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溯游沅江,或骑行、或乘船,在绿荫如盖的盛夏亲近母亲河,已经走过了“红树青山,斜阳古道”的桃源和“一县好山留住客,五溪秋风水为君清”的沅陵;四天,300公里溯江路,从“碧水接连天”的下游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中游,现在,继续沅水中游的行走,乾州、浦市、辰阳,这些沅水孕育的千年古镇,还有从武陵、雪峰奔涌而来的武水、辰水、溆水都将在这段九曲回漩的河上邂逅。</span></p> <p class="ql-block">本想利用暑假一骑呵成的溯江游,因为疫情缘故,变成了多次的重头再来。现在,已是9月上旬,利用教师节打个“擦边球”,连同双休日,第三次开启溯江游。</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约600公里的骑行路。不同于上游贵州段及中游沅陵段的高山峡谷,也不同于下游桃源、常德段的丘陵平原,这一段沅水地形复杂,河道时宽时窄,河岸时直时曲,水流时急时缓,这样的河段,峡湾河汊众多,骑行很艰难,但沿途景色优美,古村古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早上5点从桃源县城出发,沿319国道骑行230公里后,于上午10时到达泸溪县城。在大桥上,我又见到了母亲河,想不到,她竟是这样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迎接了我:俊峭的山岸护着一湾翡翠,仿佛天宫瑶池,清风徐徐,水波微兴,那份柔美,几乎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羡慕这里的人们,天天住在这神仙地界。但小城让人羡慕的还不止这些,这里是“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最年轻的氧吧县城”。水乡有灵,给这个不到二万人的小城托来了满满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大都市的灯红酒绿、高楼大厦,但作为一个普通人真正置身其中时往往是一身疲惫,倒不如到这种小城来,与一江丽水相伴,与家人相亲,与平民百姓为伍,在满城的烟火气、诗书气中,得一份娴静优雅。</p> <p class="ql-block">这样至美的地方也曾留住了“乘舲船余上沅兮”的屈原,他在这里一停数日,写了《桔颂》、《涉江》等名篇。于今,小城建了屈原楼、屈原亭、屈原广场,泸溪人民向这位为民生社稷“上下求索”的过往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河中屈原停留的的那个小洲现在已经改名为“屈望洲”,传说那里芳草鲜美,芷兰竞放,好想去看看,但县城没有渡船到达,她的美,我只能远远的望着。</p> <p class="ql-block">在县城可以远远望见的还有一处著名的渡口——铁山古渡。这个古老的渡口与矮寨盘山公路、能滩吊桥一起成为著名的抗战公路——湘川公路上的“三大奇观”。当年,大量的抗战物质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重庆等地;1949年年,刘邓大军也是从这里强渡沅江,挺进大西南的。骑行到对岸的山腰,半个多小时步行到渡口,渡口上方老公路已经不再使用,但连续的“之”字形弯拐依就可见道路的险峻。古渡已经荒废,然而它在特殊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却已在泸溪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修的铁山大桥横垮在沅江上,过了桥,沿319国道骑行11公里就到了武水镇。这里是泸溪的老县城,因为五强溪电站的修建,老城大部分已淹没,新县城建在了上游的白沙镇。</p> <p class="ql-block">我在武水镇作了停留,倒不是那些沉没在水下的残瓦断砖使我留恋,而是和老城一起沉下去的沈从文先生的爱情故事让我惦记。</p> <p class="ql-block">1931年,15岁的沈从文随军经过泸溪县城时,在一家绒线铺见到了美丽的翠翠,特别喜欢,而他的伙伴赵开明也对这个女孩一见钟情,并发誓一定要娶她。15年后,沈从文再次经过泸溪,又去了那家绒线铺,居然又见到了美丽的翠翠,但她已不是先前的那个翠翠,而是赵开明和翠翠的女儿,沈从文心中的那个翠翠已经去世。沈从文黯然离开,但那个美丽的身影一直刻在了他心里。后来,沈从文创作了《边城》,那个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就是翠翠。</p> <p class="ql-block">老城沉没了,但古街老巷中发生的那些故事我们可以打捞上来;时光流转,它们依然闪闪发光,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老城故事”在岁月的河流上沉浮。</p> <p class="ql-block">武水镇在武水与沅江的交汇处,武水的上游是沱江,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就在沱江边。是先生的美丽文字让我为一条江动情,这一路的追溯都因为那源头的牵引。我要再去凤凰。</p> <p class="ql-block">武溪镇至凤凰古城的骑行路是120公里,今天已无法到达,因为这一路上我还要在能滩吊桥和乾州古城作停留。