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div> 位于长治市潞州区南石槽村的“刘伯承工厂”旧址,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 </div>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工厂的厂名源于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的以毛主席的五大生产方针“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材料足、销路广”为标准的创建“刘伯承工厂”劳动立功竞赛运动。它是我国军工生产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好、影响深远”的生产竞赛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工厂的军工生产历史,是从1938年9月在山西榆社韩庄组建的“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流动到固定建厂</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山西和顺石拐镇会议以后,八路军总部提出各部队和游击队都要开办修械所和手榴弹厂。从此各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炸弹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太行山区。修械所规模小的二、三十人,大的不足百人,携带一些简单如砧子、舞转、台钳、锉刀和锯弓之类的工具,对战损和缴获的枪支进行修理。因为缺乏加工机械,零件加工只能依靠手工完成。行军打仗时修械所人员需要战士保护,有时还影响部队急行军转移,修械所随部队行军作战行动十分不便。鉴于此,总部决定对分散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各随军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生产”。时任八路军总部军实科副科长徐长勋受命,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组建修械所。从此,开始了八路军枪械修理从随军流 动到固定建厂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八路军总部榆社韩庄村修械所旧址<div><br></div><div><br></div> 第一任修械所所长徐长勋<div><br></div><div> 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军事工业科,总部通信营营长刘鹏奉命担任军事工业科科长,抽调高原、白英、黄枫、黄浩等四名同志组成军事工业科,统一领导和管理晋冀豫区的军工生产。为加速军事工业的发展,同年6月将军事工业科扩建为军事工业部,部长刘鹏,孙开楚担任政委。</div><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刘鹏任军工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孙开楚任军工部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天,朱德总司令指示军工部要扩大造枪规模,避免敌人破坏,工厂要搬迁到更加隐蔽的地方重建。经过左权亲自勘察,新的兵工厂地址选在黎城西北部的赤峪沟西端的大山里,与武乡、辽县紧邻的一个被称为水窑山的山谷里。组建的同时改名为“军工部一所”,对外称“流动工作团”,后改称“工兵营”。 </p> 水窑山一所入口<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军工部设在茶壶山下的赤峪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分散到集中生产</p><p class="ql-block"> 从7月份开始,军工部建筑工程师陈志坚和设备安装技师企云龙,分别负责土木工程建设和设备布局工作。12月底,建成全部12栋生产、工作、生活用房。</p><p class="ql-block">第一任所长程明升(1941年4月,徐长勋接任所长),教导员张先进,副所长刘贵福(40年3月担任),副教导员叶桂生。总务科长李久春,器材科长康旺玉,工务科长李守文,车工部工长齐宣威,指导员王大镜。钳工一部工长朱振坤,指导员林溪,钳工二部工长韩忠武,指导员梁速征。锻工部工长韩国祯,指导员陈海清。所部驻黄崖洞茶壶山后的彭庄村,全所人员达到680人。</p> <p class="ql-block"> 水窑山军工一所第一任所长程明升。</p> 水窑山军工一所副所长刘贵福<div><br></div><div> 1939年12月至1940年7月,主要制造经过改进的中正式七九步枪1000多支。1940年8月“八一式”马步枪试制成功以后,全所集中力量生产,这是我军制式化生产的步枪。从1940年8月到1941年11月,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3000多支。“八一式”马步枪,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列装最多的自产武器之一。关家垴战斗以后步枪停止生产转而掷弹筒制造。</div><div><br></div><div> 1940年2月15日,朱德总司令在左权副参谋长的陪同下视察了水窑山军工一所,给韩忠武、刘先惠、齐宣威分别题词“劳动英雄”,表彰他们在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div><div><br></div><div> 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我军取得了敌我伤亡6 :1的战绩,但是水窑山一所目标已经完全暴露,难以在原地全面恢复生产。