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风代代往下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明杰</p><p class="ql-block"> 阎天柱先生把他写的《悠悠岁月》初稿送给我,嘱我给看看。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不仅要“看看”,还要为之写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捧起书稿,仔细阅读,如在聆听一位老者在给后人讲着过去的事情,在拉着家常,说着家事,一字一板,如数家珍。书中回忆了他祖父和父亲、母亲的人生遭遇和不同命运,讲述了他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工作成长过程,还收录了与其子其女的一些往来家书,还有进入“老有所为”阶段,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我知道这即是阎先生人生体验的总结,更是阎先生留给家庭、留给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掩卷闭目,细细品味,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很深。一是作者人生轨迹是伴随着共和国而成长的,他的经历反映出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后的一些大事件,如解放、土改、公私合营、大炼钢铁、食堂饭、上山下乡、文化革命、改革开放、下岗再就业等等,在这些历史的大潮中,一个人是怎样成长的,一个家庭是如何走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一部历史书,是一部教科书。所以,读《悠悠岁月》就是读新中国的历史,就是读共和国同龄人的人生。二是,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家风,一个家庭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如何传承家风,好的家风能传多少代,取决于这个家庭的成员和上下几辈人的素质和修养。从阎天柱先生的《悠悠岁月》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家风,乃至老城阎家的家风是如何传承的,家中成员乃至族中上下几辈人的素质和修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与阎天柱先生</b>)</p><p class="ql-block"> 我和阎天柱即是世交又是亲戚,还是文友。解放前他父亲阎振家在乡宁县党部任职,我父亲杜玉在县公安局供职,两人同族(我父根在阎氏四份,从小予了杜家)还是同庚,同居县城里,素有交往,又在温泉山的枪林弹雨中,生离死别。解放后,两家曾在西门口和仓崖上两度为邻。他妻武惠翔与我妻阎润菊是姑舅姊妹,我对他又以姐夫相称。他爱好写作和书法,我也乐于此道,爱好相同,常有交流。由于诸方面关系,我对阎天柱的家庭和身世,略有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少年阎天柱)</b></p><p class="ql-block"> 阎天柱先生生于1945年,今年77岁。他这阎家是老城底坪(土语:dia\pie)阎家巷的三份阎家,系阎氏21世传人。阎家是乡宁城里的名门望族,始祖阎汝梅系河东解州席张村阎氏,在安邑考取了贡生,于明洪武初年在乡宁任税课司,直到告老请辞留籍本邑。阎汝梅留居乡宁后,生子阎睿、阎虞,阎睿生有四子,即阎通、阎亨、阎泰、阎安。后弟兄四人分家为四份发展,其老大阎通为大份,居罗河村,老二阎亨为二份,居前后西坡,老三阎泰为三份,守家在地,居于底坪老宅,老四阎安为四份,居南府和书院,后有一支居后铺。阎氏兄弟自分家为四份后,家族繁衍增快,到明末城里流传的四句话里就有了“人多不过阎家”的口歌。且说这阎家大门大户。明朝时即有祖训家规传世,其中明确指出,族人以耕读为本,可教可医可商,而不入仕为宦。尤其是到了清朝初期,阎氏族人更是有一种大汉族主义的精神,认为朝廷是蛮夷民族当政,更不愿为其服务。所以,阎家世代谨遵祖训,只重读书修身独善而不为宦,后人多从教从医从商,而鲜取功名。这正如同时期的城里北府郑家先祖郑钦天之名言;“人生建竖功名,何必仕宦。但随身所处而为之,既是事业”。</p><p class="ql-block"> 单说这留守城里底坪阎家巷的三份,到繁衍至15世时,有个叫阎烺(lang)的后人,他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文章和口才都极好,在当时鄂城的读书人里影响很大,颇有威望。这年县府委他为训导,负责全县教育方面的事务,巡视和指导县域内的各个私塾教育。阎烺拗不过大家的举荐和县府的邀请,便揽下这差事。但他一直有个心结,认为这沾着仕宦的边,有违祖训。所以,他极力教育自己膝下的三个儿子,好好学习,独善其身,以经商为道。</p><p class="ql-block"> 阎烺的三个儿子(16世),老大阎时中,读书至增生后,尊父命经营银号,搞起了金融业,在城里桥沟有银号“恒泰吉”。老二阎时康经营加工业,老三阎时和做起了养殖业。后来,兄弟三人都成了鄂城里的财主,尤其是老二阎时康发展为拥有九个作坊的“同心玉”商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商,做出了很多流传后世的善事义举,诸如捐资成立“宾兴会”,修建“文笔峰”,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时康雕像)</b></p><p class="ql-block"> 却说这老大阎时中,就是阎天柱先生的天祖,即高祖的父亲。他有一双优秀的儿女,儿子阎鍮(yu),系阎氏17世,乃阎天柱先生之高祖。阎鍮一生守着父亲留下的银号,在长期的经营中练就了绝活,如遇有拿银锭换取碎银的,他只要用手一掂,就知重量多少,把银锭往柜台上一墩,就知成色如何。这在当时的城里商界传为美谈。阎时中的女儿嫁给了城壕杨家修志大师杨笃,是杨笃的原配夫人,为杨笃生有一男三女,帮助杨笃修完了《山西通志》,成就了杨笃的千秋大业和千古功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杨笃雕像)</b></p><p class="ql-block"> 阎鍮生子阎玉魁(18世),即阎天柱的曾祖。阎玉魁继承祖上的银号生意,除自己读书修身外,还抓紧对自己的独生儿子阎起元进行培养教育,从小就送到底坪阎家的私塾里读书。在他手里把银号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并接受官府通汇官银,其经营规模、信用、存放款额度以及所产生的利润,都达到历史高峰。而其子起元也教育的很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氏祖居建筑群。红框内为曾被“封门”后的小东院)</b></p><p class="ql-block"> 阎起元(19世),生于1898年,是阎天柱先生的祖父。