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不曾远去的记忆(三)

乐山·乐水

三江汇流的福地,保留着珠三角较大的疍家部落群,他们一直在这里安居乐业。 旧的海关、铁路、邮局……留住的城市记忆,是河口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见证者。 <div> 河口镇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在于历史名人的点缀:河口老城桥西街一巷 28 号和 30 号两栋民房,看似与周边民居并无二致,它们的过去却非同一般——曾是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的旧居。</div> 当年,河口作为中国数量极少的通商港口之一,商贸发达,充斥着许多的西方洋商。1883 年,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南下广东,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三水河口厘金局工作。荣熙泰、荣德生父子先后厘金局任职12年,敏锐地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性,并在这里获得了荣氏家族的“第一桶金”。1995 年 2 月,荣毅仁副主席来到三水河口,寻访了其祖父和父亲曾任职的旧址。 白云苍狗,岁月被一点点地涂写。对以往的历史感知,目前街坊租客多是茫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历经战乱和变迁,学宫、考棚、“县政府”等早已不见踪迹,察院街和位于其北段的仁寿坊成为旧城中尚存不多的建筑物。 察院街因明朝时设“察院”官署而名,是三水老县城现存最古老的街巷。 这里,记忆充盈着每个角落。 民国政坛人物汪精卫的父亲汪瑎在三水河口做过幕僚,汪精卫本人也出生于河口。汪精卫其人其事在当地已鲜有人知,他在河口文凤街附近的故居已不复存在。这位96岁的李婆婆,对汪氏的以往略知一二,她带着我们指认原汪氏大院旧址——这里已建成了数家民居,再没有了一点历史痕迹。 生命有起落,繁华有长短。<div> 往日,河口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国内外商贾政客云集的集散地;后来,时代的变迁和水患侵扰令到三水的发展中心转移到腹地的西南、芦苞等地,河口繁荣不再。抗日战争的爆发更是让河口遭受重创,昔日繁华的城镇几乎变为废墟。抗战胜利后,三水就把县城搬到了西南,扼守西江、北江航运要枢的曾经的“小广州”慢慢地暗淡下来。</div> 风韵犹存的历史建筑,静看千帆过尽。 以往,逢汛期或台风天,江水上涨,海关大楼和周边地区成为率先被淹的对象,水位最高时甚至淹到三楼。大楼被洪水浸泡无数次,甚至还被洪水冲来的船只碰撞······历经战火荼毒,这座百年建筑依然屹立,带着新的使命续写故事。 时至今日,三水成为一座水陆空四通八达的城市。 越来越多的疍家人选择弃水上岸,一部分还在坚守。<div> 清风徐来。</div> 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文物资源延续着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百年地标活化后正逐渐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历史印记使得百年河口的底蕴弥久益醇,以崭新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时代的更迭,轮换着台前幕后。历史时光机无时无刻陪伴你,缅怀过去、记录当下、憧憬将来。 摄影:乐山乐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参考文献:<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三水县志》<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中国社会科学网》<br data-filtered="filtered">《羊城晚报》<br data-filtered="filtered">《澎湃新闻》<br data-filtered="filtered">《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