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江都老家

老史

<p class="ql-block">李白有诗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武汉是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地方,而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原江都县)则是我的老家,也是我儿时生长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回去为叔祖母送行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地方。一定要回扬州看看,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强烈的愿望。2010年4月下旬,我和弟弟两家四人结伴,在烟花三月重返老家,终于实现了这个由来已久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在扬州东关留影</b></p> <b>1. 两地之间变近了</b><br><br><div>以前从武汉回扬州是很麻烦的,最早是坐船,在汉口上船,要用差不多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能到镇江,然后在镇江乘轮渡过江到六圩,再乘汽车到江都,算下来要耗时两天多。更不方便的是,江轮到达镇江的时间一般是后半夜,要等到轮渡开航,还要在码头等几个小时。后来两地之间有火车了,本来不到500公里的路程,火车却要绕来绕去,也要花上不止一夜的时间。这路途不便,也是我多年来未曾回老家的原因之一,要不然早在2004年就可成行了。<br>现在好了。自从武(汉)合(肥)铁路通车,动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武汉到南京之间的路程只需3个半小时就够了。再加上南京扬州间早就通了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可以从新街口到文昌阁,简直是太方便了。正好,在南京还有年过八旬的姨夫姨母,加上一群表兄弟。在南京旅游两天,再顺便看看他们,倒是个很好的安排。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扬州市中心文昌阁</b></p> <b>2. 第一印象:扬州太美了</b><br><br><div>汽车一进入扬州市区,马路宽敞干净,楼房新潮靓丽,交通畅通有序,街边桃红柳绿。大家一致感叹:扬州城真整洁、真美丽。不过这还是扬州城西区,是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区,老城区也会这么漂亮吗?<br>游览了老城区,大家真的信服了。从市中心文昌阁到四面护城河,处处景色都令人陶醉。古运河、天宁寺、御码头这些古迹,都与城市有机的融为一体,特别是东关一条古街,“整旧如旧”,成了扬州的一道特色旅游景点,十分让人信服。<br>最令人赞叹的是瘦西湖。瘦西湖虽然面积不大(比武汉的东湖小多了),但相当精致。特别是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让东湖难望其项背:五亭桥、二十四桥、熙春台、白塔……可谓是移步换景。我们去游览的那天下午,园内游人如织,摩肩擦踵。还不是节假日,就有如此的旅游高峰,令我们羡慕不已:羡慕此地得天独厚,如此美好的文化遗产,给扬州人民带来了不尽收入!</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向民族英雄史可法致敬</b></p> <b>3. 瞻仰民族英雄史可法</b><br><br><div>在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畔,坐落着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史公祠。清顺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为抵抗清军入侵,率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城破被俘,在扬州不屈被杀。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遂依史公遗愿,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是为史可法的衣冠冢。自那以来,扬州人民极其崇敬史可法,并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现在,史公祠不仅保存完好,还被开辟成了史可法纪念馆,成了扬州市一个极其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极好的旅游胜地。<br>作为史可法的后裔,我们全家到史可法纪念馆瞻仰英雄,祭奠先人,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史公敬献了花篮。纪念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保护史公祠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兄弟两家在扬州史可法衣冠冢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中间为生活在扬州的堂姐史溶)</b></p> <p class="ql-block"><b>4. 找到了小时候住过的老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一早,我们在扬州乘上4路公共汽车到达江都原县城仙女庙。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仙女庙(镇)离扬州有十八里,要去一趟不容易。可现在花3元钱便可以乘上去那里的公汽,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来来往往简直是太方便了。</p><p class="ql-block">到江都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我幼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河北三摆渡。其实我在1990年回乡时便知道,现在三摆渡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上游不远处的一座利民桥。我记得在利民桥北岸紧靠大圣寺(现在据说是米厂)的东边,有一座老式院子,院子里有两进住房,中间还有天井与厢房,我就在南面一进的东边房里出生并生活到十岁。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江都已经从一个小镇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中级城市,这个老屋现在还找得到吗?</p><p class="ql-block">一过利民桥,我便迫不及待地向那个方向冲过去。那一带变化很大,因为原先荒凉的河北已经是房屋林立了;那一带变化也不大,因为那一片低矮的老房子还没有改造。在一间又一间房屋之间穿行,觉得老屋就在附近,但又觉得都不太像……</p><p class="ql-block">到了原来的三摆渡口,我见到一位老人,便上前打听。谁知这位老人就是我们家当年的邻居,也是三摆渡上的撑船人。我小时候上学时,每天都要乘坐他们家人(也包括他)撑的渡船几个来回。