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万岁军”当兵锻炼的日子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18日,我们安徽17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经选飞志愿入伍、进入位于长春的空军第一予备学校(现空军航空大学前身)成为该校第15期飞行学员(今年入校的排序应是第64期学员),经三个月的入伍教育后,学员大队领导传达了空军党委的决定:从地方选飞进入空军予校的飞行学员(从1950年第1期至1955年第6期一直都是从陆军部队选拔飞行学员,自1956年第7期开始转向从地方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拨),予校期间在完成入伍教育以及学习、训练等课目,基本实现学员从学生到军人的转換后,都要安排到陆军当兵锻炼一年,结束回予校后再分至各飞行航校。由于很快要到陆军连队当兵,所以进校后新军装並未配发空军的蓝裤子而是衣裤同色的黄军装。</p> <p class="ql-block">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2017年入校的第59期学员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第一张军装照</p> <p class="ql-block">据学员队领导介绍,当兵锻炼安排去向一般都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諸如27军(有济南第一团)、41军(有塔山英雄团)等这类王牌军,我们省委大院比我早一年入伍的14期学员杜玉舒、李淮捷当兵锻炼去的是1军1師,那里有硬骨头六连,据说他们中还有碰巧分到1師1团1营1连1排1班的,那可是名符其实的全军第1班了。</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6日,我们六大队三个中队的300多名学员来到了王牌中的王牌、有着“万岁军”美誉的38军112師的三个步兵团,31中队学员入伍前都是初中毕业生,去了336团;我们32中队都是高中毕业的,分在334团;入伍前在地方滑翔学校学习过的学员多集中在33中队,安排到335团(现任军委副主席许其亮1966年入伍就是我们15期六大队33中队在335团锻炼的学员)。大队李副政委是空军予校派出的驻師干部,负责协调分在三个团锻炼学员的相关事宜,我们中队的指导员胡凯、区队长黄中央是驻团干部,全程跟踪学员锻炼,定期召集学员交流锻炼情况,关注、解决发生的相关问题。一个团三个营九个步兵连,每个连接收18名空军学员,每个步兵班2名,一个排6名为一个学员小组,</p> <p class="ql-block">我分配在334团一营二连八班(我们三排六名学员分别是七班方选学、江声平,八班孙珊来、李鲁北,九班洪来安、王伯府)。334团(平江起义团)是全军认定的27个红军团之一,建制从紅三军团一直延续、保留至今,没有拆散、打乱过。飞行学员到步兵连队当兵锻炼的初衷是通过与连队战士一起生活训练、摸爬滚打,学习陆军老大哥光荣传統,继承英雄部队的紅色基因,体验步兵生活,掌握投弹、刺杀、射击等军事技能,贴近感受步兵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空军从陆军发展而来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二连三排当兵锻炼的6名学员</p> <p class="ql-block">38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获“万岁军”殊荣,回国后14年一直驻守东北吉林,我们334团与師部、军部均驻通化。团长陈德俊抗战初期才12岁半就参加革命,抗美援朝期间是飞虎山、松骨峰等阻击战打出赫赫威名的战神---335团范天恩团长麾下的二营营长。</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时任烟威警备区司令员范天恩与夫人任枫影及子女:范辉(左一),范林(左二),范霞(右一)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334团团长陈德俊</p> <p class="ql-block">334团(3074部队)驻在距通化车站约30里远一个叫银厂子的山沟里,在这里我度过了此生唯一一次北国的冬季。</p><p class="ql-block">零下近40度的严寒、长白山的冰雪,黑土地的风情、火热的军营生活,大大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p> <p class="ql-block">通化车站</p> <p class="ql-block">38军(3072部队)在吉林通化时的军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通化银厂乡</p> <p class="ql-block">《参观团史室》</p><p class="ql-block">到334团第四天,团里组织我们学员参观了团部大礼堂一进门侧间的团史室,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紅军团从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以来近40年来的輝煌战绩与历史及从这支部队走出来的数十名开国将帅,团史教育平添了我们做为334团一兵的荣耀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亲历东北“三怪”》</p><p class="ql-block">到334团后第5天,我被分到二连,当时除部分留守和等候我们的同志外,全连都在二百多里外的部队农场劳动点上,于是我们用三天时间、第一天走了100多里,直奔柳河县一个叫茂盛屯的村子与连队汇合,连里老同志热烈欢迎我们这批学员的到来,我分在八班,安排住在一姚姓老乡家,臥房墙上掛着主人1959年在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合影镜框。