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之后,来外滩源打卡老建筑吧!【建筑可阅读】

Euphoria

<p class="ql-block">外滩,上海最有名的地标,没有之一,它是上海近代100年历史的浓缩。如果说对岸的陆家嘴给人的感觉是“摩登”和繁华,那么外滩则是底蕴。</p><p class="ql-block">在上海,人们把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也就是外滩的最北端叫做“外滩源”,这里被认为是外滩的源头,同时也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其实外滩源到底具体是那一块区域,没有人能完全说的清,但是普遍认为是圆明园路、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和南苏州路围成的这个形状类似于字母“D”的区域</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或许没听说过“外滩源”这个词,但他们照样来这里拍照打卡,那是因为这里相对于拥挤的外滩是一片相对安静的地方,而外滩所有的精髓,这里也有,那就是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圆明园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外滩源——圆明园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外滩源段的圆明园路很短,从头就能望到尾的那种,但是却有着一排的老建筑,在这里,老建筑不稀奇,没有“优秀历史建筑”牌子的才是异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1 真光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真光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外滩源209号的真光大楼是圆明园路上最独特的一道风景,这座远看方方正正、近看浑身长“刺”的刺头房子建造于193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房子一开始是基督教浸信会所有,用作教会的书局,浸信会有一个传教刊物《真光》,大楼遂以此刊物命名。大楼内还曾先后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浸会书局、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等重要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真光大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它最突出的特点,外墙上的一个个“刺”其实叫锐角竖线条装饰。这样一座在现代看上去都很酷的建筑必定也出自一位顶级的建筑师之手,真光大楼的设计师就是<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邬达克。喜欢寻找上海历史建筑的朋友来说邬达克算是老朋友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2 兰心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兰心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兰心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85号,由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或许很难想象这座建筑在一开始是一个看戏的地方,叫做兰心大戏院。在187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座简易的破木房子,加上一些简陋的设施之后就成了一个小戏院。1871年3月2日,戏院突然起火,木结构的老屋很快被烧成灰烬。1872年,开始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1927年竣工后,这里成为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p><p class="ql-block">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到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也就是现在的今长乐路茂名南路口</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兰心大楼已变成了一座办公楼伫立在繁华的外滩源,但如果你有幸去参观或许还能感受到当年兰心戏院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3 协进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协进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上正式提出推行“本色化教会”这种主张,简单来说西方各教派教会由中国人控制已达到缓和中西矛盾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诞生了,协进会最初在上海昆山花园5号办公,1923年由美国长老会捐款,在圆明园路169号建成一座六层的协进大楼,协进会在三楼办公,全国各教派组织也大多在楼内办会</p><p class="ql-block">协进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十分考究的折衷主义风格。此外协进大楼在圆明园路后面的虎丘路上还有一座姐妹楼叫“后协进大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4 哈密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哈密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哈密大楼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1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8、9层为后来加建,具有典型新古典折衷主义风格。不要被哈密大楼的名字骗了,它和哈密瓜以及新疆哈密市一点关系没有,它一开始叫“</span>沙弥大楼”,因为历史上沙弥洋行进驻过这里</p><p class="ql-block">比较有意思的是,上海解放前后这里是文汇报社。文汇报大家总不陌生吧,它于1938年1月25日在沪创刊,最初社址在福州路436号,发行一年之后被日伪迫令停刊,在1945年报社迁到哈密大楼复刊;然后到了1947年文汇报又被国民党封了,上海解放后复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 女青年会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女青年会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女青年会是国际性的基督教妇女社会团体,由美国传入中国。于1908年,在上海成立最早的一个市级分会,该协会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妇女权益</p><p class="ql-block">协会早期曾设在虹口区,曾多次搬迁。