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王天鹏</p><p class="ql-block">摄影:王天鹏</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乐:网 络</p> <p class="ql-block"><br></p><h1> 古 老 的 大 理 城</h1>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3日携夫人来到“<b>风花雪月”</b>之城——云南大理古城。</p><p class="ql-block"> 大理简称叶榆,又称紫城,位于云南省的中西部。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 大理的全称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但从人口的绝对数来说,汉族人数最多。全州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全州总人口33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10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也是大理古城的最古老的城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古城为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还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曾先后在大理古城建地方政府“南诏国”和“大理国”。大理还保存着一小段古城墙,古城尚存有很多古建筑物:有大理三塔、南诏国的发祥地巍宝山、佛教胜地鸡足山、石宝山窟、小普陀、天镜阁、南诏德化碑、南诏铁柱。</p><p class="ql-block"> 目前,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p><p class="ql-block">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们酷爱养花,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叶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涤污垢,大街小巷,叮咚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p><p class="ql-block"><b> 大理民族文化节:</b></p><p class="ql-block"><b> 三月节</b></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左右举行,故名。地点在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东麓。相传唐永徽年间某年三月十五日观音菩萨为白族制服了危害百姓的魔王,人们感其功德,年年相聚焚香祭祀,进而发展成为贸易集市。如今每逢"三月节",中外客商云集,并举行民间体育活动,规模达百万人次,俨然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盛会。</p><p class="ql-block"><b> 绕三灵</b></p><p class="ql-block"> 大理白族绕三灵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三天内举行,是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佛都) 附近绕“佛”,第二天在喜洲庆洞(神都)绕“神”,第三天在海边(仙都)绕“仙”。</p><p class="ql-block"><b> 火把节</b></p><p class="ql-block"> 火把节在六月二十五举行,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p><p class="ql-block"><b> 唐代流水</b></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在唐宋时期就有户户种花、街街流水的美景。由于种种原因,流水景观后来遭到破坏。大理市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恢复流水景观。古城流水景观由水渠、叠水、瀑布和小景组成。景观之水为苍山流下的清泉,水渠绕街穿城,总长3600米,日流水量600多立方米。</p><p class="ql-block"><b> 风花雪月四景:</b></p><p class="ql-block"> 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 诗曰:</p><p class="ql-block">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p><p class="ql-block">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p><p class="ql-block"><b> 下关风</b></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城”的雅号。下关风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关风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p><p class="ql-block"><b> 上关花</b></p><p class="ql-block">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据民间传说,上关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树)系优昙一类花卉,花状如牡丹,大若拳头,色白而微黄,果壳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据记载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间尚存。</p><p class="ql-block">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上关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p><p class="ql-block"><b> 苍山雪</b></p><p class="ql-block"> 因苍山海拔高,山顶气温低的缘故,积雪较厚,长年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灿烂炫目。观赏苍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较远的距离,才可以全面看到这一壮观奇景,到了近处,又为群山所挡,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p><p class="ql-block"><b> 洱海月</b></p><p class="ql-block"> 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 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p><p class="ql-block"><b> 大理古城的知名古迹</b></p><p class="ql-block"><b> 第一门——文献楼</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名邦”匾两侧有清代文人周仁所写的长联:<b>“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攮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b>这幅对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风情。楼上楹联还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 另有“文献楼”、“南诏故都”等匾额。楼的东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六字的石碑,传说汉代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外出求学,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这些碑刻楹联都是张扬大理人杰地灵的,使外来者未进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风,建楼者颇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文献楼历史上几毁几修,文献楼重建工作于1998年。重建后的文献楼东西宽60米、南北长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 古南诏国</b></p><p class="ql-block"> 南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几经战争兼并,统一了六诏,建立起中国西南民族史上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历时253年。南诏国最先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很有王权的气概,其内部结构分五大部分,即宫、廷,高级官僚住宅区、南北通衢和客馆,南诏王丰佑在位时修建起五华楼,成为羊苴咩城的第六部分 。丰佑统治南诏时期,崇佛之风特别兴盛,佛寺遍布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著名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等,都与丰佑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b> 五华楼</b></p><p class="ql-block"> 五华楼也称古南诏的“天下第一楼”,是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又叫五花楼。</p><p class="ql-block">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忽必烈攻下羊苴咩城后,把大军驻扎在五华楼。至元三年即公元1266年,忽必烈赐重金重修五华楼。</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又被烧毁,明洪武年间,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p><p class="ql-block"> 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资重修五华楼,文化大革命时期,五华楼被拆除,里面发现七十多块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p><p class="ql-block"><b> 大理的当地特产:</b></p><p class="ql-block"> 在大理古城或下关,可以买到用天然大理石制作的文房四宝、花盆、花瓶、灯具等大理石工艺品。 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蜡染、扎染是人见人爱的手工艺品;大理州邓川乳扇非常出名,各土杂店及农贸市场有售;下关沱茶,形如蘑菇帽,经久不变味,香气独特;大理雪梨,产于洱海东岸,肉质雪白嫩细;剑川木雕,原为剑川民间工匠制作的家具、门窗、屏风等,开发了一些工艺品小雕件,供游客携带。护国路(洋人街)是游客的必访之地,集中了各种少数民族织品、工艺品和滇藏各地特产。</p><p class="ql-block"><b> 大理的美食集锦:</b></p><p class="ql-block"><b> 大理砂锅鱼:</b>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彩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鱼嫩味美。誉称“十全大补饮食”,品食大理砂锅鱼为最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 木瓜鸡:</b>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p><p class="ql-block"><b> 弥渡卷蹄:</b>弥渡卷蹄是弥渡县著名特产,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时被列入宫廷名菜。选用优质精瘦猪肉为主料,配以10多种全天然香、色、味料和名贵中药制作而成。</p><p class="ql-block"><b> 乳扇:</b>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名特小吃。</p><p class="ql-block"><b> 喜洲粑粑:</b>麦面烤用,重油分层,加火腿丁,用栗炭火吊炉烤,味极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尝。</p><p class="ql-block">凉鸡米线:凉米线用煮熟的鸡肉丝“罩帽”.外加核桃酱和小粉做成的卤汁,极爽口。</p><p class="ql-block"><b> 火烧猪肉:</b>是大理、洱源等地区白族人民杀猪吃肉的一种奇特生活方式,是把肥猪宰杀后,在水井边用稻草或表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用杀猪刀将焦黑的毛皮刮去,经过刮洗的肥猪整体呈金黄色,并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味。这就是白族人民的“火烧猪肉”。吃味清香爽口,没有汤煺猪肉的腥味。</p><p class="ql-block"><b> 雕梅:</b>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带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p><p class="ql-block"><b> 青椒松茸:</b>昆明名菜之一。用青辣椒、红辣椒加蒜片与松茸片相炒,以肉汤加湿淀粉勾芡,白中缀红绿,清香味醇厚。松茸,在欧洲、日本自古就被视为山珍。</p><p class="ql-block"><b> 大理的三道茶:</b></p><p class="ql-block"> 在大理,三道茶本来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贵客的风俗,多作为民俗表演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p><p class="ql-block"> 三道茶冲泡程序说来繁复,一般不过是三杯茶汤一一敬过罢了。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喝过一番,品味和追寻“三道茶”的意境、品味这个“风花雪月”古城、品味这个多民族集居的民族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