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土鸡蛋情结———知青插队生活剪影

狂飙

<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p><p class="ql-block">小鸡照片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一张土鸡吃草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美篇提供。</p> <p class="ql-block">我的土鸡蛋情结———知青插队生活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土鸡蛋”的话题,一下子把我带入知青插队的年代。我插队在江苏宝应县。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曾经是新四军抗日战场。那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勇敢坚韧顽强、热情善良。我们插队时期的里下河地区,家家户户圈养猪,散养鸡,生产队放养的鸭群在河水中觅食游弋。小满季节,绿油油的大田里,麦子已经灌浆结束;鸡鸣狗吠,呈现出一派浓浓的烟火生气。</p><p class="ql-block">我们生产队有20几户人家,我们养鸡数量算是最多的一户。在公社炕房,我们买回刚刚出壳儿的小土鸡,精心饲养,存活率竟达到90%。其实,小鸡并不好养,最初十多天,要用水泡过的碾碎的小米粒做饲料。而且还要稍微给它凉凉干,否则,饲料如果含有过多水分,小鸡吃了会患上“叮脐”这样的肠胃病。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大多数将会死亡。小鸡仔毛茸茸的甚是可爱,叽叽喳喳嚷个不停。等到大致能够分清公母性别的时候,就像四五岁的孩子,蹦蹦跳跳的,相互之间取闹玩耍。我们养得最多一次,数量竟然达到40多只,我们给那些有特点的小鸡都起了名字,大多数 早已忘了,但“二黑”、“小驼子”却始终难忘。与其它小鸡相比,“二黑”长的神气高大,眼神灵动,动作敏捷、快速,只要我们拿着稻谷饲料“咕…嘚嘚嘚…”(嘚的声音是由卷起的舌面与口腔上唇颚碰撞而来)几声呼唤,“二黑”总是连飞代跑地第一个到来,因此吃得就格外的多。我们门前有个小河塘,在它的的带动下,鸡仔们个个争先恐后飞奔而来。那阵仗,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煞为“壮观”。它们围着你,昂着头,双脚不停地原地打转,眼睛盯着你手中的食物,急切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原以为“二黑”是只公鸡,长大后却是一只“亭亭玉立”的大母鸡,“器宇轩昂”、膝黑的羽毛,油光蹭亮,神奇了得。“小驼子”小时候并不起眼,佝偻着背部,可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它长成了一只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度不凡”。为了节省饲料粮食,我们会把公鸡宰杀吃了,留下母鸡生蛋,补充我们的营养。由于我们经常给母鸡食用蛆虫活食,再加上稻谷、小麦、玉米之类的各种粮食,因此,我们的土鸡蛋口感细腻、柔糯、鲜美,香味浓郁。所剩余的鸡蛋卖给供销社,换回日常需要的日用品,像煤油、火柴、肥皂、毛巾之类的。我们也会改善伙食,卖了鸡蛋,再买供销社的新鲜猪肉。那浓烈的香味,似乎总在飘荡。</p><p class="ql-block">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但难忘的知青岁月,难忘的养鸡轶事和浓郁的鸡蛋香味,却始终印刻在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