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哪点事 (十一)

老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文庭</p> <p class="ql-block">  当今“民族复兴,教育先行”,系世人皆知之理。然而,在偏僻山村栾庄,建庄立村几百年,同样禀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理念。赵氏家族先后出过秀才、举人。二十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读书仍是乡亲们的渴望。三十年代前后,革命先驱路达在村任教。赵修、杨国桢、杨清、杨浩等为他的门徒。三人成为教师,赵修参加革命南下,数十年后晋升为部级干部。四十年代,杨昇就读井陉路北政府创办抗日高小,接受党的派遣,南下河南洛阳,离休后享受正厅级待遇。解放前夕,杨国栋、杨霖、昌狗高小毕业县城工作。杨国梁、杨凤堂、赵毓才、杨王锁进入师范,成为人民教师。世代对知识祟尚,家乡有较深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人民政府尚文重教。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焦建国、许法法、杨清、赵秀成先后任教,元生临街房为课堂。赵宪、东喜、毛油升入县农专,墨堂等人乡中毕业。六十年代,二桃、来狗、书堂考进县一中。进入社会,敖生、二桃成为军官,书堂成为处级干部,来狗成为医生。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六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人们半饥半饱。部分教师辞职,造成学生辍学,六三年村初小停课半年。十二月份,上级派许印芳老师到任。许老师近五十岁,辛庄村人,脱发谢顶,长年戴着帽子。年龄虽大,思想前卫,会识谱、讲普通话,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曾在山北、支沙口当过校长。面对现状,对年级整合,除几人上三、四年级外,原来并入新生一年级。年龄参差不齐,大小相差五六岁。村里定做二十多套课桌板凳,院里垒起两台乒乓球台。白天上课,晚上提灯家访,学校趋向正规。几年言传身教,教出一茬软硬笔书法学生,如壬申、四喜、贵庭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凤梅打乒乓球,从县赛到地区,参加省级比赛,拿回名次。栾凤堂推铅球赛到地区,同样为学校争了光。六六年文革,小学下放到村办,杨凤堂、杨王锁回村任教。正是动乱年代,天天游行,勤工俭学,耽误了学业,毁了一拔人。七二年邓小平复出,教育回潮。二老师调走,民办教师杨逢春代课,在讲台十年之久。八零年前后高考录取玉成、凤亭、录庭、杨旺,都出自他麾下,成为他一生自豪。八十年代后,占占、栓生、四喜、栾梱柱任教。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变化,学校优化整合,存在半世纪小学拜拜了……</p> <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 村办小学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德智体能全发展</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p><p class="ql-block"> 整合资源要规范</p><p class="ql-block"> 撤并小学好管理</p><p class="ql-block"> 师资雄厚力强悍</p><p class="ql-block"> (杨文庭202205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