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十里河北。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座,附属洞窟254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佛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佛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隔着时光和历史的长河,云冈飞天咏叹!</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堂水殿楼上楼,石窟麻宻如峰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壁佛传众灵动,五级浮屠荡祥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悄立塔洞悟禅道,侧耳乐窟听径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伎乐飞天凌空舞,游人络绎望大佛 。</span></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华严寺分上下二层。后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金代殿宇明代佛,大清壁画舞婆娑。</p><p class="ql-block"> 五方幸会诵经义,九度魉魅弃邪科。</p><p class="ql-block"> 法缘慈悲华严境,园融无碍须无我。</p><p class="ql-block"> 教化得悟气运好,善心生悦福祉多。</p> <p class="ql-block"> 潘家园</p><p class="ql-block"> 古玩市场潘家园,布袋和尚送金錢。</p><p class="ql-block"> 不识古董真抑假,书画展厅赏字源。</p> <p class="ql-block">大同清真大寺为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位于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活动的中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门擎日月两楼悬,御题淸真寺威严。</p><p class="ql-block"> 清净无染五功在,礼拜安拉诵古兰。</p> <p class="ql-block">大同 纯阳宫(省保) 始建于金末明初丘处机徒弟创立 大同唯一全真教道观纯阳宫,又称吕祖观,位于古城大同的闹市中心鼓楼西街,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p> <p class="ql-block"> 纯阳宫</p><p class="ql-block"> 轩昂殿宇纯阳宫,露盘丹炉归上清。</p><p class="ql-block"> 一祖相传承南北,三教合一创全真。</p><p class="ql-block"> 慈悲为度成大道,识心見性佑苍生。</p><p class="ql-block"> 今日贪腐浊气重,慧剑断孽正乾坤。</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p> <p class="ql-block"> 五楼咏</p><p class="ql-block"> 东西南北排楼中,朝钟暮鼓享太平。</p><p class="ql-block"> 魁星朱笔点才俊,云中儿女皆精英。</p> <p class="ql-block">大同钟楼位于大同古城区以西清远街街口中心,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北魁星楼相应。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旧钟楼毁于1951年,2015年启动复建。</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二、三层檐下原各悬有一方牌匾:东向上为“歌风”、下为“云开春晓”;南向上为“鼓楼”,下为“声闻四达”;西向上为“振德”,下为“和声鸣盛”;北面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康熙御笔楹联一副镌刻在鼓楼北口东西两根柱子上,上联为“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下联为“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这些匾牌,未能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p><p class="ql-block">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690m,东西宽260m,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堂,殿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雕梁画栋,缦回腰廊。</p><p class="ql-block"> 舞榭歌台,嫔妃美妆。</p><p class="ql-block"> 朝歌夜唱,几世輝煌。</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庑殿式壁顶,正脊饰凸雕莲花及游龙,四角戗脊置走兽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琉璃镶嵌,龙游水中。</p><p class="ql-block"> 张牙舞爪,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吞云吐水,吴带当风。</p><p class="ql-block"> 波委云收,忽纵忽擒。</p><p class="ql-block"> 翩翩苍虬,华夏象徵。</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位置穿过和阳门不远处便是,如有兴趣还可以登上城墙一探究竟,这样整个法华寺布局一目了然,其中最抢眼的便是寺内白塔,这座白塔系大同市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也被称作“法华塔”,洁白的塔身立于石基上更显华贵之像,结合上空的蓝天白云更有祥云笼罩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华寺“诗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道三门妙化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乘归一求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众香界里入禅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身修洁莲即成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华寺“诗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颖秀白塔状如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刹竿四龛巧玲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入梵天施瑞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降洒吉祥满凤城。</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府学,就是文庙。明宣德二年(公元 1427年)增建肃敬厅,正统九年(公元 1444 年)又建崇文阁。嘉靖十六年(公元1533年)又大兴土木,“开云路、建云表、殿庑堂斋、亭阁祠舍、门楣之属无废不举”。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又建雁塔。至此,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下诏“祀孔子于国学,与颜渊配”。《魏书 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知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中国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今大同)中书学,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界之第一。</p> <p class="ql-block"> 文庙</p><p class="ql-block"> 古庙苍松映曦晨,宇殿楼阁几重深。</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内拜夫子,杏林树下习孔文。</p><p class="ql-block"> 仁爱培根生灵秀,礼乐育人塑俊魂。</p><p class="ql-block"> 千载儒学泽天下,万世师表仰古今。</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已毁),西为普贤阁。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p><p class="ql-block">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其中辽代的大雄宝殿、三圣殿和金代的天王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之内,在中国为善化寺独有,体现盛唐雄浑之气。善化寺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善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金塑天王三圣像,</p><p class="ql-block"> 辽筑梵宫五方佛。</p><p class="ql-block"> 法坛诵经修禅意,</p><p class="ql-block"> 殿外钟声穿云阁。</p><p class="ql-block"> 一花一佛一世界,</p><p class="ql-block"> 三封三业三生德。</p><p class="ql-block"> 笑看红尘心向善,</p><p class="ql-block"> 不遁空门也佛陀。</p> <p class="ql-block">大同城墙</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 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下护城河,白流如练泛清波。</p><p class="ql-block"> 城楼倒映天在水,两岸花木绿壕河。</p><p class="ql-block"> 风送荷香小桥过,俊男俏女摇轻舸。</p><p class="ql-block"> 乘舟不知今与古,一路诗情一路歌。</p> <p class="ql-block">雁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位于大同南城墙之上。与云路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p> <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明堂,是北魏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是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城内标志。其附属辟雍相当于中国科学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叙事诗《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胜利归来在明堂觐见皇帝孝文帝的场面。提到的“明堂”就是在现址大同市柳航里的北魏平城明堂公园。</p> <p class="ql-block"> 明堂</p><p class="ql-block"> 灵台之上建明堂,天园地方治八荒。</p><p class="ql-block"> 穹顶渾象观星宿,辟雍环水流波长。</p><p class="ql-block"> 芳草坪外刀剑舞,丛林深处琴声扬。</p><p class="ql-block"> 明堂广场俏男女,扭着秧歌奔小康。</p> <p class="ql-block">大同五大馆分别是大同博物馆、大同图书馆、大同体育馆、大同大剧院、大同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馆中提供了类型不同的展厅,还有咖啡厅、商店和贵宾休息区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大同图书馆:图书馆东邻文瀛湖湿地公园,南邻规划路,西邻美术馆,北邻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大同美术馆:建筑外形由四个金字塔形的大屋顶顶点相连而成,赋予建筑一种生长的意向。</p> <p class="ql-block">大同大剧院:位于大同市御东区文瀛,是展示大同特色文化的窗口和展示城市魅力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大同市体育中心(太和路东侧)</p><p class="ql-block">大同市体育中心位于太和路东侧,包括中心体育场、中心体育馆和中心游泳馆,是我市大型综合公共体育设施。其中:室内场地面积3662.72平方米,总坐席7512席。体育馆附馆建筑面积7525平方米,场地面积3486平方米,活动坐席576席。</p> <p class="ql-block"> 咏五大场馆</p><p class="ql-block"> 古都新风,巍巍云中。</p><p class="ql-block"> 新旧两利,一轴双城。</p><p class="ql-block"> 五大场馆,雄据御东。</p><p class="ql-block"> 美术博物,传播文明。</p><p class="ql-block"> 剧场图书,演绎人生。</p><p class="ql-block"> 煌煌锦绣,大美大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锦绣古都迎您来做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美景美食品天下大同!</span></p> 锦绣古都、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