</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能滩吊桥,设计者是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的父亲周凤久先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斜拉悬索桥。它在抗时期的1937年修建,连通湘川公路最险峻的湘西咽喉段。抗战时,大量的战备物质和军政人员从这里经过,这里还走过挺进大西南的刘邓大军、湘西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47军,是一座历史的功勋桥。</p> <p class="ql-block">1970年,一座新的石拱桥取代了它,现在,这座在风雨中坚守了80多年的铁索吊桥,仍然横跨在泸溪县洗溪镇的能滩河上,成为那段特珠历史时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左右到达吉首。这个湖南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首府虽身处大山之中,却也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我在靠近乾州古城的地方准备住下来,征询了宾馆的保安员,我把车停在了宾馆门口。可当我办完入住手续出来后,已有二个城管模样的人站在我的摩托车旁开罚单,我说,这里没有禁停标志,旁边停了那么多本地牌的摩托车,为什么只罚我的?他们也不跟我作任何解释,只是盛气凌人的高举罚单,一副“速速拿钱来”的样子,让我感觉到是若干年前在湘西某个山凹口突然出现了两个蒙面人。</p> <p class="ql-block">被迫交了罚款,我来到一家名为“一粒米”的连锁餐饮店就餐,忽然间听到有人喊我,见我一脸愕然,喊我的人又自我介绍说,他是这家店老板的儿子,在校读书时,因为调皮,几次在政教处接受我的批评教育,那时,不理解老师的严厉管教,现在走上社会后,才觉得老师真的是为我们好。说着,非要把餐费退给我不可,见我执意不收,他的父亲又要服务员给我加了好多菜。这个特别的教师节,在吉首,我真如坐了一趟过山车。</p> <p class="ql-block">清早起来就去了乾州古城,8点以前这里是不收门票的,当然,我去那么早并非为了省那几十元门票费,因为我还要赶到凤凰去;我的溯江行,并非专为古镇而来,因为是市中心,又顺路,所以就来了;这种临水的古镇是我一向喜欢的,那种小桥流水、吊脚楼高高低低、青石板蜿蜒向远方的景致,让人特别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乾州古城是凤凰古城的“双子城”、“龙风城”,其实它的历史比凤凰早,有4200年了。早先是土著先民在这里居住,以后来了棘人,接着又来了猺人,再后来就是苗人。“凤凰的兵,乾州的城”,乾州原本是一座防御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城堡,因为地处水陆要道,逐渐演变成了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古城很多建筑是旅游开发的仿古品,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看着顺眼就好,过多的较真会让旅游失去很多乐趣。</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一片冷清,只有几个清兵摸样的人齐步走过,象是古城的开城秀。</p> <p class="ql-block">不过,城中的万榕江畔却是另一番景象:小桥、码头、吊脚楼、浣洗的人们……它们因水而生动,因晨光而更加美丽。很喜欢这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若不是时间紧,我愿意和当地人一起浸泡在古城的慢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时间紧,我只在二处地方作了停留,一是湘西银楼,二是翦伯赞寄寓处。这就是湘西银楼,曾经是湘西的财富中心。湘西苗人众多,他们常年狩猎迁徙、漂泊不定,喜欢把所有的财富换成银子,而后铸成各种精美的银饰品。穿戴漂亮银饰的苗民以及大大小小的银器店也成了湘西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从湘西银楼拐个二条小巷就到了“翦伯赞寄寓所”,翦伯赞是我的老乡,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入选高中课本的《内蒙访古》至今记忆忧新。抗战时期,翦伯赞受中央指派在此担任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成员和《中苏》半月刊主编,宣传抗日,领导救忘运动。翦伯赞一家在此寄寓数年。他乡遇老乡,纵使一些陈年旧物,也让人感到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上午9时左右到达凤凰。这次到凤凰,不为悠悠沱江,也不为虹桥和吊脚楼,只为那青石板上走过的故人,那个在我面前铺开了一张多彩瑰丽湘西山水画卷的凤凰人。</p> <p class="ql-block">拐过七街八巷,到了沈从文故居。因为疫情影响,不收门票的凤凰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但需要门票的沈从文故居却没有寂寞,这位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乡土文学大师一直都不缺乏崇拜者。