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指 6-12 岁,称为学龄期。学龄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p> 心理健康标准 <p class="ql-block"> 健康的标准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是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p> 常见的心理问题 <p class="ql-block"> 1.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p><p class="ql-block"> 2.嫉妒: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p><p class="ql-block"> 3.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p><p class="ql-block"> 4.自卑: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心理承受能力脆弱。</p><p class="ql-block"> 5.叛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6.攀比:父母常常拿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别的学生做比较,一些小学生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甘心输给别人,处处与他人比较。有些渐渐开始走偏,攀比出现在学习方面,甚至延伸到物质金钱。</p><p class="ql-block"> 7.厌学:指的是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冷漠逃避和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不爱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甚至出现逃学、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p> 应对策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家庭陪伴</span></p><p class="ql-block"> 1.保持和谐氛围</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这样家庭的孩子,总是爱思考、有主见、阳光开朗、能够积极主动的跟父母沟通。而父母也是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从而建立了较为亲密的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 2.倾听孩子说话</p><p class="ql-block">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p><p class="ql-block"> 3.鼓励肯定孩子</p><p class="ql-block"> 小学生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父母不能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孩子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不能全盘否定孩子,平时多鼓励,多肯定孩子,让孩子也学会自我肯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校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1.营造优美环境</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使学生无时无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2.正确引导认识</p><p class="ql-block"> 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我们有别人羡慕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耐心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p><p class="ql-block"> 3.实践锻炼意志</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生调节</span></p><p class="ql-block"> 1.呼吸放松心情</p><p class="ql-block"> 深深地、慢慢地吸气,直到空气充满胸部,屏住呼吸稍加停顿,慢慢地、自然的呼出来。重复上面步骤三到五次。</p><p class="ql-block"> 2.音乐发展想象</p><p class="ql-block"> 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或者自己喜欢的音乐,在大脑中想象最能让自己感到舒适、惬意、放松的情景,如大海边、森林、乡间小路等自然景观,渐进式的按顺序感受自己身体的放松,过程中保持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3.发泄疏通能量</p><p class="ql-block"> 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不能适当的疏泄容易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绪困扰我们的时候,在适当的时机,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可以找好朋友倾诉;情绪低落时,可以唱一场欢快的歌,也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在休息日多出去走动走动,接触大自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家校共育的路很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借助彼此之力,关注孩子的性格、情绪、意志、品格、兴趣爱好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p> <p class="ql-block">图/文:韦晓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