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因栽种了150余棵雪域桃李,敝人于2013年暑假期间,与上海医高专同仁护理系书记陈亚俊、学工部徐李辉还有体育教研组小何送学生回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藏。</b></p><p class="ql-block"><b> 当晚下榻在布达拉宫对面一个小旅馆,那雄壮的布达拉宫触手可及似的,心情有点小激动。</b></p> <p class="ql-block"><b> 本篇暂且按下那次到过的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不表,仅就在拉萨时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件事拿出来回味一番。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印象一、布达拉宫几撇</b></p><p class="ql-block"><b> 到拉萨,布达拉宫是必须去的。</b></p><p class="ql-block"><b> 布达拉宫恐怕是全中国参观手续最繁琐的景点,每天限定2000人入宫参观,游客还需提前一天凭身份证预约,第二天按预约的时间点进宫,进宫后全程脱帽,不许大声说话,不许戴墨镜,不许触碰文物且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进,总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庄重和神秘。</b></p> <p class="ql-block"><b> 在布达拉宫有几件事情使我受到了很大震撼:</b></p><p class="ql-block"><b> 之一,登布达拉宫对我这个花甲老者而言是个体力活。仰面望着将近200米高的宫殿,盘桓着攀爬一段必须休息一会,到达红白相间的宫殿时早已上气不接下气了。</b></p> <p class="ql-block"><b> 而一路上有好些藏族人却是瞌着长头,用身体一身一身丈量着抵达宫殿的,期间还不乏白发苍苍的老者。</b></p> <p class="ql-block"><b> 之二,在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前,但见一些藏民边虔诚地往油灯里添加酥油,边从布满油腻发着亮光的藏袍中拿出一叠百元大钞,隔着栅栏扔到灵塔下,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唵嘛呢叭咪吽”,在磕了几个响头后便默默地离开。</b></p> <p class="ql-block"><b> 之三,一个颤颤巍巍的老者,匍匐在地上,手伸到栅栏里,在铺满一地的钱和珠宝堆里挑了几张一元的纸币放进口袋。正诧异着,一个参观途中结识的学者告诉我,他一定是从阿里或那曲地区来的,那里的藏民一生简朴,有了钱就会购买珠宝和酥油奉献给寺庙,但当缺钱时,也会从寺庙里索取一些生活费而从不会有任何人蔑视他们。</b></p><p class="ql-block"><b> 怕亵渎了虔诚的老者,我始终没有按下快门。</b></p><p class="ql-block"><b> 除了布达拉宫,在西藏的其他地方,也会发现经幢旁、油盏边或风马旗四周,都会散布着一些面额不等的纸币,这是虔诚的信徒贡奉给佛的心意,也可供需要的人随意拿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印象二、作客藏家</b></p><p class="ql-block"><b> 从布达拉宫出来后,应尼果老师邀请去她家中作客。</b></p><p class="ql-block"><b> 尼果老师一年前作为随队老师与西藏学生一起来上海与我共事过一年,当得知我到拉萨后,就硬把我拽到她家做客,幸好随身带了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作为上门礼,否则还真有点尴尬。</b></p> <p class="ql-block"><b> 早就听说藏族人的待客之道有点复杂,除了见面时必须的献哈达外,进食时的礼仪也不少。</b></p><p class="ql-block"><b> 一进门,我就对尼果老师说,我与你是老熟人了,如果待会有违反礼仪的举止,还请多多包涵。尼果老师夫妇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对一些繁文缛节没有太多讲究,不过,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还是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在藏族人家作客的基本礼仪。</b></p><p class="ql-block"><b> 到藏族人家做客,一定会有敬酒的环节,客人在接过盛满青稞酒的杯子后,应先用无名指蘸点酒往空中弹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众神,喝了一口后,主人会添满让你再喝一口,然后再添满请你再喝第三口,最后再添满杯一口喝干,这就是所谓的“三口一杯”,这之后就主随客便了,能喝就开怀畅饮,不能喝便适可而止。很多初到藏家做客又不擅喝酒的人,因不知这习俗,往往会出洋相,他们在主人递来酒杯时,便一饮而尽,不想这只是第一口而已,等搞清此中规矩,早已酩酊大醉了。如此的“三口一杯”不变成“三杯一口”了?喝茶也有规矩,只要客人喝了一口,哪怕不想再喝了,主人也会把茶碗添满,当告辞时,客人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决不能喝干,碗里一定要留点茶底。还有其他的藏式礼仪就不赘述了。 </b></p><p class="ql-block"><b> 除了糌粑、奶茶、青稞酒外,生牦牛肉和人参果都是平生第一次品尝,虽然味道实在不怎么样,可嘴上还不断说着“好吃好吃”。