他生活成长的年代,正是家庭通过几辈人的银号生意积累了丰厚家底的时期,家庭条件优越,自小锦衣玉食。但父亲阎玉魁没有因此对这唯一的儿子娇生惯养,而是尊祖训让其读书,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文化人。起元也不负父望,后来考上了山西最高学府山西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但身处军阀混战的年代,祖传银号分别两次被陕西军阀的队伍抢劫一空。阎起元站在一片狼藉的银号前,向乡人和储户起誓宣告,立志要重振家业。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振家,从资金积累到购买市房,一切都在做着振兴家业的准备。而壮志未酬,适逢解放,土改时他被划为地主成份,阎家巷的祖业“东小院”被没收,自己被扫地出门,一夜之间,一贫如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本人还被坐监和下放农村。后来为抚养孙子阎天柱,一度以卖水为生。一副应该是担当人间大任的肩膀,却挑着价值二三分钱的井水,挨门求卖。但在这样的景况之下,他没有放弃培养孙子阎天柱,教孙子学知识,学文化,练习毛笔字。他坚信着一切身外之物可以没有,但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就是要修身养性,要有道德操守,本门家风不能因我而斩,要世代传承下去。1960年,饥寒交迫的阎起元先生,在所下放的农村一孔低矮潮湿的小石窑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先生虽然去了,但先生的魂还在。这个魂就是读书做人的家风和家道。就像作家冯骥才写的小说《神鞭》中说:辫子没了,但神还在。先生的灵魂将直接影响着这个家族的以下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的父亲阎振家先生1)</b></p><p class="ql-block"> 阎起元之子阎振家,阎氏20世传人。自幼天资聪慧,承祖训勤奋好学,拜族内鸿儒阎春洞先生门下,终以品学兼优考入山西政法专门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停课,遂投身于民族抗战之中,回乡与旅外学生王晋省、杨凯南、庞玉麟、丁昌绪、阎宁波等人,组织“乡宁县旅外学生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抗日。后又加入晋绥军215旅60团,在教导大队政治工作第二组担任组长。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亲自编写编排各种宣传抗战的节目,为群众演出。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国民党乡宁县党部秘书、书记长,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但当时在阎锡山统治的山西境内,国民党的县党部有职无权无钱,根本没法实现他为国为民的政治抱负。1947年解放乡宁时,在温泉山上死于非命,年仅27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的父亲阎振家先生2)</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父亲阎振家先生遗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年阎天柱)</b></p><p class="ql-block"> 阎天柱,阎氏21世传人。父亲不在时,他不足两岁,还在嗷嗷待哺的襁褓之中。一家三代三口,爷爷阎起元土改时定为地主成份,国家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全家被“封门”。他强忍着老年丧子之痛,靠挑井水卖钱养活全家三代人。几年后母再走,爷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而生活上的压力使人直不起腰,且算小事,政治上的折磨让人抬不起头,那才是大事。阎天柱受此影响而上不了县上的公办中学,但不能就此辍学。公办不要他上民办,城里不要他到村里,千方百计地读完初中课程。到了找工作的年龄,他“上山下乡”,插场到谭坪的水保专业队,满怀着一颗红心,度过了八年“修地球”的繁重劳作。此番经历,阎天柱先生的《悠悠岁月》一书已作详尽的述说,此处不赘。需要强调的是,这段经历正应了一句老话:人有一亏,天有一补。水保队八年,阎天柱虽然失去很多,但收获亦丰。如同“舍得”的辩证关系,有舍就有得,有得就有舍。他失去了青春年华,却收获了美满爱情,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武惠翔,一个贤惠端庄、知书明理的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伴随着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年时期武惠翔)</b></p><p class="ql-block"> 武惠翔出身城里大门大户的武家,家族书香传家。其父武清世解放前为编村村长,解放后从教,擅长讲解文言文。其母阎贞秀,城里西坡二份阎氏,祖父阎乃庸曾任县议会议长,父亲阎哲献为阎锡山田粮处长。阎贞秀自幼在县女校读书,成绩前茅。有其母必有其女,惠翔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受着家学渊源的熏陶和教育,会做人会处事,落落大方,相夫教子,善解人意,风里雨里,拿得起放得下,里里外外一把手。俗话说: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又说:女人是家中的风水。也是阎天柱先生几世修来的福份,自从惠翔进了门,天柱先生生活上一帆风顺,工作上一路绿灯,人生如同步入了一马平川。生儿育女、修房盖厦、工作调动、开办诊所、儿婚女嫁、成家立业、孙辈成长,一顺百顺,不一而足。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 武惠翔结婚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夫妻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先生工作照)</b></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阎天柱先生所供职的的机械厂,也同样不可避免的经历了改制买断和下岗。下岗后的他开了个小诊所,专治小儿疾病和烧伤。由于他医术精湛,取费合理,再加上他人品厚道,态度和蔼,视患者如亲人,所以他的小诊所名声鹊起,在乡宁城里很有名气,众口皆碑。尤其是他钻研独创的治疗烧伤的秘方,更是远近传名,多少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他的诊所四壁挂满了治愈后的患者感谢他的锦旗和牌匾。