<br> 1942年2月15日,日军第三次偷袭水窑山军工一所,并惨无人道的施放了毒气后撤走。<br>鉴于形势危急,军工部于1942年3月6日作出决定:将水窑山一所 “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实行单一生产”。<br> <br> 从集中到分散隐蔽<br> 水窑山一所开始分散转移并分解为三个分厂,职工由680多人减少为340人。所长徐长勋,教导员熊杰,副所长李作锦。<br> 一分厂住辽县苏公村,保密代号“河北”, 厂长齐宣威,指导员农友,厂房分布在苏公村、河北沟村、大窑区、柏树沟等四个村庄的庙宇和民居内。主要设备有车床15部,烘炉一盘,职工近200人,继续生产炮弹,从机械加工、装药到产品装配。<br> 二分厂仍留住水窑山,保密代号“黄山”,厂长刘先惠,指导员李宝庆,职工不足百人。有修复的车弹带机、弹尾机、套口机以及车床四部坚持生产。主要加工由柳沟铁厂送来的炮弹毛坯,加工成型后送往苏公村一分厂装配成品。<br> 三分厂作为锻造部,开始住武乡显王村。保密代号“石灰窑”,厂长韩国珍,指导员陈海清,职工80余人,主要锻造炮弹尾翅片和五〇炮筒毛坯。1943年7月19日后搬迁至黎城漆树沟。<br> 1943年,日军出动2.5万多兵力对太行区进行夏季大“扫荡”。5月10日,日军500余人,又一次窜入水窑山二分厂,挖找军工器材两天,军工一所被迫停工34天(5月20日至6月23日)。<br> 安全形势十分危急。1943年7月19日,水窑山一所二分厂奉命停止生产,迁往平顺西安村,利用军工部二所原址重新建立新二所。所长为徐长勋,政委赖荣光,副厂长韩忠武。<br></div><div> </div> 朱德总司令题词<div><br></div> <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1日,刘鼎任军工部长。</p> <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20日,宋甫南任军工部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工部新二所所部和一分厂住平顺县西安村。由军工一所水窑山二分厂的全部人员和军工部一所苏公村一分厂部分人员组成。</p><p class="ql-block"> 新二所二分厂住平顺县大门道村,也叫铸造厂。抽调柳沟铁厂的部分冶炼铸造人员组成,承担铸造各种炮弹壳的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新二所三分厂住壶关仙居村,也叫太南化学厂。1943年7月,百宝峤化学厂技师张浩带领30多人筹建,6月份化学厂撤并黎城源泉化学厂。</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八路军后勤部决定调整兵工厂布局,西安军工二所整编为军工部兵工二厂。厂长赖荣光,副厂长韩忠武。 </p> 兵工二厂厂长赖荣光<div><br></div> 兵工二厂厂长赖荣光任命书<div><br></div><div> 从山沟向城市发展 <br> 1945年10月,晋东南全部解放。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兵工厂向长治等交通方便的城市转移。军工部派出李宝庆和高原先期选择了搬迁地址。阴历十一月月二十六,西安村兵工二厂搬迁南石槽村。<br></div><div><br></div> 50年代初期的刘伯承工厂厂部<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北石槽村山繌庙 锻工部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厂部办公室设在裴家大院东院,仓库设在西院。锻工部设在北石槽的山繌庙里。不少人员住在地方政府没收的地主房屋和村里的古庙、戏台以及租用的民房,也有不少工人住在邻近的北石槽村里。有的工部灶房设在山上的奶奶庙。</p><p class="ql-block"> 厂长齐宣威,政委贾晓东,副厂长韩忠武,副政委张汉英。 </p> 兵工二厂长齐宣威<div><br></div> 兵工二厂政委贾晓东<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厂副厂长韩忠武<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厂副政委张汉英<div><br></div> 兵工二厂附城府君庙铸工部工长袁德恩<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厂附城府君庙铸工部指导员李宝庆<div><br></div><div> </div><div> 兵工二厂的基本建设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工程师高原负责。从1946年春季开始相继新建起了机工部、火工部、木工部、完成部,锅炉房,医务所等。由于建设规模大,建材材料来源缺乏,地方政府动员了附近农村的人力、马车运输上党战役后拆除的长治城墙老砖,还拆用了附近凤凰山上寺庙的不少建材。建成后的厂区占地面积达到了77.4亩,办公用房562间,骡马82匹,运输大车22辆。工厂设有工务股,管理股和检验股。生产部门有;翻砂部、机加部、钳工部、铁工部、铜头部、修理部、完成部。1946年春全厂人员达到450多人。</div> 大门道村的二分厂搬迁长治市附城村府君庙,为兵工二厂所属翻砂工部。袁德恩任铸工部工长,李宝庆担任指导员,员工有90余人。铸工部住府君庙,铸造工房设在护城河东岸的聚丰铁厂里。<div><br></div><div> 1947年7月,国民党空军对太行兵工厂进行多次轰炸,晋城苇町化学厂、西达兵工厂、南石槽兵工二厂都被作为重点目标。敌军飞机把凤凰山上石佛寺塔作为地标参照物,军工部在请示后,将石佛寺塔进行了拆除。同时将工房顶部覆盖苞米秸秆进行伪装,在厂区挖了防空洞,车间玻璃贴了防空纸条,并制定了防空疏散预案。