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油灯昏黄滋味长</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汀县河田中心小学 刘中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5月22日作</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中华,男,1972年出生,小学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汀县作家协会理事,长汀县诗词学会理事,长汀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五届李辉选文学奖。电话13850610463,微信hua1385061046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突然停电了,顿时,到处一片漆黑,人们茫然失措间到处找寻手电筒,找寻蜡烛,找寻火柴,甚至打开液化气的火,点烛照明,室内方才亮起微弱的光,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童少时,油灯才是我们普通家庭必备的照明用具。以前,煤油叫洋油,同着洋钉子(铁钉)、洋火(火柴)、洋笔(铅笔)一样,都是舶来品,外国进口,都冠加一个“洋”字一样,煤油灯自然也叫“洋油灯”,一种是玻璃制成,由底盘、细腰、大肚、灯头、灯罩组成,灯头是铁的,周围如盛开的莲花瓣,竖起的小铁皮围夹玻璃的灯罩,预防风吹火灭。灯头中间竖起一根小圆柱状部分,顶端露出一小截灯芯,灯芯是棉质的(棉芯细圆条状,容易渗汲传油)垂伸到灯肚的煤油中,灯芯点火处用久了便烧成黑色的灰烬,需要剪去,才能直燃光亮,灯芯剪的次数多,所剩太短了,就要到供销社剪买一根长的穿上。灯头右侧有一个小方向盘式的圆扭,圆扭接着一根铁丝,紧紧靠插在灯芯侧旁,顺时针扭,灯芯升吐变亮,逆时针扭,灯芯缩落渐暗,用以控制灯光的暗弱,小时候,为了节省煤油,一般只是把灯芯扭到最低,保持灯不灭尚能在微光中辩物即可。</p> 暮色降临,擦根火柴,把油灯点亮,劳累回家不久的妈妈在微光中继续把猪食煮好,用铁勺打入大木桶,叫我与妹妹用扁担抬去给猪喂食,妈妈再用竹刷洗净大铁锅做晚饭,不一会,我在猪舍外看着十米外的厨房,昏黄的灯光中,飘来一股菜香,想象晚餐的美味,不禁吞了一下口水。 围桌吃晚饭了,哇,今天面条里有猪油渣吔,爸爸见我吃得欢,把他碗里的猪油渣夹给我,我见妹妹吃得欢,把猪油渣夹一块给她,没有说话声,只有胡噜胡噜的吃面声,那户户昏黄的灯光下,是人间最温馨的烟火味…… 吃饱了,我们兄妹们便来到房间大桌旁,点上油灯,扭到适当的亮度,从缝补多处的旧书包里掏出课本,再取出本子(本子是爸爸从深山纸厂带回的草纸边,用麻线穿扎装订成的),用仅剩能抓住的一截铅笔开始做作业,一团灯光笼罩着我们,在这团温暖的弱光之下,我们毫无杂念,全神贯注,或温习功课,或背诵古诗,工整地写下每一个字,思索中豁然开朗,挥笔解开一道道数学难题,知识的种子在心中播洒,我们的心渐渐丰盈……忽见灯芯双结花,便大声地跑去告诉爸妈,因为妈妈说过一句 “灯芯开花,银子归家”,这是好的兆头。 隆冬时节,爸爸把一个装米的大木箱搬到床中,书本簿籍放在木箱上,我们把脚伸进被子,坐着做作业,寒风呼啸着从瓦缝间钻来刺耳的声音,刚做一会儿,米箱内咚隆一声,接着传出窸窸窣窣的细声,揭开箱门,一只小鼠蹭跳出来,呼地窜到床沿跳到地下,瞬间钻入瓮坛间,消失在黑暗之中,不一会,又从谷仓后传来叽叽之声,我们不再理会老鼠的吵架,早已走出惊魂继续作业。 作业做完,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唉,没法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钻草垛的游戏了,爸爸又招呼我与哥哥上床去。这时,爸爸或给我们讲胡安筒车金箔、杨说谎骗财主的故事,或给我们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歌声并不嘹亮,但在我心目中,微弱灯火下轻声清唱的旋律特别优美,我一直在神往想象那二郎山到底有多高?不讲故事不唱歌,爸爸就叫我与哥哥坐在他左右两边看连环画,一般是哥哥手抓着煤油灯照看,爸爸朗读,我翻页,看完《状元与乞丐》,爸爸告诉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而要自己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看到《春草闯堂》中小姐救恩公,我们都不由自主地笑了,暗自佩服她的机智…… 子夜梦酣,内急醒来,常常发现昏暗的油灯依旧亮着,坐起一看,原来是妈妈还在纳鞋底或做肚兜、绣围裙,穿针引线中,间或从妈妈呵欠声中体会到她为家的操劳,心酸欲泪地叫一声:“妈,睡觉了!” 在河田中学读初三毕业班时,晚自习一般到10点,时间一到,电灯熄灭,十几个勤奋的学子们点起了油灯(蜡烛贵,用不起)继续刻苦,我一般再读半小时便回宿舍睡了,离开教室时,总还有三四个同学依然用功,但也偶然可见某同学分明一边看书一边点头,不过,这点头不是在书中悟得某种趣味,而是“打瞌睡”了,大声邀呼他一声回去,他却用力地摇摇头说再读一会儿,第二天上课,他又呼呼睡着了,大概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最佳注解。清晨,天刚蒙蒙亮,也有点起油灯在教室背诵朗读的,只待晨光破晓,旭日东升,脑中又多收存了十几个单词或几题该记的答案。 小时候,最为害怕的就是深夜上茅厕,白天玻璃灯罩打碎了,没有及时买回罩上,十一、二岁的我,弱弱心惧地用手掌挡住灯火不被急风吹熄,雨滴淋灭,当然,此刻也不节约煤油了,把灯芯扭得高高,尽量光明地壮壮胆子,急急赴厕。 除夕过年那天,爸爸要给各个房间点灯压岁,就是把早早准备好的几张崭新钞票压放在一张方形红纸上,压岁灯是不能熄灭的,由于“灯”在民间表示“人丁”,“钞票”则自然表示财源,所以压岁点灯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财丁两盛,直到正月初三年已过完,爸爸把币值大些的钞票收起,几分的就拿给我们零用,所以,最具希望的煤油灯,那是过年的压岁灯。 还有一种高级的油灯,那就是马灯(一般是出行时使用的,故俗称“路灯子”),不过在我记忆中,我们童年时大部分人家穷,购买不起马灯。有一种情况下,即使借也得使用马灯,还必须是双盏,那就是送嫁,而且出发前要把灯用红纸条缠绕,以示吉祥,因为是习俗和同样寓意“人丁”,所以是不能用手电筒代替的。 