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麦

段延兵

<div><br></div>“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石榴初涨,樱桃红透,青杏黄熟,麦浪翻金,布谷唱播,这是一幅麦收前的景象。<br><br><div>这个几天的时光,我的家乡人称为挨麦口,意思是即将麦收的前几天。嫁出去的闺女要在这几天的光景里,割一块肉,买件成衣,带二斤糕点,领着孩子,到娘家看看爹娘,尽一尽孝道。这是一个朴素的民风传承。除了过年中秋重要节日以及婚丧嫁娶之外,最忙的麦收和秋收也是礼仪俗情表达的最好时节。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麦收秋种,任何形式的礼仪道德都没有意义。看望爹娘,也赋予了对上天的敬重,表达了农民对父辈、对上天恩赐的无限敬意。<br><br></div><div>过去。过麦是很紧张的。不比现在,联合收割机一过,麦收也就过去了。过去不行,从开镰到入仓,紧紧张张大半月。先盼着老天爷不能在麦收前下雨刮风,“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前一阵风,收时一场空”,麦子说熟就熟了,一场雨,一阵风,麦子就会掉粒减产。<br><br></div><div>开镰前几天。一切都要准备妥当。麦场要铲草填坑碾轧瓷实修理平整。镰刀要补铆开刃磨得锋利无比,草葽子(葽,读yāo。草绳,用稻草或者蒲草拧成的绳子,用于捆绑麦子)要手捻臂捋放在水中浸泡结实,杈杷扫帚扬场锨,石磙筛子使牛鞭,簸箕麻袋入仓囤,刹车的绳子推车的鞶(鞶,读pán。一种推独轮车时两头挽在车把、中间套在脖子里、用厚布做成的宽布条,好似拉绳。宽三指或许,可帮助手臂缓解下坠的力量),都要拾掇利落。一切就绪,老农托着旱烟袋,站田间地头,听风吹麦浪,算亩田收成,等刹那开镰。<br><br></div><div>村前的水井旁,便见几位汉子汲水磨镰。嘴里斜着粗烟,脸上笑着。一块如枕磨刀石头,黑渍渍俯在脚下。汉子相继蹲身弯腰,推拉送往,擦擦头上汗水,甩出去,渗进浮土里。掬一旁盆罐盛着的混水,撩拨在磨石上,伴随着镰刀吐出的的红锈,热烈又快速,像幅铺写的写意画卷。转眼功夫,镰刀渐出银光,汉子们吊起眼,用手在刀刃处滗滗,感觉利刃带手,把镰刀举在空中,挥舞几下,复再递到手端,用手指再次滗滗,夹在腋下,回家而去。<br><br></div><div>午后的店铺,东西多了起来。过麦备物了。店铺虽是逼仄老旧,但鲜货日渐增多,啤酒竟然有好几个牌子,一捆捆,一层层,间杂在店口地面,很快在热风的吹动中,落一层薄薄的尘灰。还有那腌好的鸡蛋鸭蛋,远来的卤物,几块黄糙的豆腐,在白白黄黄的纱布下,盖在那个篾筐里,静在店内的阴凉处。时而,从阳光里走过来一人,矮矮的影子,进了店口,影子便不见了。皱巴巴撑开纸币,看这看那,选一二物品,提在手里,付钱找零,转身渐去,出了店门,那个阳光投来的影子又长了出来,矮矮的,悠悠随着人渐渐远去。<br><br></div><div>下午,却有一阵出奇的静。满街里涌出几头驴牛,嘴巴左右咬磨着,任一戴笠老叟驱赶至半荫半光的麦场。驴牛表情枯滞,它们知道负重的时候又到了,头慢慢转向一旁,又转头看看一边。不远处停放着一套架车,一副石磙,几条新的绳索,胡乱扔在地上。麦场要整理碾压出来。驴牛架辕,老叟执鞭,石磙在空地里转呀转,吱吱扭扭,悠然传声。老叟在碾压的场地上撒几瓢水,装一袋烟,慢慢地吃,任凭场地片刻洇渗。场面飘起一阵濡气,与夕阳下晒了一天的矮小野草野花,透出一股混合的芬芳。<br><br></div><div>好似第二天,就感觉到人欢马叫了。从院落到田地的路上,牵牛拉车持镰扛杈的人就多了起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一块块金黄色的麦田里星星点点地布满了人,推车排车横七竖八,牛驴马骡甩尾昂头啃地草。太阳很早就开了光,热气随着麦浪从很远吹过来,又从这里吹到很远。田间小路的两侧小树,树上蹲着几只鸟儿。一只肯定是布谷,在“咕咕,咕咕”地叫。一匹马架着排车,踏着蹄子,打着响鼻,它看到了很远的一匹同类,便远远地看,仰天抬头嘶鸣一下。