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

悠闲

<p class="ql-block">七曲山大庙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翠云廊路2号,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是禄神文昌帝君祖庭,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p> <p class="ql-block">梓潼:因"东依梓林,西抌潼水”而得名,是川北重镇之一,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建筑恢弘的七曲山大庙,便座落在梓潼城北约九公里的七曲山,七曲山为古蜀道进川后的最后一道险峰。</p> <p class="ql-block">沿七曲山间有古柏4万余株,每株都有编号及该树年岭,绵延数里,蜀中罕见,据传为蜀汉大将军张飞率兵过此,遂下令军士植树遮阴。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拍”。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遍植柏树,给后人造就了蜀道上的翠云廊,七由山的古拍,是活着的历史文物,稀世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七曲山大庙建于山顶,藏于茂密的古拍之中。七曲山为剑门山余脉,其地质构造属于川北古中凹陷低缓构造区,主要以白垩系下段,七曲寺组为主,岩层为砂岩、页岩互层,页岩较沙岩厚。古柏森森,庙宇香火燎绕,是探幽访古,游乐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大庙在布局上,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祭祀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七曲山大庙始建于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因此被称为文昌帝君的发祥地,简称“帝乡”。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迹建筑群。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p> <p class="ql-block">七曲寺以文昌文化发祥地和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享誉海内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多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七曲山大庙是海内外文昌宫观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张亚子,又名张育,由人到神被历代皇朝追封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因而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p> <p class="ql-block">按照唐朝武则天以来,历代科举制度以其强大无比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这也是中国各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类,看似宗教,实际却更能迎合民俗而广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这座大庙远近闻名,香火很旺,为高考烧一炷香的人不仅来自四川各地以及周围省市的无数学子亲临大庙"魅星阁”烧香,祝愿自己考得好成绩,实现美好的梦想。而更多代替孩子来烧香、拜文昌帝君的父母,则虔心理拜,敬献高香,殷切祈盼孩子高考成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p> <p class="ql-block">"家庆堂”原名"启元殿,为明代初年建筑。康熙年间将原供奉于"文昌辅宫挂香内殿”内的文昌帝君家族成员全部雕塑于此,文昌五世,奉祀一堂,且皆有封号,再现了文昌帝君居于天宫紫微星垣文昌宫的景象,故名"家庆堂”。</p> <p class="ql-block">梓潼大庙山古柏:据《剑州志》记载,为明朝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倡导栽植,迄今四百余年。清朝收为皇帝所有,谁砍斩首,定名为“皇柏”。它和剑阁、阆中古驿道的被清朝剑州知州乔钵取名为“翠云廊”,赞曰:“翠云廊,苍烟护,三百里程十万树,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翠云廊”在梓潼县地段尚存古柏496株。大庙山周围321亩古柏林,共有1.6万余株,多系清代所栽。民国时期一度遭到破坏,建国后进行过补植,整个古柏林及其通过梓潼的“翠云廊”都得到了严格保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于梓潼七曲山大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