岁月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渐富裕,科技更新发达,电灯的普及,代替了昔日的油灯,夜晚不黑,家家亮堂了,城市乡村,处处是五颜六色的璀璨灯火,歌厅舞厅灯光摇曳,人们尽情舒展歌喉,放飞心灵,油灯完成了使命,放到了博物馆作纪念,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近十年来,智能手机出现了,停电了,人们泰然自若地点开握在手中的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洁白的光亮大束照出,举着它,再心不慌手不抖地去寻蜡烛点上,不到盏茶功夫,电又来了,恢复亮堂的世界。 油灯不再,微光不再,那模糊的记忆也随着岁月的悠远渐行渐去……而每当烛光摇曳中唱起生日快乐歌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深处那盏盏油灯的点点昏黄,那种情景,那种滋味,深远绵长…… <p class="ql-block">点评留痕,为你留记,持续更新中——</p><p class="ql-block">1.康群老师:这篇文章描述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简直就是情景再现[强]本群主隆重推荐。刘中华的这一篇文章,愚读后感慨万千。七八十年代农村那种生活的情景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真是情景再现!真善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愉悦,哪怕是把人带到那些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2.陈炳荣(表哥):童年的记忆被你勾起了,老表弟!</p><p class="ql-block">3.郑宝菁:由一盏小小煤油灯说开,油灯的发展史透出了人们生活的变迁。挖掘生活中细小事件,展开思路,写得那么生动,深刻,引人入胜。真是难能可贵的好篇章。</p><p class="ql-block">4.陈锦生:一盏油灯照亮梦想!</p><p class="ql-block">5.邸维婧老师:刘老师,你的文章写的真好,我80后,没用过油灯,都觉得身临其境。更为油灯下一家人温馨和谐的日常而感动!我好奇为什么猪要比人先吃?这个问题好煞风景啊!校友新作,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很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6.韩冬明:刘老师写的场景到我们这代已经大不一样了,但过年压岁的习俗在我父辈传承至今!很虐心,读完非常想家,我给我爸打个电话去。期待刘老师多分享些大作!</p><p class="ql-block">7.郑发华: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回忆!小小的油灯深嵌着父母对儿女和未来生活的期望!油灯下辛苦劳作的父母、油灯下拼搏苦读的身影、油灯下摇曳的岁月依然激励着我们要珍惜当下,不忘父母恩!</p><p class="ql-block">8.爱上有缘:用毛主席的话“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好文。</p><p class="ql-block">9.李生材:细读大作,感觉今日此文图文并茂、描写生动细腻,也唤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和思念,是篇不错的好文章!尤其是结尾,写得很好!建议尽快投稿报刊杂志,我想 很快就会被刊用的。因为现在各刊物把关的同志,只要来自农村的都曾点过煤油灯,换成新同志就没这情结了。为您点赞!</p><p class="ql-block">10.不需要想起:油灯下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未来光明的路;油灯下那重重叠叠的影子,掩盖着家的温馨和爱……那个贫穷的年岁,却也没那么苦难了!挺好的文章!</p><p class="ql-block">11.平安玖福:刘老师情感丰富、文笔细腻,把几十年前使用油灯的情形再现得栩栩如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虽然物质缺乏却爱意满满的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12.郑仁兴(金发):黑夜漫漫,心中有光;条件艰苦,苦中作乐。一盏油灯,灯光昏黄,凝聚的是浓浓的亲情,灯光微弱,散发的是无边的温暖。</p><p class="ql-block">13.胡华美:刘老师,你的记忆真好,小时候每家每户都点煤油灯,你描写得好详细!</p><p class="ql-block">14.温炳源:好有年代感哦!感谢您的佳作让我们一代人找到了回忆的归属,那年头虽苦却乐!</p><p class="ql-block">15.陈贞明:文章所以好,以有深情故也。</p><p class="ql-block">16.黄桂芹(龙宇名师):文章在音乐渲染下,滋味更加悠长了,不知不觉就勾染起乡愁!</p><p class="ql-block">17.熠灵妈妈:好像回忆以前小时候的味道。就好像又走回到了以前的我。</p><p class="ql-block">18.李外材:童年记忆,深远绵长……</p><p class="ql-block">19.赖小凤:小小煤油灯,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童年。虽然现在用不上了,如今您把它写进了历史,它将永远被铭记……</p><p class="ql-block">20.红红火火:好文章,没有手机的年代还是挺美的,儿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1.涛涛:好文章,没有手机的年代还是挺美的,儿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2.胡惠清:这应该是90后体会不到的。满满的年代感。有共同经历的看了应该会很有感触!</p><p class="ql-block">23.上官:煤油灯,照亮儿时前行的路。煤油灯,点燃少年发奋的梦。煤油灯,勾起对家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此文是因阅读钟叔河《依然有味是青灯》而获灵感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