与在连队一样,睡的也是对面炕,炕面也就三米来宽,对面是房主一家四口,我们这边只能容下半个班,晚上主人一家在炕沿上方拉一布帘遮挡,我们五人则头朝外睡在距他们仅两米远的对面。</p><p class="ql-block">当兵前就听说过东北有三怪,在茂盛屯姚家住的21 天,这“三怪”有幸就同时出现在我们身边:窗户纸确是糊在窗外,姚家的二孩子才刚周岁,摇窝就栓掛在房樑垂下的绳带上,女主人岁数不大果真抽着长杆大烟袋。</p> <p class="ql-block">《严寒的冬夜》</p><p class="ql-block">长白山的冬季天寒地冻,上世纪六十年代部队营房取暖靠的是火炕,一个大房间,两边对面炕,一个班一边,10人一字排开,班长睡最前头,副班长在尾,每人也就六、七十公分宽的位置。炕边既是伏案学习时的书桌,也是拆卸、擦拭枪械的台面。那时夜晚值勤換岗时都会交待一句:别忘了给灶洞里添柴,因为一旦因疏忽熄了炕火,那零下40度寒夜的滋味难忍,非被冻卷成“团长”的战友们骂死不可。</p><p class="ql-block">夜间站岗分山沟深处的弹药库固定岗和营房周边流动哨两种,每晚头班哨到连部领取口令,换岗交接时报出和逐班向下传。由于穿的是笨重的大头鞋,踩走在冰雪上吱吱作响,为不影响战友们睡眠,晚点名时,连首长总会关切地交待:换岗走近宿舍窗下,一定要脚跟先着地,前掌再落下,以减轻踩踏冰雪的响声。每次换固定岗回房,脱下大头鞋,抽出鞋内两层毡垫,只见夹层中全是冰雪,置于炕边烘烤,到天亮起床时再用。</p> <p class="ql-block">配发御寒的大头鞋</p> <p class="ql-block">配发穿大头鞋的厚布袜</p> <p class="ql-block">《钢钎清厕所》</p><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东北特有的现象:虽没传说中的“小便需带棍子敲”那么夸张,但在滴水成冰的冬季,老式厕所一溜蹲坑,由于产生的粪便即刻凝成了冰体,几天下来堆积形成尖塔状,顶尖部一旦伸岀蹲坑就影响使用,所以过不了几天就要安排一次除冰粪,干活时老兵们手持钢钎,不明就里的我第一次竟拿的是木棍,到现场才傻了眼,钢钎一凿一个白渍印,凿十几下才能松开一块,坚硬度完全不是木棍所能铲及,这时凿下的冰粪坨既无异味也不粘手,我们戴着手套将其搬运至菜地,待开春便化作了底肥。</p> <p class="ql-block">《每月12元伙食费》</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部队生活远不如现今,战士们每月6至10元多的津贴(第1年6元,第2年7元,第3年8元,第4年10元),每月伙食费仅12元,每天只摊到4毛钱,还要从中节留一些伙食尾子到年节时用于加餐改善生活,除去每天一斤半粮食钱,所余菜钱能吃什么可想而知,那时每周休息日安排吃两顿饭,记得也只有这天下午这顿才能吃上久盼的大米饭和荤、腥,平时主食多是高粱米饭,间或也有二米饭(大米掺高粱米煮成),菜多是易于在地窖储存的土豆、大白菜和咸菜等,那些天亮站完最后一班岗的同志回来时,早饭已结束,训练、学习已开始,为下岗同志留在铁桶里的高粱米饭已摆凉变硬,吃到嘴里似砂粒一般。那时虽生活很艰苦,但战友之间情如兄弟,有时休息日下午难得吃一次包子,班里领回的数量不够平分时,剩余那几个,大家都是相互谦让推给他人。</p> <p class="ql-block">连队儲存食物的地窖</p> <p class="ql-block">二米饭</p> <p class="ql-block">《摸黑紧急集合》</p><p class="ql-block">摸黑紧急集合应祘是步兵的一项基本功吧,新兵几乎都怕夜间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为抵御长白山严寒的冬夜,营房是双层玻璃窗,外面还加掛一块草帘避风寒,夜间紧急集合是不许开灯的,室外自然光一点借不到,真真切切是伸手不见五指,与闭着眼毫无区别,从梦中起身、穿衣裤鞋袜、打好背包、从枪架取出自己的枪支弹药、跑步出门按班排列队集合,这一系列动作需10分钟之内在炕上、炕下和狭小的空间里摸黑完成,这对新兵而言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以致有些新兵为不误集合,起初几次竟紧张地每夜和衣而睡等哨声,也有的人起身后干脆将所有物件用被子一兜,抱到室外的雪地里完成。随着老兵的传帮带和锻炼提高,这种摸黑紧急集合也就逐步成了一项可应付自如的军事技能了。</p> <p class="ql-block">打三横两竖的背包</p> <p class="ql-block">《何万祥连的晚点名》</p><p class="ql-block">在连队每晚都有一次连点名,此时连首长会给全连同志讲评一天的训练、学习情况,布置相关任务等,“何万祥连”的连点名使我终身难忘:每次晚点名,点的第一人就是老连长何万祥,这时全连同志会齐声答“到!”,点名结束时全连齐唱连歌“我们的连长何万祥”,在通化时这样,在松林店依然如此,我想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何万祥连一定还是这样,因为这是英雄连队传统精神的一脉相承,是昂扬斗志世代不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松林店营房》</p><p class="ql-block">1967年2月16日,38军奉中央军委紧急电令移防河北保定。