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当年麦收时

竹林听雨

<p class="ql-block">今日5月21日,农历小满,当我顶着31度高温沿南二环骑行,寻觅小满时的麦田时,看到河北保定的麦田还是一片深绿,那一个个秀长的麦穗在初夏的骄阳下迎风成长,顿时心生疑惑。询问远在河南老家的妻,她告诉我,老家的麦田一片金黄,再有十来天,就该开镰收割了。</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河南河北,两省相邻,而小麦生长的差别竟如此之大。是呀,遥记每年六月初,河南的麦子已经大面积收割了。</p> <p class="ql-block">我站立在一块块麦田前,凝望着那随风起伏的绿浪,心生无限感慨。有几个年龄相仿的老农看到我在表田拍照,便聚拢来和我聊起他们往年收麦的场景。年龄相仿,都出生于70年代初;阅历相同,都出身农家,于是我们聊起遥远的收麦记忆,想不到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如此的默契,经历是如此的相似。</p> <p class="ql-block">遥记我上小学时,土地还没有包干到户,还属于集体化。那时一到五月底,学校便会放半个月的麦假。大人们集体出工割麦,我们学生便由各生产队的教师带着拾麦穗。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每逢放麦假,带我们三队学生收麦的便是李廷裕老师。那时的我们每人戴一顶草帽,每人跨一个篮子,篮子里灌上一瓶水。我们跟在大人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散落在地上的麦穗。渴了热了便围坐在地头的树下,李老师先给我们每人的水瓶里倒点糖精,再发上几片薄荷片或人丹,我们一边喝水,一边听李老师朗读文章,他的诵读很有激情,抑扬顿挫,听得我们如醉如痴,以致于小学每年麦假拾麦,我们不请假不怕热,应归公于他每天的精彩诵读。现在清晰地记得,他给我们读过的张洁的《拾麦穗的小姑娘》,读过曹文轩的《少年》《忧郁的田园》,也读过秦文君的《宝贝当家》和《小鬼鲁智胜》……如果说我后来之所以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习作,也应该得益于他那时对我的启蒙吧。</p> <p class="ql-block">上初中后,田地已包干到户,我家八口人,共种十二亩地。每到麦收时,我们都得帮大人干活。那时天蒙蒙亮,就听到母亲在厨房做早饭,父亲在磨镰刀。匆匆吃过早饭,便被家长们赶到地里去割麦。</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的地畦格外的长,天格外的热,麦秆格外的高,麦芒也格外的扎人,从我初一年级开始的一次三行割到初三年级的一次十行,弯腰割,蹲着割,割割看不到头,再割还看不到头。那时稍微富裕的人家,便会请从甘肃从陕西过来的麦客代割,管吃住割一亩给5元,每每看到左邻右舍家的麦客,我们姊妹几个就抱怨父母太抠门,舍不得请麦客。不管怎么哭怎么闹也无剂于事,只好咬着牙学着麦客在脖子上搭个毛巾,割着擦着。正是在那艰苦的磨练下,我的割麦速度也由最初的一天的二分提升到后来的一天一亩多。记得那时每到中午或傍晚装车时,我的父母总让哥哥妹妹捆麦装车,他们说我割麦速度比他们快,不用我装。麦车一车车拉到麦场里,先垛起来,等麦子全收割完了,挑两个好天,把麦秆摊到场地里,用木杈来回翻动,等到正午太阳正毒时,父亲便套上牛,拉着石滚在麦秆上辗,我们来回翻动,最后把麦秆挑开搭垛,把麦子扫成堆,起风时用木掀扬场,把麦糠扬走,把麦籽装袋。那时收个麦子少说也得十天半月。</p> <p class="ql-block">我上高中后,村里已有了小型收割机,生产队里也有了脱粒机。那时大多人家都是用小型收割机把麦子放倒,再用架子车装车拉回用脱粒机脱粒。而我固执的父亲,还是舍不得花钱,他们也嫌收割机收麦,地上掉一地,太浪费。就这样,村里一户户人家都相继收完,而我家,永远是最后割完的那一个。麦秆到了麦场,各家各户排好顺序,轮流用脱粒机打麦。轮到我们家,十来亩地至少得脱粒两三天。脱粒时全家齐上阵,弟弟扒麦籽,哥哥姐姐一捆捆地把麦秆递给父母,父母再把麦子塞到脱粒机里,而我则负责把脱过粒的麦秆挑走堆成垛。每次打完麦,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全是麦灰,那麦灰通过鼻孔钻到喉咙里,吐得痰也是黑的,麦灰粘到皮肤上,又疼又痒。麦秆全部打完,还要搭垛,搭成圆锥形,光搭个垛又得至少一天。因而,从初中到高中,那时一到收麦季节我就害怕,但害怕也得过,而每每此时,父母总会教训我们:你们知足吧,如果咱们生活在陕西甘肃的大山里,你们还得捆麦背麦,哪里有架子车,收割机,地里根本进不去。”</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发誓要离开农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苦日子。那时在天水农行上班的舅舅说:“你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当兵要么考学。”而我,眼睛又近视就只能考学了,虽天生愚笨,好在勤奋踏实记忆力好,也使我最终脱离了农作。</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甘肃天水麦积区社棠镇乡下教书时,发现一到麦收,那里人果然更辛苦,种地挑肥挑粪,手撒麦种包谷,收粮靠背靠扛,也更懂得在那当农民的艰辛。此时也更感谢父母,是他们的勤俭,让我们那时艰苦的劳动中得到锻炼,既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又打好了身体底子。</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立麦田,看看日渐发福的自己,如果让我站在如火的骄阳下,弯腰挥镰,不知一天能否割上二分地?而我之后的80后,90后,00后,不用割麦,站在地头,能否经受烈日的炙烤?</p> <p class="ql-block">遥忆久远收麦季,心生无限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