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成义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家庄煤矿——我的第二故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成义</div> 张家庄煤矿,是我终身难忘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工作生活了36年,几乎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献给了她。退休后客居异地,离开了矿区,但“魂”却留在了那里,心中老想她,桩桩往事历历在目。<br> “张家庄煤矿”是企业当初建矿时的名称,几十年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影响很广。后进行了几次改动,到2008年10月16日,企业改制为“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盛煤业分公司”(称“中盛煤业”)。也许是已经退休,也许是已经习惯,也许是骨子里对煤矿的深刻印象和深厚的感情使然,我们爱“张家庄煤矿”这个名称,开口闭口依然叫着“张家庄煤矿”。<br> 1969年12月29日下午,我们一行40人从平遥来到矿上,正式参加了工作。接受安全培训后,我与其他8人被分配到小采一队,开始了煤矿工人生活。我先后在小采一队、装卸队、回采一队、子弟学校、宣教科、办公室、掘进队、工贸公司工作过,直至2000年9月退休,2005年3月移住外地……<br> 我一生的奋斗对煤矿工人的辛酸和血汗有切身体会,直接感受到煤矿工人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我深深地热爱张家庄煤矿这块土地——我为之献出青春和毕生精力的第二故乡。<br>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回到张家庄煤矿(中盛煤业),恰逢矿井报废。人们正在回收井下设备材料。我一听说,心中突感沉重与充满不舍,急忙让郝荣辉开车把我送到熟悉的坑口,我要再看一眼当年接纳我成为煤矿工人,让我为之付出青春岁月的坑口,我要重新走走我走了无数次的煤矿工人之路。我要从坑口一路走下去,亲眼看看牢牢刻在记忆深处的调度站、调度室、充电室、职工澡堂、煤库、五二四、排房、办公院、工贸公司,这些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br> 来到坑口时,看到负责回收的中盛煤业副经理和回收队长正组织职工回收设备。我与荣辉和他们在坑口合影留念。随后,荣辉有事忙去了,我怀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独自对着坑口沉思许久。 坑口运输是南北方向,口面朝北,进了坑是平行路,走1000多米,直达14度坡下。进坑遇到的第一个大巷是右面西灰巷,进去采的是4号煤,俗称灰四尺,低硫煤,煤厚度1米。接着第二个巷是左边的大巷称三上山(翻三个小山坡才能到了工作面,故称“三上山”),爬上去是转车道,绕了半个圆,和14度坡上面相接了,进去采的是10号高硫煤,煤层高2米,适合采掘。第三个巷是右边离14度坡很近的人行巷道,供职工上下班行走。上班时坐煤车至14度坡下,从人行道走进工作面。14度坡上面有一个大绞车,从工作面运出来的重煤箱,通过大绞车送到14度坡下,再由电机车送到煤库。坑口离工作面有10华里左右,我和矿友们每天从这里走进去,下班再从这里走出来;进去时脸是白色的,出来是黑色的;挖出来的煤是黑色的,燃烧起来是红色的;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世界,温暖了人类。这就是煤矿工人神圣的价值。<br> 早听说过,矿上将利用此大巷的资源,要去采富家滩矿东部剩下那块煤田,怎么就停了呢?大概是经济效益不高,不划算吧!看来真的是该结束这一大巷的历史使命了,明知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但心中依然隐隐作痛、恋恋不舍。<br> 离开坑口向北沿着轨道走去,脚踩着轨道,头顶着天线,已停止不动、失去活力的煤车、木料车、矸石车,一直走了约1500米到达了调度站。轨道东面是调度办公室,从这里发出指令,电机车、重煤车、空煤车、装料车、矸石车开始运转。轨道西面是大厅,是工人们上班前的休息室,早到的工人在这里休息,人到齐了一块坐煤车进坑。我浮想联翩,记起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繁忙!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上下班人要在这里相汇聚集……此刻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房屋、煤箱、轨道等静悄悄地,它们是历史的无声见证。<br> 顺着轨道走下去是煤库,我在这工作了二年。可惜煤库早报废了。<br> <div> 在煤库轨道西边是材料道,一条近500米长的大斜坡,直通供应科的木料厂,坑木、设备、材料从这里送到坑下。<br></div> 想起1973年在装卸队上班时,遇到一次突发意外。从这里曾经跑过野车,当时的惊险程度无法言表,回想起来依然心惊肉跳。2016年轨道已经没有了,我只能沿着斜坡走下去,到了半坡岔道转向调度室。调度室所在地是四合院,四合院中间有一米高台阶。台阶下北面是职工澡堂,西边两间房是签到室,东面小楼是机电科。台阶上东面是灯房,南面与西面的拐角二层楼是调度楼,一层是各组队办公室,二层西面是安监处办公室,南面是调度室、会议室,这里是全矿安全生产的指挥中心。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宣教科任通讯干事时,每天清早来这里参加安全生产会议。