他比我大好几岁甚至上十岁,虽然不认识我,但却记得我的祖父、祖母,也记得我的父母回来结婚时的情景。他热情地带领我找到我们家的老屋,并向现在的房主人介绍:这就是这座房子原来的房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江都仙女庙老屋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中间是邻居和现住户)</b></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座房子已属房产部门所有,住户是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婆婆。她正在忙着做饭,但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我们进屋参观,并应我们之邀,与我们一起合了影。院子里还养着一条狗,见到我们来也激动得不得了,尾巴一个劲地摇动。临走时,女主人还热情地留我们吃饭。当然,我们婉言拒绝了她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童年时在后院里的留影</b></p> <b>5. 新老朋友相会令人难忘</b><div><br>离开老屋,第二个目标就是前去江都商城附近的市一中去拜访益中先生。<br>益中先生的父亲是县上知名的医生,我们两家是老世交。我小时候生病什么的,都得到伯伯、伯母的很多关照。1964年夏天我回乡探望叔祖母,叔祖母当时就寄宿在他们家,整个暑假我都是和益中先生一起度过的。益中先生大我好几岁,那时他已经工作了,但每天都见到他坚持收听广播电台播送的英语教学节目。那时候我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他的学习精神十分令我感动。后来他在中学当上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恐怕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吧!<br>后来,与益中先生在网上再次相逢,并且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一直动员我回家乡看看,并要我回来后就住在他家。这次听说我回来,马上联络了诸多新朋旧友,在百乐门酒店为我们接风。</div><div>10点多钟,和益中先生在汽车站见面,虽然几十年不见,一看到等候在车站的他,就知道这就是益中先生了。在他家刚刚坐定,嫂子就给我们送上了茶,紧接着,不少朋友就纷纷到了。他们之间有我幼年的老同学,也有新结识的网友,还有特地从扬州赶过来的朋友。大家汇聚在一起,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十分投机。<br>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这些朋友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写诗作文,笔耕不辍,有的文章还通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次一见面,朋友们纷纷拿出他们的大作赠送与我们,我们一一笑纳,准备回家后好好拜读。<br>晚上回到扬州,优哉游哉两夫妇又坚持要在一个新开的四方茶社请我们喝茶,与扬州文友的聚会一直持续到天黑。<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老哥刘宏文和夫人(前左二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及扬州朋友</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本家兄弟史锡九(左)和</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妹妹史锡萍(右)汇聚一堂</b></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 重访母校江都实验小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都实验小学,一直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因为那是我儿时就读的学校,是我人生启蒙的地方。1953年,父亲回老家安排我读书的事宜,我进了江都实验小学学前班,后来一直在这里读完3年级,直到1957年我10岁的时候才转学到武汉就读,在这里,我度过了4年难忘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老同学严京荣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到这里。一到校门口,我就觉得这里已经大变样了:门前的路已经由土路变成了繁华的大街,土气的大门已经被高大的门楼所替代,校舍已经由一栋栋平房变为楼房,操场也由泥巴地变为现代化的运动场……唯一没有变的只有一样,就是那群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操场上跑着、跳着、喧嚣着。</p><p class="ql-block">看着看着,过去的记忆统统回来了:这个角上原来是我们的幼儿园,我们每天在那个敞亮的教室里看图识字做游戏,中间还要吃一个热腾腾的肉包子;那边是我们一二年级的教室,下了课就在走廊里疯啊叫啊好不热闹;那边原来还有一个用来攀高的木架,我们经常在那顶上倒挂金钩……最值得记忆的是那个操场,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曾在那里开了一个营火晩会,也就是那一天我带上了红领巾。</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我也请一位随行的朋友为我拍了几张学校的照片,可能是因为技术的问题,这些照片我一张都没有收到,这里只好给大家留下遗憾了…</p><p class="ql-block">当然,老同学也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跳了出来:谈振华、严京荣、王泰民、汪长恩、史溶、莫娟、刘巍微……这次回来只见到少数几位,没有见到面的,借这个地方向老同学问好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老同学严京荣近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到当年我们的班主任汤瑞芬老师,严京荣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原来几年前这位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中的尊敬的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还记得,因为我住在河北,放学后要一个人过摆渡,汤老师不放心,一直让我随着另一个路队绕远路回家,因为那是她亲自伴送的一个队。可是我那时不理解她的用意,还认为汤老师有意让我多走路,非要犟着走近路,无论她怎么做工作我也不听。直到汤老师取下我脖子里的红领巾,我才彻底蔫了,从此后再也不坚持“走自己的路了”。</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汤老师,愿你在天堂永远安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和老同学谈振华当年的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