村中最为勤快的那一家的一大块麦田,从早起到现在,天只刚过午头,人家已只剩下黄土麦茬了。一溜扎好的麦个子排的崭齐,静等入场,地头还有一妇女搭筢子在搂落下的麦穗头。可是他家的邻地人家,这户却是不紧不慢的性格。麦田里只一个人,弯一下腰,挥一下镰,放一把麦,站一下身,擦一下汗,看一下远方。而后,再弯一下腰,挥一下镰,放一把麦,站一下身,擦一下汗,看一下远方……<br><br></div><div>割麦子也叫抢麦子。很累人。时间紧,任务重。什么叫艰辛?常年这样劳作就叫艰辛。过去的前辈先祖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也是如我这样的人想着逃离农村的一大重要原因。我对弯腰低头割麦子的劳累,很恐惧。天很热,有时候一丝风也没有。不能停。割,收,捆,装,拉,卸,晒,翻,轧,扬,囤……每道工序都要付出劳动。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太阳落山了,喘喘气。太阳升起了,快点干。<br><br></div><div>大致两三天时间,沉甸甸的麦子就抢收到了场里。打算掐辫子的妇嫂(掐辫子:草编的传统工艺。用手编制。辫子像个条形小动物,在编织者的眼前扭来绕去。七股麦秸葶,左旋右旋。其中一个短了,从腋下的布包里抽出一支麦葶,搭上去,继续扭绕编织。编啊编,绕啊绕。差不多了,用胳膊庹一庹,够一桄了,扎起来。很快早晨就会听到“收辫子喽”的吆喝声,便把它卖了。这些成型的辫子走进了县城的车间,一个个工人把它加工成了草帽、草垫、装饰品等。)此时要在场地里,提前挑出匀溜直挺带有麦穗头的麦秸,用四齿铁刷梳拢整齐,再一把把捆起来,晒干,再摔打掉麦子,扎成一个个圆梱梱。放在屋檐下,扔进小配房。农闲时去掉麦秸衣,只剩下麦葶,拿出来用水一泡,整理整理就可以掐辫子了。别看掐辫子,当时找媳妇还是重要条件,谁要是娶了不会掐辫子的闺女做了媳妇,肯定得有气生,文化可以没有,掐辫子不会不行。</div><div><br></div>老天爷给脸,入麦以来一直是大晴天。摊翻凉晒,晒了大干的麦子就可以开轧了,铺在场地上的麦子均匀地摊在地面,一头养了多年的大黑驴知道躲不过这最为辛苦之力,默默地看主人驾好辕子套上绳,心里盘算着轧场时少抽两鞭子就中了。石磙碌碡不算太大。一头黑驴足以拉动,黑驴开始转圈,一年长老叟头戴破旧斗笠,站在晒场中间,手扬牛鞭,牵着缰绳,石磙碌碡吱吱扭扭,麦子沙沙作响,还仿佛能听到麦粒的蹦跳。轧了几遍,转了多圈。便要翻场。老叟抚摸着黑驴,稍作喘息。其他人用杈翻场,把底层的麦子翻到上层来,再晒一会儿,此时太阳还毒,麦子最容易脱穗。而后,继续再轧。<br><br><div>轧完了场,这叫头场。过几天还有二场,就是把轧过的麦秆再轧一次,我们家乡人叫做“打二落”。<br><br></div><div>轧完了场,把空穗的麦秸用杈堆在一起,地面一层带壳和不带壳的小麦。黄澄澄的,喜人啊。这就要把小麦堆起来,开始扬场了。扬场是个技术活,“会扬一条线,不会一大片”,用木锨铲起麦子,洒向天空,借用风力吹去秕子,吹去短秆,吹去麦糠。此时,还要有人站在锨下进行“打落”,木锨一起,麦子落下,但仍然还有部分难以吹走的杂物,“打落”的人要手拿一大扫帚,待麦子落下后,就快速地扫一下,扫去没有吹走的短秆麦糠,只剩下黄澄澄亮晶晶的麦子,这就是孕育生命回馈自然的作品,千百年来滋养华夏生民的成果—麦子!<br><br></div><div>倘若麦子已晒的透干,便可入囤收藏了。往往这个时候,抢夏麦收也过去了多半。常常是在夕阳西下,晚霞绚烂,啾啁鸟鸣,树叶婆娑的傍晚,满场布满小麦的麻袋堆,看农人互品收获喜悦,感受上天馈赠。黑驴站在树下,把头仰仰,当然,自有它的功劳。有个老者仿佛还有力气,便用轧完的麦秸堆垛,堆一杈麦秸,便打理一把,堆一杈麦秸,便打理一把,认真地就像做一件艺术品。几天后再来,一个个圆溜溜的麦秸垛子,形似蘑菇,饱满圆润,好漂亮,好可爱。真的就是艺术品。<br><br></div><div>麦后不几天,真正的夏天就要来临。嫁出去的闺女又来了一趟。女婿也来,孩子也来了。干净的提篮里,又白又大又暄的馍馍发出耀眼的光。新麦新面新蒸的,让爹娘尝。闺女拉着娘的手,幸福地告诉爹娘,她家的收成也很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