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阵风、一场雨都在等待春天的花开草长,是风雨的选择,也是花草的选择。诚如我们选择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也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付出与坚守。学期过半,忙碌的听课活动结束后,为了更好的让课堂提质增效,让教师提升成长,新胜三小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了学本课堂“三学两精”课堂观摩活动。</p> 张梅校长讲话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门艺术,是我们一直要关注和追求的基础。想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成就最好的自己!我们观摩活动的目的,就是学习!学习是个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只有汲取别人的优点,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希望老师们多看、多思、多悟,在课堂上下功夫,让我们的学生积极乐观、善于表达、勤于思考。用他们的言行见证我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和意义。</p> 精彩课堂 <p class="ql-block"> 王静慧老师讲授的是散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马克.吐温借助这个城市独有的标志——小艇,把水上名城的风光韵味十足地表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小艇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再结合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和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会了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让学生对威尼斯异国风情的感受更为深刻,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和憧憬。</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简单问题自学、稍复杂的问题互学,有争议的问题小组学,充分展现了学本课堂“三学两精”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张慧老师讲授的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我校的“三学两精”教学原则,通过古诗诵读引入课题,教师帮学与学生自学互学相结合理解课文,最后的拓展延伸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教学中对字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各知识点相机指导,使得整堂课扎实有效。</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注重了导与学的结合,并没有将正确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自由倾诉。通过亲切幽默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自然地接受正确的知识,整个课堂和谐、快乐,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p> <p class="ql-block"> 赵晓云老师讲授的是《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主要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田志华老师讲授的是《角的初步认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纸工袋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画角、折角、创造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这节课结合学生熟悉的“操场画面及运动场面”生活情景及“学生找角和自主画角”的操作过程,学生经历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认识过程,直观认识角,学生能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操作“活动角”和利用“红蓝角之争”的活动,学生直观体验角是有大小的,能够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力,增强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直观性和操作性较强,设计了找一找、辨一辨、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对角的认识。在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为学生提供判断思维的空间,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建立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p> 视频剪影 评议交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刘俊平副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听了四节课,感触很深!在本次活动中,首先为四位老师克服困难,精心准备,到最后精彩呈现的课堂点赞👍其次为老师们认真听课,积极研讨的教研氛围点赞👍最后想说的是: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在课上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习惯。比如探究思考的习惯,课上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评价反馈的习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并</span>对学生的发展和生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合理,适时,恰当的评价,反馈和激励。总之,课堂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定要好好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张梅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通过这四节课,我们发现老师的进步很大,我们在教学中,一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二要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三要教学思路清晰,将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让学生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四要语言恰当,流畅,在行云流水中进行教学引导和课堂管理。当然,老师们学习的点还有很多,只要能学之、借之、用之最后达到超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进,更精彩。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候佳老师:</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听了赵晓云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得出体积计算公式,课上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发现,在应用中总结。最后运用知识,深化认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盎然,既巩固了旧知又得出新知,使每个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我也很有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樊丽娟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b>听了赵晓云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p><p class="ql-block">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p><p class="ql-block">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p><p class="ql-block">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p><p class="ql-block">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开始,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圆锥的体积,此时学生便想办法将圆锥体的容器装满大米或沙子后倒入圆柱的容器中,从而求出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p><p class="ql-block">3、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p><p class="ql-block">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帮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再进一步猜想又会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马霞老师:</b></p><p class="ql-block">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田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杨海丽老师</b>:</p><p class="ql-block"> 听了田志华⽼师上的《⾓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节⽣动有趣⼜扎实、有效的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联系实际,让学⽣体验⽣活化数学。这部分知识是培养学⽣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课堂上田老师使抽象的⾓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田老师还把⽣活素材、⽣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去理解去体验。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强烈的信⼼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的知识和⽣活中的⾓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活,⽤于⽣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张玉枝老师:</b></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观摩学习了田志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这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的数学课,田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很好。尤其值得学习的是,田老师在末尾手势操中加入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使数学课堂更有魅力了!</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漫长的,学习是无尽的,在平淡的日子里,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自己学会享受职业的幸福,享受育人的快乐,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丰富课堂、丰盈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