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德兴铜矿位于江西省上饶德兴市北东,直距25一30公里的怀玉山脉孔雀山下,是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干矿山,拥有“中国铜都”称号,是中国及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由铜厂、富家坞和朱砂红3个矿区组成,占地58平方公里。己建有铜厂、富家坞2个露天采矿场和泗洲、大山2个选矿厂,日处理矿石13万吨,拥有职工16000余人。年产铜居全国之首,年产黄金居江南之首。</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以来,我先后做了德兴铜矿5个报告。因此,我才有机会多次参观了(实为现场调查)德兴铜矿的露天采矿场、选矿厂和尾矿库等。</p> <p class="ql-block"> 露天采矿场最高海拔标高500米,最低海拔标高—75米,高差575米,相当于190层楼高,像一个巨大的锅立在崇山俊岭中</p> <p class="ql-block"> 相当于59个西湖库容、亚洲最大的4号尾矿库(库容8.35万立方)</p> <p class="ql-block"> 日处理矿石9.2万吨的大山选矿厂和日处理矿石3.8万吨的泗洲选矿厂</p> <p class="ql-block"> 德兴铜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主岩株两侧的强、中蚀变带内,主矿体厚度巨大,长2300米,宽1000一1600米,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并伴生有钼、硫、金、银等元素,属斑岩型矿床类型。</p> <p class="ql-block"> 我每去一次德兴铜矿,看到父辈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找到和探明的铜矿经采、选、冶成了铜锭、铜管、铜线后,止不住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就会对着大山呼叫:父辈们,您们找到和探明的铜矿己开采六十年了,您们为祖国提供了丰富的铜矿资源,您们是祖国的功臣,人民不会忘记您们,祖国地质工作的丰碑里永远记载着您们作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公公何壮乾(1956年1月开始参加德兴铜厂铜矿区普查勘探的探矿工程师)和我的原冷水坑地质组技术负责人刘从俭(1955年德兴铜厂铜矿区普查组成员)对我讲述过德兴铜矿的发现过程及勘查史。</p><p class="ql-block"> 1952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在湖北省武汉的汉口成立,负责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多个省的地质找矿工作(1957年撤销,在原址成立地质部湖北地质局)。</p> <p class="ql-block"> 1953年,长春地质学院刚毕业的大学生徐爱民(1990年在高安县新街902队退休)被分配到中南地质局地矿处见习。第二年在跟随409队的工程师们来到江西德兴县普查铅锌矿的储量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队长谢钦尧看到</span>《德兴县志》中有古人在铜厂采铜炼铜的零星记载,并在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多处采矿老窿洞口有黄铁矿、黄铜矿等。于是,谢钦尧在当年的地质总结报告中建议对德兴县铜厂进行地质普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5年6月,409队成立了德兴县铜厂地质找矿普查组,任命徐爱民为组长,带领十几名刚大学毕业的见习生进行1:2000地质填图及找矿(这个普查组成员里有原九一二大队冷水坑地质组技术负责人刘从俭;九一二队“七二一”大学教《普通地质学》、《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构造地质学》的陈荣阳老师)。</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前,技术不发达,地质背包、登山鞋、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柴刀,就是地质人出门找矿的装备。徐爱民将普查组的人员按3人一组分成了几个小组开展路线踏勘,他们每天带上干粮和水,翻山越岭,在棘刺纵林里仔细寻找矿体线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质人远看像逃难,近看像要饭”,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前地质人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这年的冬季,普查组完成了填图任务,他们在地质图上圈定了花岗闪长斑岩范围。同时对地表、老窿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大部分样品含铜量低,只有少量样品够工业品位;矿区内千枚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处均见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和黄铜矿。此次普查组所获的地质资料未见较富集的铜矿体,还不足以评价铜厂铜矿区远景。</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中南地质局为了彻底查清德兴铜厂铜矿区到底有没有远景价值,专门组建了中南地质局420队(队长为张浩一原江西省地矿局局长),对矿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我的公公何壮乾就是在这时从中南地质局探矿处调入420队探矿组的),并任命徐爱民为420队技术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徐爱民在千枚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部位首先进行了槽探和浅井揭露。