我想,那些在民族土壤升起来的文学巨星是值得我们去仰望的。</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是一幢有二层10间房的湘西特色的四合院,是曾作过贵州都督的沈从文祖父1866年购买旧民居拆除后修建的。这里陈列了沈从文的遗物、遗照、遗稿等,好多东西都是他北平居住时用过的。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其实,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不爱读书的,逃学玩耍是他的常态。那么,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是何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我们需要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15岁从军,在湘西王陈渠珍的手下担任文书,流转在湘西沅水流域的山与城之间。行伍生活结束后,到北京求学,因家庭条件和学历缘故,报考的学校均未录取,只好在北大作了一名旁听生。后来专致于文学创作,得到郁达夫、胡适等前辈的帮助、提携,先后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一举成名。</p> <p class="ql-block">纵观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这样说,天生叛逆的性格、湘西山水的浸润、军旅社会生活的历练、文学前辈的指引、成年觉醒后的努力勤奋,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站在沈从文故居,除了深深的敬意,作为一个教书人,更多的是感悟和启迪。</p> <p class="ql-block">从沈从文故居出来,也就结束我的凤凰行,原路返回泸溪县城,沿泸浦公路溯沅水而上。</p> <p class="ql-block">出泸溪县城15公里后,一块“盘瓠故里”的文化石赫然出现在公路的左侧。盘瓠的故事我早就知道,他在耳朵里出生,在盘瓠中长大,是瑶、苗等少数民族的祖先。一直以为,他的族民生活在很遥远、很偏僻的地方,想不到竟在我溯游的路上,这让我惊喜。</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了盘瓠故里,在瑶、苗先人的栖息地,去追溯他们遥远而奇幻的生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传说远古时期,高辛帝与戎吴部落决战,久而不能取胜,辛帝下了一道悬赏:谁能取了戎吴首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不久,神犬盘瓠衔着吴王的首级来到宫殿,辛帝见其是一只犬,不想履行承诺,并设计要杀死盘瓠,辛女知道后,大声指责自己的父亲,作王的应该一诺千金,岂有反悔的道理。于是和盘瓠一起逃出京城,跋山涉水来到沅水中游开荒种地、建造家园,繁衍生息。盘瓠和辛女成了瑶、苗等少数民族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盘瓠的故事与辛女紧紧相连,盘瓠故里就是现在泸溪县辛女乡,这里有众多与盘瓠和辛女传说相关的地貌实体,如盘瓠洞、盘瓠庙、辛女庵、辛女河、辛女桥、辛女坪、辛女峰等,这样密集的地貌实体来应证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令人称奇,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神话传说、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辛女河。辛女和盘瓠生了4个儿子,当他们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一条狗后,甚以为耻,四兄弟设计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辛女得知是自己的儿子杀死了他们的父亲,伤心大哭,眼泪流成了今天的辛女河。</p> <p class="ql-block">沅江滚滚滔滔流向远方,可辛女依就坚守在这里劳动生活、养儿育女。她把善良、守信、忠诚、坚毅融进了瑶、苗的血脉中,渗透在他们的祭祀、诗歌、绘画和风俗之中,成了他们的信仰和传承。辛女和盘瓠已是苗瑶、苗等少数民族至高无上的神。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民族的聚合力和信仰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感谢一路的溯游,让我在九曲回旋的沅江之滨,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之中走进了瑶、苗等先民的奇幻世界。旅途就是一路的惊喜,那些似乎远在天边的风景,突然间在某个拐弯处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很多以为只是传说和想象中的故事某一刻就走进了现实。这种无法约定的喜悦诱我一程接一程在山川大地上游走、在晨昏日暮里穿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