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说起 (千字文)

山高水长

<p class="ql-block">伟人年轻时非常推崇汉字,曾经慷慨激昂地说:汉字无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说起</p><p class="ql-block"> (千字文)</p><p class="ql-block"> 秦 延</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代,曾参加了北京大学的一次辩论。在这次辩论中,英俊自信、才华横溢的伟人慷慨激昂的说道:“汉字无罪。”</p><p class="ql-block"> 然而,同样是伟人的鲁迅先生在去世前的几个月(1936年5月),接受《救亡情报》记者芬君(笔名)采访时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见5月30日在《救亡情报》的第四期)。</p><p class="ql-block"> 两位伟人对汉字的看法似乎大不相同,这并不影响二者的伟大。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单独的思维。对具体问题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如果完全一样,反而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伟人毛泽东格局很大,年轻时是“指点江山”式的人物,看问题往往能够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见解独特。</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看问题常常有过人之处。据说先生平时话语很少,不管闲事。这从先生的文章中似乎可以佐证:文笔精炼,惜墨如金。但先生在余生不多之时依然如此重视汉字问题,可见此非小事闲事。其言辞之激烈犀利,令人振聋发聩,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文字是人类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人类约有7000种语言、2000种文字。除汉字外,人类的文字好像基本都是表音文字,用少量字母直接表音,比如英西印俄阿韩泰文等。而汉字是意音文字,主要用象形字符表意,与表音声符组成意音文字。</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字优点很多很多,但也有些许不足。比如难学,难写,难认,难解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小孩子仅识汉字要学好几年,外国的小孩子学本国文字则要轻松得多。有人曾戏说,国人极少获诺贝尔奖,就是少年时代在汉字上花的功夫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汉字好像真的比较难学,即使学识溢出肚脐的大学中文教授,也往往见到许多字不认识。而表音文字,在这方面似乎就简单得很多。</p><p class="ql-block"> 文字既然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语言、思想和信息的工具,那么这种工具就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革。</p><p class="ql-block"> 今天,农民种地不需只靠锄头,工人做工也罕用的铁锤,而士兵征战则可变刀剑为枪炮。同时,历史上那留大辫子的“大”男人和缠小脚的“小”女子也似乎很少见了。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就是改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对于复杂的中国文字,鲁迅先生向来似乎是不怎么亲睐的。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对穷酸文人关于茴香豆的茴字几种写法表示了嘲讽。同时,这位中国第一猛人还在《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中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以来,人们逐步意识到了汉字应该改革。</p><p class="ql-block"> 1840年中国大门被枪炮打开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霄指出,汉字的繁和难不利于教育,不利于学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p><p class="ql-block"> 曾经慷慨激昂的谭嗣同用平和的声音建议,汉字应该“尽改象形文字为谐声”。向来理智稳妥的蔡元培则过激地表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p><p class="ql-block"> 1913年2月,全国性质的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历时三个多月。会议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注音字母共39个。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对此公布。</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1949年10月就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会后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主席汇报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点头表示赞同意。</p><p class="ql-block">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国家又进行了简化字及其其他文字改革。</p><p class="ql-block"> 目前中国的汉字还是方块汉字,据说有和计算机信息科技兼容很是麻烦等多种不便。</p><p class="ql-block"> 然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拼音文字的缺点也是十分显著,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来越突出。</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出现。而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创造新的拼音文字来表现,从而使拼音文字的总数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增多,这一方面会增加人们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困难(譬如学习了普通英语或商业英语的人,如果不专门学习计算机英语,就无法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最终影响到科技文化的整体提高,从而将拼音文字所具有的优势抵消殆尽。</p><p class="ql-block"> 汉字肯定是要改革的,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到底应该怎么改呢?这就难以统一认识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是不是应该呼唤高人出现了呢?</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世纪伟人毛泽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