</p><p class="ql-block"> 浅井掘采10米向千枚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两边分岔,通过样品分析,含铜量低,达不到工业要求;而向斑岩分岔超过10米,取样化验,含铜量均达工业品位。徐爱民呆呆地蹲在带分岔的浅井边,突然,脑袋里灵光一闪:斑岩是否普遍矿化?徐爱民的灵光一闪,其价值在于突破了当时不仅国内地质专家,甚至包括苏联地质专家都普遍认定的铜厂铜矿仅赋存于接触带部位的局限认识。</p><p class="ql-block"> 心情异常激动的徐爱民将自己的发现首先告诉了张浩队长。张队长听了,高兴地说:赶快拿出设计方案来,好向中南地质局申请转入勘探。</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家都没有见过铜厂这种铜矿特征,不敢贸然提出是属哪种成因类型,这种斑岩型铜矿当时在全中国都还没有发现。徐爱民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属细脉浸染斑岩型铜矿床,其主要特征是铜矿赋存于斑岩体内(即矿体),这种矿体适于露天开采,而且矿石可选性好。当即写出了专题报告,向中南地质局申请转入勘探。</p> <p class="ql-block"> 徐爱民和同事们编制了《德兴铜厂铜矿区下半年地质勘探设计书》。设计书经中南地质局批准后,七月中旬,第一个钻孔开钻了,隆隆的机器声惊醒了沉睡了数千年的荒凉矿区。10米→50米→100米→150米→380米全是铜矿体。首孔见矿,420队全体干部职工激动的振臂高呼:我们找到铜矿啦!</p><p class="ql-block"> 9月,苏联专家来到铜厂铜矿区查看钻孔岩芯后,同意徐爱民提出的矿床成因类型属“斑岩型”的论点。之后矿区按照400×400平方米网度打控制钻,将铜厂铜矿区矿体范围进行了圈定,编制了《德兴铜厂铜矿区地质普查报告》,为今后转入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地质部江西省办事处成立,420队改为江西省地质局铜矿普查勘探大队。</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反右运动中,徐爱民不幸被打成了右派,之后被迫离开了铜厂铜矿区。地质局调朱均(原九一二大队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来铜厂,接替徐爱民担任技术负责人继续完成勘探工作,共投入钻探8万余米,发现了有2个大型斑岩铜矿区。1959年11月,提交了由朱均主编的《江西省德兴县铜厂铜矿区最终储量报告(包括朱砂红铜矿区)》,探明铜金属储量363万吨,被誉为江西省的第一朵金花。</p> <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德兴铜矿成立。1965年建成北山矿,为地下开采;1971年建成南山矿,为露天开采;日处理矿石2.5万吨。</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德兴铜矿办公楼和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 自1973年开始,江西省地质局赣东北地质大队和江西省地质局江西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反复对德兴铜矿进行旨在扩大远景的研究,认为德兴铜矿有进一步扩大远景的前提。1975年夏,江西省地质局为适应国家在江西建设大型铜矿生产基地的需要,决定对铜厂、朱砂红两矿区进行会战。由朱训(原地质部部长)为总指挥兼党委书记,张莲宝(原江西省储量委员会主任)为技术负责人,共开动钻机11台。1978年5月,由张莲宝主持编写提交了《江西省德兴县铜厂矿区铜矿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新增铜金属储量196万吨,并对金、银、钼、铼、硫等伴生矿产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作出了定量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1975年冶金工业部地质工作会议要求,对富家坞铜(钼)矿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铜矿勘探会战。1977年11月底结束全部勘探工程,共投入钻探工作量4.83万米。1978年由江西冶金地质勘探四队,提交了《富家坞铜(钼)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新增铜金属储量115.4万吨,钼金属储量5.48万吨,对伴生的金、银、钴、铼、硒、碲、硫等元素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定量评价。</p><p class="ql-block"> 富家坞矿区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257万吨, 朱砂红矿区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184万吨,铜厂矿区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520万吨。</p><p class="ql-block"> 德兴铜矿3个矿区,是经过两次大规模勘探,才被证实为世界级特大型铜矿的。</p><p class="ql-block"> “只要能找到矿,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尽到绵薄之力,就是最大的幸福”,诠释了父辈们为祖国找矿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视频:德兴铜矿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