为了能筹建长期性办公地点,协会开始向社会募捐和赠款,并于1930年将圆明园路两幢旧楼翻造为大楼,1932年落成,同年10月7日举行开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大楼高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p><p class="ql-block">楼内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如天花藻井方内套圆(天圆地方),圆内有“万”“吉”等中国传统元素及宗教符号,办公室内的井口式天花以及简化的仿和玺彩画等,甚至进厅门把手也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层窗下墙靠有“尔识真理,真理释尔”的会训雕文。</span></p><p class="ql-block">大楼建成后,曾先后有捷克领事馆、中国征信会、中国建筑研究学会等进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也曾在内办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6 圆明园公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圆明园公寓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1904年建成的圆明园公寓已有百年历史,由近代上海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四层砖木结构,后加建一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建筑为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门廊上方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立面楼体横向分为中间与左右两翼,中间门厅入口处左右也有短柱并立,与两侧门廊竖立的短柱相呼应,显得平稳端庄。入口门厅上下两窗部分为半圆形,和两翼的上下两排各四扇长方窗形成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此楼可查询的资料较少,只知道1882年进驻过谦信洋行,1935年到1948年汉成洋行曾在此处办公,1948年时还入驻过一家亚洲花边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7 安培洋行大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安培洋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安培洋行大楼位于圆明园路97号,于1908年建造,由当时上海规模及影响最大的建筑设计机构通和洋行设计,四层砖木结构,中央大门连同上三层墙体略向外凸,每层有一半圆挑窗,具装饰性大门左右均为四层楼体,每层各列三窗,窗户形式均有变化。立面明显分为三段,以红砖为主,装饰细巧多样。主楼两侧呈半圆体,顶部有圆形露台。半圆体后的楼体贴主楼,部分为三层</p><p class="ql-block">虽然建筑很豪华,但是这座建筑的所有者——安培洋行到并不是什么大公司,这家瑞士洋行1940年在这里开业,但后来在同行中的存在感几乎没有,在圆明园路97号进驻的时间也不长,从1941到1948年大约8年,1950年代洋行就关门大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南苏州路</b></p> <p class="ql-block">南苏州路相比于圆明园路,游客会多不少,因为旁边就是苏州河,乍浦路桥可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1 新天安堂与教会公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新天安堂(左)与教会公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座位于圆明园路和南苏州路交叉口的教堂可能是外滩源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了,但这座看起来漂亮的教堂其实并不算古迹,因为老教堂在2007年被一场大火给烧了,现在的教堂是重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个教堂的故事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1843年,英国传教组织“伦敦会”的两名教士麦都思和雒魏林来到上海,开始传教活动。雒魏林会一些医术,因而一边行医,一逸传教,1846年他筹资在上海老城北门外建立一所专给中国人治病的医院,与此同时麦都思就在医院周围修建了不少教士的住宅和办公房。</p><p class="ql-block">1864年伦敦会在医院旁边建了一座教堂——天安堂,但是后来医院要扩建,地方了,而每周去做礼拜的信徒还是很多,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1885年信徒们便集资在苏州河路圆明园路交叉口购地建造新堂,这就是新天安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新天安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这幢典型哥特复兴式的尖塔教堂,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尖塔,东西各有一座礼拜堂,总体平面呈双十字形结构,外墙系青红砖混砌。正堂很大,可容纳五六百人同时礼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和他的学生(也是他之后的妻子)多拉小姐来沪访问时,曾到这里做礼拜,并对中外教徒和信众作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不过新天安堂并没有辉煌很久,随着上海市区教堂增多,这里开始慢慢无人问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完全被废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新天堂的沿革大概就是这样,最后还要提一嘴,最开始雒魏林创办的医院如今依然存在,在今天也算是小有名气——它名叫仁济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2 划船总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划船总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虽然现在的苏州河上很难看到船只,但曾经的苏州河上经常举办划船比赛,而南苏州路的划船总会大楼就是组织划船比赛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划船俱乐部于1903年成立,翌年翻建为如今的两层西式楼房,占地约1000平方米,并修建了划船与游泳两用池和更衣室,同时设置酒吧间、桌球室和露天阳台。