</b></p> <p class="ql-block"><b> 尼果老师的爱人是距拉萨一百公里外的羊八井一所中学的校长,人高马大,热情好客,是个典型的康巴汉子。听说我们想了解藏族风俗,二话不说,从卧室里拿出了一些玛瑙、红宝石、天珠、鼻烟壶、唐卡、氆氇……并一一介绍这些物品的来源和用途。他还拿出一套藏袍要给我装扮,听尼果老师讲,除了他们大婚当天,几十年来,这套藏袍一直在箱子里睡大觉。</b></p> <p class="ql-block"><b> 这穿藏袍的过程还真有点复杂,经过尼果老师夫妇俩上下左右里外前后十多分钟的折腾,硬把一个上海大叔变成了藏族大爷。据说,穿在我身上的这身行头加上藏刀、天珠等配饰,价值不下于十万。</b></p> <p class="ql-block"><b> 小何他仨都想买冬虫夏草,可因传闻中买到假货的事情太多而一直不敢下手。我将此意告诉尼果老师后,她便将也在做冬虫夏草生意的堂弟叫来家里,因有这层关系,想必他带来的冬虫夏草应该不会是假货。堂弟开价:上等的每根50元,劣等的每根30元,中等的每根40元,由于他仨早已在市场里打探过行情,所以对开价都挺满意的,但都还想再便宜一些,因与尼果老师不太熟悉,就让我与之商量,结果每根又便宜了1元,三人各买了好几千元,堂弟又送了一些精美的包装,这下他仨回到上海送送人可有面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不想买,可尼果老师硬让其堂弟送了我5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印象三、孤儿院感受</b></p><p class="ql-block"><b> 从尼果老师家作客出来,我独自一人到拉萨郊区的SOS儿童村,那是一个孤儿院,我的一个学生白吉就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藏族人死亡率和离婚率都较高,所以西藏的单亲家庭和孤儿就比较多</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我的一百多个学生中,有二十七个单亲子女,还有白吉、央啦、次仁旦措、土旦阿旺、顿珠旺姆等五个孤儿)</b><b>为此,西藏政府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孤儿院,拉萨郊区的SOS儿童村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座。</b></p><p class="ql-block"><b> 村口有一岗亭,警卫人员在问清来由并电话联系白吉后,才让我登记信息</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可见孤儿院的管理是多么严格)</b><b>不一会儿,白吉迎了出来,腼腆地轻轻一声:“老师好!”然后带我进了村。说是村其实并不是村,而是在一片大概二三十亩面积的土地上,不规则地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十几幢房屋,每幢屋就是一个“家庭”,白吉自幼便在其中一个“家庭”生活。这个“家庭”里有七个“子女”,由一个三十多岁的专职“妈妈”照护,白吉是“家”里的大姐,另外六兄妹从7岁到14岁,“一家子”在一起读书、干家务、嬉戏玩耍,其乐融融,煞是幸福。</b></p><p class="ql-block"><b> 我一进院子,刚做好作业的几个孩子在白吉的带领下排着队向我敬礼表示欢迎。接着分头搞卫生,随后就围在一起做一种青稞面饼招待我,大的两个孩子负责和面、擀饼,小的两个把擀好的饼递给“妈妈”去煎,最小的一个则拿着抹布给哥哥姐姐们擦手,没人指挥却井井有条,整个过程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b></p><p class="ql-block"><b> SOS儿童村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在净化心灵的同时,感悟也颇深:这里的孤儿其实并不孤独,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更活泼开朗,更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有着更强的自律性和责任心,想必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是阳光灿烂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印象四、学生云丹贡吉</b></p><p class="ql-block"><b> 离开SOS儿童村后按约来到一家藏餐厅。当晚,学生云丹贡吉的妈妈请我吃藏餐,谁料,一个小姐妹当天去世,她奔丧去了,改由女儿出面招待。</b></p> <p class="ql-block"><b> 一进餐厅,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藏香味、佛龛前摆放着偌大的切玛、姑娘们跳着锅庄,漂亮的老板娘(似乎系汉族人)堆满笑脸献上哈达,一股浓浓的藏族味。</b></p> <p class="ql-block"><b> 贡吉妈妈事先点好了菜,什么手扒牦牛肉、藏式酸菜汤、血肠、酸萝卜小炒牦牛肉、吹肝,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藏菜。原预计主客共有十余人参加,除了贡吉妈妈不能到场外,还有两个学生米玛仓决和央金拉姆因临时有事来不了,而徐李辉和小何则有点高反也没参加。尽管我放开了肚子尽量多吃,可一桌丰盛的藏菜最后还是剩下了一大半。</b></p> <p class="ql-block"><b> 云丹贡吉是藏汉混血儿,汉名李媛玫。与新疆女孩的漂亮不同,她两颊布着西藏人特有的高原红,淡淡的感觉反而显得更温婉、恬雅。