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崖市第一中学民族部开展一年一度的师生劳动实践课活动

【不负韶华】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1日,茫崖市第一中学民族部师生在呼德尔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由莫河布鲁克村开展的民族传统文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活动分为挤牛奶、骑马、捡牛粪、训达嘎(2岁马)、训骆驼等传统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莫河布鲁克村村长布日格德为孩子们示范挤牛奶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民族部教师为孩子们示范。</p> <p class="ql-block">  蒙古人以白为尊,以白为洁,自然就会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喜庆宴会等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无论大小宴席都以白食开场。用纯奶制作酸奶、奶皮子、奶豆腐等。</p> <p class="ql-block">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马文化就变成民族文化。比如,游牧生活所需的蒙古袍、蒙古靴子等民族服装;马鞍、套马杆等马具就是典型的马背文化之组成部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当中马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了马才能够了解辽阔的大草原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使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得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和骆驼等五大畜。</p> <p class="ql-block">  民族部呼德尔老师教孩子们骑马。</p> <p class="ql-block">休息一下,进行下一项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草原牧区,不单洁白的毡房、古老的勒勒车、圆形的羊圈和笔直矗立的拴马桩标志着牧区生活,那一-堆堆整齐堆放的牛粪也是</p><p class="ql-block">牧户的一大特征。</p> <p class="ql-block">  风干的牛粪,蒙古语称"阿日嘎勒”。自古以来牛类和其它五畜的粪便是蒙古族、哈萨克族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区游牧民族生产</p><p class="ql-block">中的肥料、生活中的主要燃料,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珍爱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的见</p><p class="ql-block">证。</p> <p class="ql-block">  “阿日嘎勒”在蒙古族牧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古族有句老话说“有牛粪燃烧的蒙古包不冷,有爱支撑的日子不</p><p class="ql-block">苦”。并且认为用牛粪当做燃料熬出来的奶茶最香、煮出来的肉 最好吃,在烧牛粪的火炉旁生长的孩子身体最结实、眼睛最明</p><p class="ql-block">亮。正因如此“牛粪”-词在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的歌曲《蒙古人》的第一-句中出现 :我出生在牛粪烟升起的牧人家</p><p class="ql-block">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p> <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牛粪。迁徒时也会将牛粪与蒙古包和粮食一并带走.以防下雨时没有燃料可烧。在过去绝大部分时间里牧人箩筐不离肩,走到哪里都会捡牛粪,就连熬奶茶的功夫也会出去捡一些牛粪回来。 蒙古人除了让孩子从小学会骑马,还会教孩子捡牛粪,通过这样的劳动磨炼孩子的耐心,让她们明白“积少成多”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调教马应该从二岁时开始,没有经过调教的马成为生个子马且力大无比,对以后调教带来诸多不便。</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古老的逮马法之一就是绳索套马。为逮马准备好的绳索结成套索放在地上,套索的一头由一人把着。其他人赶马来到套索之处,若想要逮住的马的有一前腿踩住套子时,把绳子的人用力拽,即可套住马。绳索套马是马的数量较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调教二岁马应选择春天马能吃饱青草的季节,且小马还未膘肥体壮之前,让马懂得役使(顺嘴)。对调教的小马应以温顺和蔼的态度与其和睦相处,并对其反复进行牵领、上绊、拴马、认方向等,使其逐渐成为习惯。调教二岁马应选择与其头相适应的笼头和舒适的鞍鞯,并让体重较轻的儿童骑驯。初次骑驯时,应让经验丰富的驯马手套马(逮马),温柔驯养使其成为温顺而耐劳的好马。二岁时驯养的马肌肉发达,不容易消瘦。</p> <p class="ql-block">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马文化就变成民族文化。比如,游牧生活所需的蒙古袍、蒙古靴子等民族服装;马鞍、套马杆等马具就是典型的马背文化之组成部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当中马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了马才能够了解辽阔的大草原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使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得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和骆驼等五大畜。</p> <p class="ql-block">驼具制作工艺包括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骑驼绳、驯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搭裢、驼印工具、驼鞭子、驼铃等多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充沛的创造力、特有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发现了草丛中的天鹅蛋,村长和老师们教孩子们不能捅鸟窝、手碰蛋,不能破坏大自然的生灵。</p> <p class="ql-block">本次劳动实践活动课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孩子们在体验牧民生活的过程中学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敬畏生命的道理。呼老师就此次活动做了总结,同时也感谢组织这次活动的莫河布鲁克村村委,在他们的精心准备和教导下,我们的学生都有了很难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希望孩子们能将这次的学习当做人生中最难得的收获,珍惜和传承好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祝这片土地,和在这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信念生根但灵魂自在,往后道路宽广,途经的每一个夏天,都草木葱茏,满目生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