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来拙政园听故事

于春咏

<div>史上最长寒假一直持续到上周才告一段落,孙子胖了一圈,我搂着他圆滚滚的小肚子吓唬他:咱俩千万别到博物馆东边去,那儿‘捉正圆’呢,捉进去不得了!”</div> 其实我真有两年多没进拙政园了。以前拿园林卡进去转过几次。但有一年春节陪客人进园后,见花径上的人多得就像火车站检票进站一样,挤得前胸贴后背,听说还有人被挤掉进水池里,拙政园秒变“煮汤圆”!难怪孔子曰:“人者摞山,至者落水”。 后来进园就实行网上预约了,有点嫌麻烦,加上怕挤,又加上疫控,所以一别斯园两年过,绿水青山枉自多! 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市内景点刚刚恢复,外埠来苏暂受制约,想必游人不多,便偕老妻故地重游。哈!园内果然人不多的,众逃到底归何处?前度于郎今又来,奥密托福! 作为中国四大园林之首,拙政园是个“有故事的人”。我曾帮过几位boss策划设计过若干处文化产业,我的主张一直是:文化产业首先要有文化,新“打造”景点一定要有流传的老故事。如果没有许仙和两条美女蛇的故事,西湖断桥不过就是平常阡陌上的一座小拱桥。 拙政园这儿,早先也就是一块60多亩的荒地。可是一个又一个有故事的人在这里建房子住家家,荒地就长成了园林。三国时,那个怀橘孝母、舟载廉石的郁林太守陆绩,退休回吴后在这儿建了宅第。唐末大诗人陆龟蒙在这里不但建了“郊墅”,还“见其地低洼,有池石园圃之属”。元朝末年,张士诚将这块园圃给女婿潘元绍建了“驸马府”。 直到明朝正德四年,遭受东厂特务陷害的御史王献臣,降职归隐回苏,买下了这块荒园子。他怕招人注意,把园门建得小小的,关起门来在墙里面规规划划,构构建建。等弄得差不多了,又从书桌上正在阅读的晋代潘岳老师的《闲居赋》里,找到一句“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为园子取了个“拙政园”的名字。据说王献臣同志修造的很有品位:“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都甲吴下了,还咋低调呀?不怕东厂找麻烦? 之后又经二十多年不断完善,中亘积水,浚治成池,望若湖泊。堂楼亭轩,合三十一景。王献臣请来著名才子文徵明给园子照相,可那时文老师还没有照相机,就“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还手植一棵紫藤,并写了篇《王氏拙政园记》的新闻报道,刻在自媒体——两块石碑上。这棵紫藤至今还年年开花,两块石碑也完好地保存至今。 <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钱谦益又“构曲房于拙政园中”,安置名妓柳如是在此居住。美人美景美事,怎一个美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园子又归了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吴三桂为女儿女婿在这里“易丘置壑,建斑竹厅、娘娘厅等,雕龙绣凤”,穷极奢华,一副作死的模样,一点儿也不“拙政”。果然不久吴三桂举兵反清,康熙很快就平了三藩,王永宁吓死,家产籍没充公。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进到园子里转了转,不感兴趣,拍了拍手走了。</p> 太平天国的时候,李秀成在边上修建了忠王府。合肥李鸿章李中堂带兵灭了“天国”,把这里做为“巡抚行辕”office。 我说了这么多,拙政园算不算是个“有故事的人”? <p class="ql-block">好,我知道你嫌我说得太多了,上几幅“纯风景”给你看看。全是手机拍的,没办法把拙政园的美更逼真地反映出来。抱歉哈。</p> 看到远方那座塔了吗?它是北寺塔,并不在园中。而是拙政园造园艺术一绝——借景。据说,城建部门为了在城市发展中不破坏这个借景的效果,给这条视线长廊做了建筑限高硬性的规定。当初也没有什么仪器设备,测量人员站成一条线,每隔百米用绳子拴一只气球。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凡见得到气球的,就属超高。然后测量纪录下来,作为限高的数据。 听花木师傅说,这株木瓜有四百多岁了,还结着果呢。它不是我们吃的水果木瓜,而是一种药用的木瓜。 我不敢确定,它是不是《红楼梦》第五回里写到的“安禄山掷过的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p class="ql-block">虽说拙政园四季皆美,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初夏的拙政园。池水澄碧,小荷初展,鱼戏清波,蝶恋香蕊,柳醉竹痴,榴花怒燃,连天上的白云也挤到水面上来搔首弄姿。当南风摇动着银杏树巨大的树冠上千万片小扇子的时候,它听到了俯身在芦苇丛脚下的几只青蛙的点赞:刮!刮刮,刮刮刮……谁知南风却转身刮进了凉亭和花窗。</p> <p class="ql-block">当脸上长着青春痘的桃子姑娘们,为自己越发丰满的身体陶醉的时候,硕圆的李子吊在下垂的枝条上,默默地朝她这边秀着一身壮实的肌肉。</p> <p class="ql-block">水里有一只鸳鸯,也不知雄雌,我听说鸳鸯都是成双成对出行的,这家伙是单身的吗?在这煽情的初夏,在这充满诱惑的拙政园里,连鸳鸯都给整花了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