刚进学校进行文化测验时名列一百五十多个学生中的第一,普通话流利,为人低调,深得老师们喜欢。以下几件小事足可见识其人。</b></p><p class="ql-block"><b> 1、刚开学发新课本时,只有贡吉一个人在忙着,其他同学都在玩,我刚准备冒火,她悄悄地对我说:“潘老师,没关系,我一个人发就行了。”</b></p><p class="ql-block"><b> 2、拟让她担任班干部被拒,虽然我有点不悦但也没坚持,准备过段时间再说。不久她妈妈出差来沪,与之交谈中得知,女儿在西藏读书时担任过许多职务,因有些姿色,曾遭到过一些男性同学和老师的觊觎,因此妈妈告诫她到上海后只许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读书,不许担任任何社会职务。哦!我懂了,那就成全她母女俩的“心愿”吧。</b></p><p class="ql-block"><b> 3、另外一个班有个女生因不便开口的理由(打胎),由她的朋友擅自在西藏学生中募款,云丹贡吉捐了110元。我得知后问了她三个问题:你与她熟悉吗?你知道她募款是干嘛吗?你为什么要给110元?回答很简单:我与她不熟;不知她为何缺钱;我只有那么多钱了呀。真是无知的善良。</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我两年的“矫正”,云丹贡吉身上的一些“优点”正逐渐改变着,还担任了西藏学生联席会秘书长,成为我得力的小助手。</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5月24日,上海教育电视台专程来校拍摄反映西藏学生在沪学习生活的专题片。导演在近三百个藏族学生中,一眼就看中了云丹贡吉,当然,作为形象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贡吉也是我拟推荐学生的首选。拍摄的效果非常不错,半个月后,名为《雪域卓玛在上海》的专题片如期在教育电视频道播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印象五、奶茶铺体验</b></p><p class="ql-block"><b> 在尼果老师家作客时,她爱人告诉我,到奶茶铺去喝一次奶茶或酥油茶是体验藏民日常生活的最佳方式。大昭寺广场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奶茶铺,其中的光明港琼茶铺又是比较著名的一家。</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去了。拉开藏式布帘进到茶铺,找了一个地方落座后,也没人来搭理,只能悄悄的观察。只见进来的人各自找位置坐下后,自取茶杯,摆一些钱在桌子上,然后轻轻一招手,服务员就会提着大铝壶过来斟茶并按一元一杯自行取钱找零,需要续茶时,茶客轻轻一招手,服务员又会过来重复刚才的动作。</b></p><p class="ql-block"><b> 茶客们笃悠悠的喝着茶,几乎没什么聊天,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喝着,似乎都很享受,据说有些人可以一直坐上三四个小时。外来人若想感受西藏人的悠闲庸懒,没有比这奶茶铺更合适的去处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也学着样子喝了一杯奶茶,还每人吃了一碗藏面,在油腻腻的桌子上匆匆扒拉了几口,可那味道可真不敢恭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印象六、感悟大昭寺</b></p><p class="ql-block"><b>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一千多年来,拉萨就是围绕着大昭寺慢慢发展起来的,世人都说没有大昭寺,就不会有拉萨城。</b></p><p class="ql-block"><b> 相传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昭寺是以山羊驮土建造而成的,因藏语中“山羊”为“惹”,“土”为“萨”,为了纪念山羊的功绩,大昭寺便被命名为“惹萨”,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成的。后来“惹萨”又成为它所在地方的名称,并演化成了当下的“拉萨”市。</b></p><p class="ql-block"><b> 在西藏佛教徒的心目中,大昭寺的地位甚至比布达拉宫更重要。寺内供奉着许多珍贵的佛像,而最著名的莫过于 释尊佛殿中央的尊者释迦牟尼塑像,据传这是由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的12岁等身像。对普通游客而言,除了释迦牟尼之外,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恐怕是最为人熟知的了。</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寺内不允许照相,因此我只能在这些不会说话的佛像前默默地许愿而不敢轻举妄动。</b></p> <p class="ql-block"><b> 大昭寺门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信徒在磕长头,其中不乏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怕亵渎,我不敢拍他们的正面照,只是偷偷的在侧面胡乱照了几张。</b></p> <p class="ql-block"><b> 爬到大昭寺最高处,放眼望去是一个开阔的广场,而走过广场就是著名的八廓街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印象七、八廓街印象</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拉萨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走一走,那就是大昭寺前的八廓街。