</span>整体建筑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分三个部分,中部为会所,其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东部为船室;西部为游泳池及其配套设施,整体装饰风格与对面的新天安堂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外滩源壹号</b></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前面的老建筑只是铺垫的话</p><p class="ql-block">那么现在<b style="font-size:20px;"> 正 片 开 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外滩源最老的一幢建筑,它也是外滩源的中心,也是“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源头,它就是外滩源壹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英国领事馆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二条是上海等五个港口开放为贸易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而现在的外滩源壹号就是英国领事馆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关于这座巨大花园建筑的建造背景,他大概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1843年,英国首任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商谈开埠事宜。尽管条约上写的只是通商,然而巴富尔却夹带私货提出了自己的土地要求,他划出一块“居留地”,由英国人在此设立行政机构——工部局及警权机构——巡捕房,立法、司法、经济政权全部归英国人,这个居留地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租界”</span></p><p class="ql-block">1845年11月,巴富尔在上海李家庄至吴淞江(苏州河)间的土地圈地126亩,建造领事馆,这就是的今天外滩源壹号</p> <p class="ql-block">话说巴富尔圈了126亩地,作价17000元,自己垫出4000元定金,但是当时英国政府不准派出的领事在外国自建领馆,巴富尔还得与政府打一番交道。但是直到他任职期满,仍未得到批准。巴富尔的继任者阿礼国却通过强大的政治手腕以上海租界大有可为为由,得到英国政府核准。领事馆,开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领事馆于1849年完工,7月迁领事入办公,1852年还进行了一次翻修改造。但1870年12月24日深夜,不知道是不是领事人品太差的缘故,领事馆着火了,不仅被烧了,还被烧得彻彻底底;只能在1872年6月1日重建</p><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2.0版占地38559平方米,由英国人克罗斯曼和伯伊斯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文艺复兴式,着重水平划分,横线条显著。外墙原来是清水砖墙,但是后来修理时粉刷了水泥,有失秀美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英国领事馆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领事馆邸是主楼北侧的一座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建于1882年,有廊与主楼相连,廊上有平台、栏杆。也就是领事日常居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外滩源壹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当然,来这里绝对不仅仅是来看两座老房子的,这里的精华在于花园,领事馆东侧有一大片草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外滩源壹号——领事馆建筑正前方的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清末小说家曾朴在他的小说《孽海花》中有这样一段“一日,领事馆开赛花会,马车沿黄浦到汉壁礼路,在后园门口下车,迤逦进门,踏着一片绿云细草,两旁矮树交叉,转过数弯,忽见洋楼高耸,四面铁窗洞开,有多少中西人倚着眺望。走进门来,脚下法兰西的地毯,软软的足有二寸多厚,走过屏山背后,看那左首,却是道螺旋的扶梯。移步走上,但见士女满座,或用洋点,或用着咖啡。”小说里的白人赛花会,原型就是当年外滩源壹号举办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外滩源壹号</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资料记载,外滩源壹号中,还保存着27棵百年古树,它们分布在领事馆,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古树群之一,由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介绍了,就简单提一下下面这棵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外滩源壹号——广玉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广玉兰,木兰科常绿乔木,原产于美洲,所以又有人称它为“洋玉兰”。由于开花很大,形似荷花,也称“荷花玉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根据记载,这棵广玉兰是1843年上海刚刚开埠时,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钦所赠送。也正是这个福钦也是后来从中国带走了茶树的种子,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垄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外滩源壹号——广玉兰(NO.066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广玉兰并非中国本土树种,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大量引进,按照树龄来推,这应该是引进的第一代大树</span></p> <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5日,“英国领事馆旧址”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外滩源项目启动后,这个昔日神秘的领事馆被修葺一新,作为景点开放。不知是哪个起名鬼才把“外滩源壹号”和它的地址“中山东一路33号”各砍掉一半,再捏到一起,然后地图上就有了“外滩源33”这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外滩源壹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听说领事馆建筑本身也已经改造成为餐厅了,当然价格肯定贵,不过网上对菜品的点评还是不错的,喜欢美食的朋友不妨试一试,反正我肯定是吃我的麦当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外滩源壹号全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