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三句话 当好笔耕人——在老年大学文学班上交流的提纲

云梦乡人

<p class="ql-block">做到三句话 当好笔耕人</p><p class="ql-block">——在老年大学文学班上交流的提纲</p><p class="ql-block">一、坚守一份初心,享受笔耕之乐</p><p class="ql-block">1、坚守什么样的初心?坚守一份初心,就是坚守我们从事笔耕的初心。即通过学习文学知识和进行文学创作去享受审美愉悦、分享耕耘快乐的初心。</p><p class="ql-block">2、为什么要坚守这个初心?</p><p class="ql-block">人由三个部分组成:生命、心灵、灵魂。周国平先生说:生命要丰富;心灵要善良;灵魂要高贵。</p><p class="ql-block">人一辈子要努力使这三个部分得到均衡发展。否则,就不是全人或者是发展不均衡的人、是遗憾的人。</p><p class="ql-block">人要均衡发展,一生就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与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与物的关系,是要使肉体生命得到成长和发展;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就要心地善良,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就要有高雅的爱好、能优雅的生活,要能快乐地面对孤独的自己,能坚持做审美的活动,拥有快乐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即通过追求真善美。追求这三者首先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三大关系。求真是为了帮助我们处理好与物的关系;求善是帮助我们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求美是帮助我们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贯穿一生。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又各有侧重。年轻要着重处理好求真的问题,端起饭碗;中年要着重处理好求善的问题,找到朋友;老年要着重处理好求美的问题,保持快乐。</p><p class="ql-block">文学艺术都是进行审美,追求美、创造美、分享美的活动,根本是要让自己保持精神愉悦和心灵快乐、灵魂高贵与优雅。</p><p class="ql-block">霍姆林斯基说:“美是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愉悦,是要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美的按摩和熏陶,变得更加安静和舒坦的东西,美总能激起我们对阴暗、错误的厌弃,包括对自身不足、缺点的反感,把自身的邪恶和丑恶现象挤跑。”</p><p class="ql-block">易中天先生说:“哲学是灵魂的拷问,拷问之后,是心安理得;艺术是灵魂的解放,解放之后是,是心情舒畅。后者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前者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美学讲稿》</p><p class="ql-block">德国伟大的诗人席勒写过一本《审美教育书简》,这是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他在书中说:“只有在艺术中人才是游戏的,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自由。”艺术家都是快乐的,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快乐地玩出来的,都是富有激情和积极阳光的。</p><p class="ql-block">3、怎样坚守这份初心?</p><p class="ql-block">一是不因迟暮蒙蔽。要永葆童心。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他的新书《钱理群的另一面》中说:最让我醉心,并深刻影响了我的学术与生命的,是林庚先生最后一次讲课中最后一句话:“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以后,我几乎每一次向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讲课,都要如此反复申说:“这里的关键词是‘好奇’和‘发现’。人必须时时把自己处于‘未知状态’,才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而这样的好奇心正是一切创造性的思想、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发现’则包含了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教育与学习,以至人生的秘密与真谛。”“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像婴儿一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进入了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赤字之心。”余秋雨在介绍庄子时说:“大师气象来自于孩童气息。”</p><p class="ql-block">二是不为名利致惑。不要追名逐利,把快乐的事情变成痛苦的折磨。日前,网上有篇文章报到,有个作家因为追名逐利,十几年投入10万元,狂揽200多项“大奖”,弄得自己穷困潦倒。我不反对大家去参与征文,并争取获奖。成功激励成功!获奖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鼓励。但不赞同把它当成笔耕的终极目的和去追求毫无价值、甚至是靠钱买来的虚名。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利用人们虚荣心设立的各类奖项,我们千万不要为名利所诱惑,去做这样无意义的事情。要保持定力,坚守让自己快乐并分享美好的初心。</p><p class="ql-block">三是不被攀比困扰。不要去比谁的好、谁的差,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大胆拿出来与人分享和交流,相互砥砺,共同提高。</p> <p class="ql-block">二、把握两大特征,扶稳笔耕之犁</p><p class="ql-block">笔耕的特征很多,如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还有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等。也有的说是四个特性:形象性、真实性、情感性和符号性。我只重点强调两个。1、广泛的影响力。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写的东西,既让我们认识一定的时代和社会,也让我们认识作者本人,不可不谨慎、认真。</p><p class="ql-block">这就要求我们:一要保持平和心态,呈现温柔敦厚的气度;二要注意社会影响,传达积极向上的能量;三要秉持严谨态度,撰写精美规范的语言。</p><p class="ql-block">2、强烈的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文学,必须坚持实践。鲁迅说:“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只有通过带领子女或他人不断实践,才能提升写作技能。任何通过走捷径、找门子的办法提升写作能力的想法都是幻想。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致赖少麒信》(《鲁迅全集》第十卷,第273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抓住三个关键,提升笔耕之技</p><p class="ql-block">提升耕耘之技的途径及方法有很多,如要深入生活,丰富阅历。但我们年纪大的人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之中,生活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还有,要多与他人交流,多向高人学习等等。要说的话题很多。</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仅仅根据我们老年人的特点,着重讲三点:</p><p class="ql-block">1、要勤于阅读,善于学习</p><p class="ql-block">高万祥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p><p class="ql-block">陶继新说:“一个人20岁如果不读书,他已经老了。”</p><p class="ql-block">坚持读书,就能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永远鲜活、保持年轻。</p><p class="ql-block">我特别赞同这样一句话: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把自己修炼优秀了,成功就会接踵而至的。</p><p class="ql-block">一要学习优秀传统遗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二要阅读相关经典作品。现在选择多了,书也多了,而时间又不够!最有效的办法是读经典。如学古典诗词,在红楼梦的第48回,林黛玉教香菱学写诗的办法就十分可取:“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为什么要读这三个人的诗,因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是美的,是用形象说话的,更关键的是美的背后能让人体会到心灵的追求。王维又被誉为诗佛。