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有些时候、有些事儿,巧的连你自己都难以置信!</b></p> <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我61年前解放军外语学院1961届八系的同班同学暨战友韩德昌(中)。一个是我70年前石驸马一小的同班同学康乃君(左)。头几年,本不完全着边的我们仨竟机缘巧合地走到了一起,成为了线上、线下一直保持联络的挚友。</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即1952年,我和康乃君是西城区石驸马大街第一小学的同班同学。解放初期,同学之间大都住的很近,天天在一块儿上学,一块儿做功课,一块儿玩耍,度过了那六年最纯真,最无暇,最不知苦恼的美好童年。</p><p class="ql-block"> 1958年小学毕业,我们分别考入了不同的中学,从此便再没有了音信。虽然都把对方牢牢地记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 六十一年前,我和韩德昌是被保送入伍到解放军外语学院学习的1961届八系的同班同学暨战友。</p><p class="ql-block"> 外院毕业后,他回到北京工作,我则继续当兵,并被分配到了新疆解放军某部,直到23年后转业回到北京,并在新的单位、新的群体中一干又是23年。</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除了都知道能在《北京战友通讯录》的几百名战友中找到对方外,我们没有单独见过面,但是在那个令人难忘的火红年代结识起来的革命情谊,却让我们彼此都感觉到熟悉的好似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和巧合的是,我们这三个同龄人当年小学毕业后,韩德昌和康乃君竟是考入了同一所学校的初中同学。</p><p class="ql-block"> 谁成想,几十年后他们也赶起了时髦,组织并一块儿参加了同学聚会,且由此两家关系也走的很近。</p><p class="ql-block"> 我曾问他们俩,你们的同学聚会怎么就会“鬼使神差”地提到了本都挨不着边的我——这个几十年前的各自同学?!是巧合,是缘分?总之,经韩德昌牵线,我们仨终于走到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韩德昌夫妇和我</p> <p class="ql-block">康乃君夫妇和我</p> <p class="ql-block">本约好我们三家一块儿聚聚,凑巧付世和她们的舞蹈队临时有演出任务,未能出席我们三家的小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