1987年下半年我任掘进队书记时,在安监处隔壁有间办公室。工人们每天上班先到签到室签到,到澡堂换了衣服,再到灯房拿上头灯,走进调度站,坐煤车到坑下。<br> 记得一件事。1980年,灯房一名女工在火炉边违规使用汽油,不慎引起火灾,把设备、房顶都烧着了。当时,党委代书记李登禹带领大家紧急灭火,看到房屋将倒塌,房顶木梁将要往下掉时,李书记当机立断把人全撵出来,及时地避免了人员伤亡。那时,身为预备党员的我,竭尽全力参加了灭火行动。<br> 从调度室出来,来到木料场。这里已经没木料了,变为精煤站台。铁路专用线北面的精煤站台,是1998年我任工贸公司经理时修的,铁路专用线南面的精煤站台是煤库报废后修的。矿上虽然不生产煤了,但有洗煤厂,收购原煤加工成精煤,利用铁路专用线发运,是增收的好办法。<br> 沿着铁路专用线向东走到“524”界桩,界桩附近有四间房称524办公室。职责是和冷泉火车站联系,接送装煤的火车皮。<br> 又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73年吧,在铁路专用线场地上存放的属于铁路上的水泥枕木,要装车运走,为了能挣点铁路上的钱,我参加了装卸队组织的装车劳动。一根水泥枕木重240斤,我们两人抬一根都费劲,而副队长李根茂一个人就能扛一根,让我发自内心十分佩服。干了两个小时,身体像散了架一样,疲乏难受的浑身上下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从那以后,再不敢冒险干这种力不从心的活了。<br> 我从(524)向东走到了工贸公司办公楼。这原是汾西矿务局铁厂的办公楼,1980年铁厂停产后成为工贸公司办公楼。1988年4月至2000年8月,我在这里分别任职书记、经理,工作了12年。12年中,公司先后经营过6个小煤窑、洗煤厂、硫磺厂、水泥厂、编织厂、地毯厂、石膏砖块厂等。感触最深的是缺少技术人才。张家压煤矿坑下采煤人才不缺,大学生、中专生每年都分配来,还有不少有坑下经验的老工人,而化工人才、建筑人才及其他人才,很少能从学校分配来。这种状况,给煤矿搞多种经营造成许多困难。<br> 在工贸公司工作经历的事很多。山东一客户与我公司签订合同,用白面、花生米换我们的腐植酸煤,账面标明欠我公司5万元。客户儿子在山东法院起诉我们,反说我们倒欠他5万元。20世纪90年代初,我带着原经办人老张、老马及灵石一律师去山东应诉时,当地法院认为合同无效。事实上我们的腐植酸煤价格不变,而白面、花生米价格大涨,所以从他欠我们5万元变为我们欠他5万元,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后来安徽一卖设备客户也采用此办法,我接受上次教训,直接给高等法院、安徽省政府写信阐明实情才得到公正解决。那次去山东,看到了山东大胆改革开放的形势,老百姓一般想搞什么企业,做什么买卖,都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只要交些固定的税即可。而当时山西管得非常严,想干点什么,需要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层层审核批准才行,区别非常大。<br> 从工贸公司出来到了办公院。我曾在宣教科工作了五年半,从这里走向电大党政干部管理班,脱产学习二年,毕业后回到矿办公室工作了一年多。在宣教科时,我和王文苑科长商量后,利用卖旧报纸的钱,花两元伍角买了一把推剪,我们科里人互相理发。那几年,我自己也给两个儿子理发,技术还算满意。<br> 从办公院出来,走到排房,已经大变样。过去的平房变成高大的楼房,拆了俱乐部建起文化广场,医院盖成新楼,商店变成超市,道路硬化,环境越来越好,职工、家属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br> 行走在矿区的土地上,内心迫切想再到坑下去看看,但这已不可能,只能走到坑口。从这个坑口始,1953年接管小煤窑以来的张家庄煤矿,几十年共生产原煤1130多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但是谁能想到,为此,竟先后付出了100多人的生命代价,成绩是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有他们的功劳。恳请张家庄煤矿的子孙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记住你们的前辈,记住我们的矿友们为此做出的牺牲和贡献。<br> 行走在矿区的街道上,总能碰上不少退休后生活在矿区的老矿友,曾与他们一直亲密相伴,退休后搬离了矿区,非常想念他们。这次,在我从坑口走下来的第二天,宴请了小采一队的刘金星、王道虎、宋林贵、李茂兆、张宝生,回采一队的朱明亮、任锡智、李志胜,掘一队马礼,回采二队延娜则相聚,大家都非常高兴。他们都是20世纪70年代和我一块挖煤的矿友。吃饭中河南人王道虎师傅激动地说,想不到还有人请我吃饭,想不到我们还能欢乐相聚。接着对我说,以后回来一定到我家来……闻言,心里热乎乎的,这也是对我心灵的莫大安慰。<br> 36年的往事,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其中的一时一事、点点滴滴,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经常在我脑海里徘徊。有生之年,能把它一一写出来,是对我第二故乡的挚爱,也是我情感和心灵的释放。 <br> 伟大的煤矿工人,进坑吃的是煤粉,干的是重活,献给国家的是凝结着他们的热血和汗水的乌金,无私奉献出的光和热。煤矿工人,真的很伟大、很光荣! <br> 煤矿工人万岁!<br> 责任编辑:梁志友 张 钰 裴星平 赵亚利 燕学东 闫春成 <div> 遰 国宁 武晋文 张文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