他的诗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形象、韵律的美感之外,还是“中正平和”的;而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是严整规范,更主要的是他的圣人情怀;李青莲即李白,学李白就能够“飞起来”,到达那种自由的高度。所以说,学这三位诗人,就能体味到中正平和的宽度、生命的厚度和自由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三要读点文学理论著作。如《文学概论》、《文艺学概论》。</p><p class="ql-block">读书要实现两条腿走路。如学理论,既要读公认的理论著作,也要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即订一本某个领域的权威杂志。</p><p class="ql-block">四要参悟高人创作经验。如梁衡写政论文的经验:《我的阅读与写作》书中讲文章有三层美: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文章五诀:行、事、情、理、典。</p><p class="ql-block">如余秋雨写散文的经验。他有篇文章,题目是《酒招非酒》,文中说现在的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小说,常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们往往还没有开始酿酒,就开始在涂花花绿绿的酒招”。“……散文和学术论文的差别。散文即便是讲述最深奥的事,也要尽量为读者排除障碍,产生感性效果。如果借用酒的比喻,那就是一定要让读者闻到酒香,浅尝一口。在散文写作中,过于艰涩,那就不是酒,而是‘只能入目而不能入口’的‘酒招’"。“一个关闭了感性系统的人,总是显得又木讷、又笨拙,缺乏灵性与感情。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出色,更万万不可染指文学和艺术。”他还说:“文学之道的入口处,有两级台阶,一是质朴叙事,二是感性描述。”只有洗去了理和情的叙事,才称的上“质朴”。这也是余秋雨此文中提醒我们的。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大家可以参看《雨夜短文》一书。</p><p class="ql-block">个人认为文章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文通字顺;其次是富有文采;最高是思想独到。做不到最高层次,就退而求其次,先做到文通字顺。</p><p class="ql-block">2、要乐于思考,长于坚持</p><p class="ql-block">萧伯纳说:有些人一辈子都思考不了一两回,我因一周思考两三回而驰名于世界文坛。</p><p class="ql-block">在台湾大学参观时,曾看到了纪念傅斯年先生的“傅钟”。傅钟上铸刻着傅先生的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还有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p><p class="ql-block">乐于思考,还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悟。苏轼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逝永难摹。要勤于记录瞬息闪现在头脑中的灵感。</p><p class="ql-block">朱永新曾在2002年6月22日,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的文章。他说:如果老师用心记录生活,每天坚持记录一千字,坚持十年,他保证在十年内让其挤身成功者的行列,如果没有,他愿意一赔百,即现在投保一万元,他赔一百万。而自朱教师的启示发出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人找朱教师索过赔,只有向朱教师报喜的人。很多人按照朱教师的要求,坚持反思两三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当代教育系统的一名著述颇丰的专家李镇西先生说:“每天记一点,看起来不起眼,可日积月累,就是你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了,你完全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所以我说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任何一位教育者同时都应该是一位思考者,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师思考很重要的途径。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的写作,于是我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长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p><p class="ql-block">3、要严于修改,勇于发表</p><p class="ql-block">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清袁枚曾写诗一首,告诫人们要认真对待写作:“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p><p class="ql-block">196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谈到:“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毛泽东还主张,“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4页。)。</p><p class="ql-block">要善于写短句子。文章要力求精炼、朴实。要学孙犁、汪曾祺、贾平凹。</p><p class="ql-block">要增强钝感力,克服自卑和敏感,敢于交流,勇于发表。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指出:“……(O先生)因才华出众,故十分自信,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其所受伤害也很大,会因消沉而难以东山再起。也就是说,他恐怕是一个‘文学路上的少爷’”。</p><p class="ql-block">他还说:的确,像他那种性格的男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处于周围掌声不断的境遇中,他的才华也许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路顺风的话,O先生没准已经成为大作家了。相反,风向一旦发生变化,O先生恐怕就难以及时调整好心态,从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时间太过漫长,结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在文坛上,非要举出什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就是有益的钝感力。无用赘言,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才华,而能让才华经过磨炼烟烟生辉的,正是坚韧的钝感力。”“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要勇于发表,大胆接受批评。包括与人交流,相互砥砺。鲁迅曾在《看书琐记(三)中说: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司和食客。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司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账。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却未免有些可笑了。</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多方的磨砺,且大成功来源于大磨砺。</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沿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烧香许愿。一年又一年过去。这座庙一直香火鼎盛,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终于,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了:“我说佛像呀,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佛像笑了笑,说:“当年,您只挨了六刀,便成为一方石阶,而我是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成功都必须经受磨砺,克服懒惰(有时是疲劳)、害羞(例如在众目睽睽的场合)和世俗的礼貌(必须停止与人周旋)。作家和一般人在此开始分野。写作者是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辛勤的搜集者。许多作家都有专门的笔记本,用于随时记录素材。写小说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故事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却几乎是无法虚构的,它们只能来自平时的观察和积累。</p><p class="ql-block">最后,向大家转述一个曾经看到的故事:说的是一群鸭子向老鹰学习飞行技术。老鹰也答应了。鸭子从早晨6:30学到下午6:30,飞行的技术也学会了,告别时,鸭子对老鹰说:“师傅,感谢您的教诲。我们走路回去了!”因为他们是走路回去的,所以,鸭子至今不会飞行。我希望大家都做高飞的雄鹰,不做走路回去的鸭子!</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7日上午交流,22日上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