《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健康报》、《临汾日报》等报刊,都刊登过对他的报道,《世界名人录》还收录了他的事迹。他也荣幸地连续三届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医学成就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华杰出贡献爱国英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县政协先进个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天柱先生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阎天柱先生是一个成功者。他无愧于他所处的这个时代;无愧于他祖上的辉煌和企盼;无愧于他自己超乎常人的辛勤和付出;无愧于关怀过他、帮助过他的亲朋好友;更无愧于陪伴他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妻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回到当年水保队住过的土窑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夫妻俩和三个孩子)</b></p><p class="ql-block"> 阎天柱先生膝下一女二男,三人都在他的精心培养和教导下,成为了乡宁城里同辈人之间的佼佼者。女儿阎江屏,毕业于长治医学院,进修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职称,现任乡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长子阎江龙(22世),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就职于山西地方电力公司乡宁分公司,任副总工程师。次子阎江涛,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就业于乡宁县委办公室,历任秘书、政府办主任,现任乡宁县教育局局长。其孙辈四人。长孙阎书强(23世),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就职于太原税务审计事务所。次孙阎书浩,现就读于西南交大利物浦国际大学。长孙女阎书琴,现就读于河海大学(南京)。次孙女阎书君,就读于乡宁迎旭小学。孙辈们都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除研习好各自的专业外,分别对写作、书法、声乐、舞蹈,均有爱好,都在继承着阎家基因,赓续着阎家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那年新盖了房子 照个全家像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屏 江龙 江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个孩子长大了)</b></p><p class="ql-block"> 亚圣孟子曾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其意为一个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五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吗?本文给出了最好答案,阎天柱先生的家风传承给出了最好答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过古稀 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 最后,吟诗一首,以赠阎天柱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昔如同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悠悠岁月见真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处逆境多历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经磨难出贤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辈辈读书无虚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代代门风有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喜看后浪推前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君子之泽永世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写于2021年10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杜明杰,乡宁县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历任中小学教师,县委文明办主任,县疾控中心主任,戎子酒庄文化副总,《戎子》杂志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叙事诗、纪实文学和人物传记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编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曹东平,网名曹操语录,山西临汾乡宁县双鹤乡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专学历,喜爱文学,擅长写作,长于宣传策划。分别为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作家协会和中和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在县、市、省和国家级报刊、电台、网络发表文章多篇。2015年被山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确定为“第一批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首席服务专家”。目前,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西瓜视频、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发表视频。做人理念:自强自立,善待亲友。自尊敬人,惠人达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