当日我们三排到鸭绿江边集安县天桥沟老林中踏着没膝深的积雪为部队装运木料才第三天,突接命令让立即赶回通化营房,334团一营作为全军战略移防的先遣营要率先起程,18日我们整整干了一天,近200斤重的米袋,朝肩上一撂,咬牙扛送上车厢,见到因不慎失手摔碎在月台铁轨边那罈腌紅椒,心疼死了,晚七点我排最先撤离通化,登上南下入关的列车,20日凌晨,到达距京广线松林店站10里处的营房,接防先期已換防至山西大同的4662部队(69军82团),爱民模范谢臣就出自此团。</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苏式团营房(一个团在一个大院内),围墙四方四正,四个角分驻三个营和团后勤的卫生队、浴室、军械所等部门,各营、连清一色的灰砖平房,一个连一幢,依序排开,每幢最前端是连部,紧挨着是一排、二排、三排、炮排、司务长、上士(给养员)室、储藏室,每个排一大间,室内由半圆拱墙分隔,每小跨也是按一、二、三班,四、五、六班,七、八、九班依次排开,每小间置有四张上下铺床。&nbsp;</p> <p class="ql-block">在进团部大门内的毛主席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排长和班长》</p><p class="ql-block">二连诞生于1928年平江起义、是一个以1944年英勇牺牲的时任连长何万祥命名的紅军连,这个连先后走出了27名将军,八班是“尖刀模范班”,能分在这个班我感到无比自豪,进这个班的兵几乎全挑的身高一米七几以上的大个子。连长陈玉是1956年的河南兵,三排长徐书芳(我们结束锻炼后不久升任二连连长,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后调石家荘陆军学院任教)1962年兵,八班长薛建湘河北任丘人,1963年兵,曾学过速记(我们班学习讨论时每人发言他记的又快又全)、还在呼和浩特俄语专科学校学习过(后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听在三连的学员说,他们连长、指导员资格老,都是1947年入伍的。7月7日何万祥连连日,纪念何万祥连命名23周年活动就是在松林店营房举行的。</p><p class="ql-block">营房中央是大操场和老式两层的团部楼及大餐厅(吃饭是一个班围站在一桌),当年纪念八一建军40周年活动和看电影、全团集会等都是在这个操场上。</p> <p class="ql-block">三排长(后升任连长)徐书芳</p> <p class="ql-block">八班长薜建湘</p> <p class="ql-block">八班战友马玉显</p> <p class="ql-block">在团部大操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三连锻炼的学员何子光</p> <p class="ql-block">眼下闻名全军的“朱日和之狼”、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旅长滿广志就曾任334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由于38军一直担负着战备值班部队的重任,所以我所在的334团(4794部队)从未受到地方造反派的冲击,我们学员的人身安全相对有保障,而空军予校同期有些大、中队在其它军锻炼的学员,因部队身处风口浪尖或三支两军一线,直接面对地方造反派的冲击和过激行为,有些学员为此而受伤,为确保飞行学员的身体不受伤害,故同期5大队、7大队学员队仅在陆军锻炼不足11个月就奉命中止返回空军,而我们在112師三个团锻炼的6大队学员一直坚持了14个月才离开陆军。</p><p class="ql-block">1967年12月10日,空军予校随队的大中队领导,在将我们安全送到位于新疆哈密柳树泉的八航校后,才返回长春,至此,我们也圆满结束了在万岁军的当兵锻炼生活。</p> <p class="ql-block">离开陆军部队前一周,特请假赴京在天安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陆军赴新疆航较前,母亲专程赴京送行留影。</p> <p class="ql-block">334团陈德俊团长与即将结束锻炼、回空军的空军一予校32中队15期飞行学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何万祥连给我的临别赠言</p> <p class="ql-block">《锻炼成果 受用终生》</p><p class="ql-block">在万岁军、红军团、何万祥连420个日日夜夜的锻炼生活,是我这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这座大熔炉里:磨炼了钢铁意志,锻造了忠诚勇敢;在这里养成了雷励风行的作风,分秒不误的时间观念,不甘落后的向上精神,互相关爱的战友深情;在这里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何万祥连的四大传统作风、32字连训:“对党忠诚,红心赤胆;顽强突击,英勇善践;官兵团结,亲如兄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已经深深融入了生命中;努力为英雄部队、英雄连队争光,一直在激励、鼓舞着自己工作、学习、进步;我会永远牢记自己曾是38军、334团、何万祥连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始终保持在陆军连队的好作风</p> <p class="ql-block">住院期间,病房同样要注重内务。</p> <p class="ql-block">部分在万岁军当兵锻炼过的原长春空军一予校15期学员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