵袭,蔡家森请人设计宅院时不仅融汇了南洋建筑的风格,而且特意为宅院增添了高大围墙与联廊,前后厅堂仿佛联成了环抱的城堡,且在横屋的楼上与角落还留有可隐秘向外的窥孔和枪眼。</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海南的乡村几乎找不到现代的建筑材料。为保证工程质量,蔡家森特地从香港订购了建筑所需的钢筋水泥和瓷砖,并特地请香港警局派员押运。因建宅工程量大,仅雇请的土工就达到100余人,他不得不将本地知名的砖灶全包下来生产砖瓦。为照顾工人的“烟瘾”,他还特地采购了烟丝,指定专人制作卷烟供应工地。</p><p class="ql-block"> 1934年底,这座以蔡家森为主与他三个弟弟合建的建筑群落终于在这偏辟的留客村中惊艳落成,几座建筑均是坐东南向西北,既突出本地突色,又饱含南洋风韵,其中以蔡家森住宅规模最大。不仅有三晋厅堂,两个天井,两侧还有横廊楼阁,组成了庞大而完整的东西式楼房建筑,进入其间恍若迷宫。几座宅居相连道路从郁郁葱葱的椰林和槟榔树下穿过,池塘流水点缀其间。每幢宅院的厅堂都设置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公阁”,抬头可仰见雕花围栏簇拥的天井。主屋的前檐镶有中国古钱币和古代的宫灯雕塑,两侧山墙雕画着西方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头像,而在屋顶的造型上仍保留着海南民居的屋脊翘檐。当时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家宅中首创拥有了内室卫生间,整个建筑成为中西合壁的海南民居突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蔡家宅刚建好就遇到一次不小的危机。一天傍晚,家人急报不远处有二十几个陌生人手拿大刀,看样子像是土匪。蔡家森登上顶楼一看,果不其然,就是冲着蔡家宅来的。于是,蔡家森安排家人紧闭门户,各司其位,准备战斗。</p><p class="ql-block"> “先生,我们的房子刚建好,实在不宜见血光啊。”身边的陈俊明幽幽地说。</p><p class="ql-block"> “不过此事有惊无险,应该无须动枪。”他仿佛胸有成竹,让众人也镇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但蔡家森还是在楼上安排好枪队伺机而动,之后让家人打开大门将土匪迎进客厅。</p><p class="ql-block"> “我是挣到了钱,但是你们也看到了,钱都用在了房屋的建设之上。”蔡家森对来人开门见山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也不能让你们白来一趟。”蔡家森说着拿出他从海外带回的三把手枪摆在了八仙桌上。“这几把枪我就送给你们了,也算交个朋友。”匪首看到面无惧色的蔡家森,又看到二楼陈俊明指挥的枪队,也只得见好就收。于是,拿起手枪一呼而去。自此,蔡家宅再无土匪的侵扰。</p><p class="ql-block"> 房屋落成后,蔡家森把家眷都接回入住,并为大儿子蔡修友举办了盛大婚礼。墙外高唱琼剧,宅内广宴亲朋,整个仪式持续三天,轰动琼北。</p><p class="ql-block"> 蔡家森在办完长子婚礼后也有心为相随自己多年但仍孓然一身的陈俊明说媒取亲。但陈俊明表示:“先生的美意实不敢当。因为从事我们这样工作的人,泄露天机过多,是不宜有子嗣的。”</p><p class="ql-block"> 陈俊明终其一生守候在蔡家森身旁,为其出谋划策与不懈操劳。在蔡家森离世两年后,他也驾鹤西去。蔡家人感其恩德,尊称其为“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 宅蓄光阴 </p><p class="ql-block"> 蔡家森兴建这幢豪宅原本是打算将印尼生意变卖,举家迁回祖籍,并在家乡兴办实业。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战火即蔓延到了海南岛。抗日战争结束后又爆发了国内战争。战事的纷扰,使他不得不改变了回国久居的打算。1942年,他离开了留客村,重返印尼,在那里重开他的事业并作为自己的归宿。至此,偌大的一幢豪宅只剩下不肯离开故园的老母亲和照顾她的仆人。1971年,蔡家森在印尼去世,享年90岁。由于逐渐年老体衰,三十年间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所挚爱的留客村,这座由他亲手建造的豪宅变成了不断闪现在他脑海深处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蔡家宅由蔡家的后人委托村民代为看管,这座豪宅也见证了社会的激烈动荡与变迁。先是在1939年,这里成为琼崖工农红军的集结地。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被日本的宪兵队占据,之后又一度成为国民党的团级指挥所。解放战争期间,这里也是共产党游击队的集结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万宁县朝阳乡的粮管所。人民公社时期,在这里开办了供全村人吃饭的公共食堂。60年代,为了修建水库,这里又成为公社民工的临时宿舍。</p><p class="ql-block"> 1982年,居住海外的蔡家森孙辈回到了久别的故园,他们从政府相关部门接过了宅院的钥匙。在久别的故居中他们百感交集,焚香启愿祭拜先人。这不仅是他们长辈留下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宅院,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勤俭持家的修身精神,一片回馈故国报效桑梓的赤子之情。</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蔡家森的老宅正堂前,可看到两侧张贴着红底的门联:“胸中云梦波澜阔,眼底沧浪宇宙宽”,彰显着当年老一代华侨不惧艰险闯荡四海的恢宏气魄。而在后院厅堂两侧展现的是一幅家训:“公道守信千古业,婆言勤俭万年兴”,饱含着传统中国儒家的传世伦理。 </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里居住的是从香港归来的蔡家森长孙蔡崇昭一家。这座老宅已被列为万泉河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成为万泉河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2004年,蔡家宅被列入琼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年后,它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宅建筑历久弥新,每一处砖瓦都凝聚着主人的满腔心血,它是近代海南华人华侨在外奋斗拼博的历史写照,留蓄着厚重的历史遗韵。相信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与保护过程中,蔡家宅还将被赋予新的内涵,继续书写它的时代传奇。 </p><p class="ql-block"> (20220520 写于琼海)</p> <p class="ql-block">蔡家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