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故宫特展《何以中国》笔记,第三单元 汇 第二部分 格物维新

刘蕊

<p class="ql-block">本单元第二部分为格物维新</p><p class="ql-block">展板笔录:</p><p class="ql-block">皇皇天工,以成群萃。技道精微,格物维新。</p><p class="ql-block">仰观霄汉,收群星于青石;仁心济世,传雪域之明珠。素魂秀骨,江南榫卯风雅;巨匠精艺,京城样式雷传奇。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p><p class="ql-block">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p><p class="ql-block">20世纪早期</p><p class="ql-block">长57厘米,宽9.5厘米</p><p class="ql-block">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公元八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在继承藏地原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博采印度、尼泊尔和中医理论之精要,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写了藏医史上最著名的医书《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采用问答句式、诗歌形式来阐释藏医药学。该书蕴含五源学说等藏医理论,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藏医学体系,是藏医药学发展的基石。《四部医典》有数种流传版本,您面前展示的是布达拉宫版,于1662年刻板竣工。《四部医典》凝聚了藏医药学的智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御制回生第一仙丹”药方木雕版</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您现在看到的是一件清宫旧藏药方木雕版,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将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在木板上刻成阳文。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并在唐中后期推而广之,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p> <p class="ql-block">木活字戳</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您看到的是清宫旧藏的木活字戳,活字印刷术始于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元代大德二年(1298),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先在木板上刻字,逐字锯开,修整一致,然后在木框内排字,行间隔以竹片,塞紧后即可印刷。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也曾发现过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在我国印刷史上,木活字的重要性仅次于刻版,自元至明清各代流行甚广。清乾隆38年修四库全书时,大臣金简建议刻制枣木活字摆印书籍,乾隆皇帝准其所请,为此制成大小活字25万余枚,钱家时共排印书籍140余种,活字印刷使印制书籍即经济又简便,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嵌珐琅日晷</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这件铜镀金嵌珐琅日晷地平盘呈长方形,仪器的一端按设指南针,另一端是珐琅环形晷石,晷石上划有指示时晨的刻线,晷面内有一三角形通表,地平盘中央有一水平器,在盘的四侧及中央嵌有表示方位的珐琅字标。日晷,是利用日影测时的计时仪器,当它从固定式发展为便携式时,使用时需把晷针放置在正南正北的方位,这就要用到指南针。指南针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指南针是利用磁针指示南北方向的仪器,在前代磁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于北宋时期发明并应用。当观测时刻的日晷和测定方向的指南针相结合,便构成了这件便携式日晷,它的应用范围也由此扩大。</p> <p class="ql-block">痕都斯坦墨玉嵌宝石角形火药筒</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痕都斯坦玉器指今西亚与中亚相接地区制作的玉器,您面前这件玉火药筒,呈角形,墨玉质,上嵌金托红宝石16粒,为清宫旧藏御用之物。它是用来盛放火药,以供火枪射击所需,贵族行猎时,常配此物。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汉代,至隋末唐初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含硝、硫、碳三种成分的火药已经发明成功,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火药的发明,不仅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慎德堂”款粉彩耕织图盖碗、碧玉雕渔樵耕读图笔筒</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右侧的耕织图盖碗,盖面和碗身均以粉彩绘耕植图,主要表现,牛童牧牛、妇人纺织的场景,碗体署凡红彩楷书“慎德堂制”4字。耕植图是反映农业耕作和桑棉纺织的传统图式。最初于南宋时期以连环画形式绘制,至清初,康熙皇帝曾命人重绘。</p><p class="ql-block">左侧的碧玉雕渔樵耕读图笔筒,外壁高浮雕渔、樵、耕、读四组通景人物图,衬景有山水庭阁、林木云气、纹饰满密、肌无留白。以渔樵耕读为内容的装饰题材兴起于明清,以渔舟唱晚、樵夫归家、农夫春耕、秉烛夜读为主要内容,这组文物题材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民之业,即富有生活意趣,又暗含社会太平,安居乐业的祈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向俗、退善其身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南宋天文图碑拓片</p><p class="ql-block">现代</p><p class="ql-block">纵216厘米,横108厘米</p><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您现在看到的是南宋天文图碑拓片,来自苏州碑刻博物馆,据记载,北宋时曾进行过5次大规模天气观测,以元丰年间第4次观测的成果尤为显著,至南宋明宗朝礼部尚书黄裳依据元丰年间实绘资料绘成《天文图》,并撰写释文。理宗淳祐七年由王致远组织刊刻上石,树立于苏州府学。天文图碑上半部刻星图,下半部刻图说。星图采用我国古代盖图法绘制,以北极为圆心,外绘北纬35度线、天赤道等,还绘有二十八条辐射状的直线,将星空分出二十八星宿。整个星图,共刻绘恒星1434颗,图中黄赤交角约24度,与现代天文学普遍认定的23度26分相差不多,可见中国当时天文学水平之高。星图下部图说,共二千一百余字。对天文学专有名词进行解说。内容涵盖太极论、天圆地方说、星官学、二十四节气等多种古代天文学说。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而《天文图》碑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较精确的大型石刻星图,是对当时天文学研究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p> <p class="ql-block">长春宫烫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烫样”是清代对建筑模型的称谓,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尺寸按比例制作而成。能够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寸和内部装修。清宫“烫样”多由雷氏家族设计制作,他们从康熙中叶到清末曾有八代传人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当掌案,被世人誉为“样式雷”,雷氏家族的传世作品包括紫禁城、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等世界文化遗产,他们200多年间的建筑艺术创作实践,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堪称无与伦比。这件烫样复制品为紫禁城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模型,从其格局推测,该烫样应完成于咸丰九年之后。烫样中的凉棚形式与长春宫正殿一致,分为五间,用杉篙支起,搭出悬山顶样式,上覆苇席,殿顶开天窗,窗上分设一层卷箔和油布以防沙防雨。从中可见清宫夏季防暑的一些具体措施。中国古建筑一项以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自成一体,闻名于世,制作精巧,颇具匠心的烫样则是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的一方体现,是古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微缩明式家具</p><p class="ql-block">木椅;木桌、锡明器;木盆架、锡盆;木床、木马桶;木衣架、木盆</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语音导览笔录:</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套微缩明式家具来自苏州博物馆,原出土于苏州虎丘新庄村凤凰墩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夫妻合葬墓。它们结构准确、形式古朴、楔榫精巧,是真实家具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模型,为研究明式家具提供了重要的实务资料,此套微缩明式家具共5件,包括拔步床、木桌、木椅、衣架以及脸盆架等,右侧这件木椅因搭脑和扶手两端出头,固为四出头,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好似明代官员所戴的永茂池的官帽,亦名“四出头官帽椅”。它的靠背板略呈S形,是约束坐姿的结构,整体比例均匀,结构稳定,方圆搭配曲中有直。左侧的拔步床,主要出现在明代晚期富庶的江南地区,床体庞大,上有顶盖,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栏,床前中间部位留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可入人,亦可放置小桌、凳、衣箱、马桶等物,拔步床是所有起居类型中,形制最大,功能构造最为复杂的一种,这些家具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人家居生活的情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