</div><br> 开展立功竞赛运动<br><div> 1947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大兵团的运动战、阵地战使弹药消耗量急剧增加。中央军委电令薄一波、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运动战中迫炮作用甚大……应大量制造。”为此,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所属的华北17个兵工厂(共计30个分厂、工部),开展了以增加弹药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技术改造、降低材料消耗为目标的“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此时,兵工二厂淘汰了手摇磨盘,人拉风箱和点油灯等落后的生产设备,实现了以电力为主,蒸汽机为辅的动力格局。通用车床代替了一部分由道轨制作的简易车床;产品检验部分开始使用卡尺和样板尺,推广使用皮尺,钢卷尺,游标卡尺仍然是稀缺的高档量具。</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16日,赖际发任军工部政委</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29日,张贻祥任军工部政治处主任</p> 军工处工会主席李鑫德<div><br></div> 兵工二厂机工房<div><br></div><div><br></div> 兵工二厂生产任务<div><br></div><div><br></div> 劳动竞赛生产现场<div><br></div><div><br></div> 现场检验产品<div><br></div><div><br></div> 生产的八二迫击炮弹<div><br></div><div><br></div> 刘伯承工厂竞赛方案<div><br></div><div><br></div> 捐赠收据<div><br></div><div><br></div> 各厂干部任命书<div><br></div><div><br></div> 功劳簿<div><br></div><div><br></div> 报刊刊登的献金消息<div><br></div> 创建刘伯承工厂活动报道<div><br></div><div> 从1947年2月开始,军工处组织开展创建“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1948年4月11日开始进行总结,历时14个月。经过13天的评选,会议一致认为:兵工二厂成绩突出。其82炮弹由月生产量13000发增加到34000发,增加2.6倍;单发炮弹成本下降66%,立功竞赛运动期间,共生产炮弹33.656万发,共计节约冀币15.36亿元;以“组织落实好,产品质量高、生产数量多、技术革新成果大、竞赛运动气象新”,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得到刘伯承司令员亲笔题词的“提高兵工质量 增大歼灭战的实效”奖旗一面,本部奖金100万元(冀币),奖章、纪念册各528个。</div><div> </div> 兵工二厂荣获的锦旗<div><br></div><div><br></div> 一等功奖章<div><br></div><div><br></div> 二等功奖章<div><br></div><div><br></div> 纪念证章<div><br></div><div><br></div> 张汉英拍摄的照片<div><br></div><div><br></div>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 滕代远题字<div><br></div><div> </div> 1948年的兵工二厂大门<div><br></div><div> 1948年5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晋东南视察兵工厂工作,为南石槽兵工二厂写了“刘伯承工厂”的题字。为激励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工厂将题字做成厂牌悬挂在大门上。</div><div> 以后陈毅、徐向前、李先念、李富春、滕代远、邓子恢、杨立三等首长先后来电题字祝贺。</div><div><br></div><div> 1948年10月,兵工一大厂组建,南石槽兵工二厂改编为一大厂南石槽分厂。此时全厂职工达到1639人。</div> 1949年8月,华北公营企业部发布命令,将兵工局所属兵工厂以及所属单位,统一划归中央金属工业处领导。9月南石槽兵工二厂调整为兵工一大厂一分厂,厂长韩忠武,副厂长张汉英。<br> 1949年10月,华北兵工局调拨来四台高频点焊机,使炮弹尾翅焊接用上了现代技术,突破了困扰82迫击炮弹生产瓶颈。因点焊机焊接时产生高温,其高频头需要水冷却,为此盖起了水塔,作为高频焊接头冷却的水源。<div> 1951年9月,长治第一兵工厂改编为国家兵工局第三四二厂。<br>以后,刘伯承工厂旧址作为淮海机械厂九分厂生产工房,也称“火工车间”。八十年代后,随着军工科技迅速发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九分厂搬迁淮海厂生产区。政企联合对刘伯承工厂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 某部队在刘伯承工厂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div><br></div><div><br></div> 消防大队在刘伯承工厂参观<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少先队员在进行国防教育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王祥生</p><p class="ql-block"> 摄影:王祥生</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