</b></p><p class="ql-block"><b> 八廓街虽然只是一条小小的街道,但它的存在是和大昭寺息息相关的。一千多年前,当松赞干布下令修建的大昭寺落成后,朝圣者便络绎不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的便踏出了一条环绕大昭寺的小径,这就是八廓街的雏形。随着游客、香客的日渐增多,大昭寺周围的旅店、商铺也渐渐多了起来,久而久之发展成了现在集观光、民宿、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化商业街区了。</b></p> <p class="ql-block"><b> 在八廓街转悠时,发现怎么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磕长头的,都与我们是反方向的,经一位摄影爱好者提醒,八廓街是一条商业街,但更是一条转经道,这里有着不成文但人人都自觉遵守的法则,那就是围绕着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行走,这就叫转经。我们立马掉头随大流而行了。</b></p> <p class="ql-block"><b> 在八廓街东南角,有一座三层小楼,它就是著名的玛吉阿米酒馆,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土黄色建筑,就是传说中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情人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玛吉阿米与仓央嘉措是青梅竹马。仓央嘉措因有幸又不幸地被金瓶掣签确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从而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后,便被强行与玛吉阿米分了手。可他虽然有着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一切都由第巴独掌,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也就是俗称的藏王,而仓央嘉措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而玛吉阿米又不得而见,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中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每到晚上,他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青楼等风流场所:“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后人就在仓央嘉措与民女经常幽会的地方建了一栋小楼,命名为“玛吉阿米”。</b></p><p class="ql-block"><b> 鉴于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原想在玛吉阿米酒馆一坐的愿望只能作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注: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诗人,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神秘又浪漫的故事,感兴趣者可以到网上去查看。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印象八、学生桑格占堆</b></p><p class="ql-block"><b> 在八廓街,恰逢学生桑格占堆带着母亲到大昭寺朝拜。一见面,他母亲就对着我嘟嘟囔囔了好一会儿,除了“扎西德勒”,其他什么都没听懂,不过从她的表情和姿态,不难猜出那都是感谢的意思。占堆妈妈身患多种疾病,在那曲老家医院已经无能为力医治后,才来到拉萨就医的,两天前我曾专程去看望过她。</b></p> <p class="ql-block"><b> 桑格占堆是藏族三班的班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通话也非常差,他说的话我连猜带蒙也最多能明白百分之四、五十。但他心地善良,性情耿直,爱打抱不平,加之学习的刻苦劲没人能比,努力的结果是学习成绩极速提高,第一年期末考试,占堆的各门功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b></p><p class="ql-block"><b> 桑格占堆的家庭比较贫困,父亲早亡,母亲重病。有时生活费快花完了,他宁可节衣缩食,也不会像其他学生那样向我借钱或提出补助要求。但是,人穷志不穷,好几次他捡到钱和学生就餐卡,想都没想就交给我了。</b></p><p class="ql-block"><b> 这孩子唯一的不足是脾气暴躁,课堂上发现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就开骂甚至还要动手打,对此,女生只能忍了,可来自雪域的男孩也大都是有血性的,为此常常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纠纷,我则时不时去帮他擦屁股。有一次,上一届藏族班的欧珠欺负格桑扎西同学,桑格占堆看不下去了,在与之讲理不通的情况下,出手打伤了欧珠,而一贯霸道的欧珠竟被打得服服帖帖。打人确实不对,但从内心而言,我还是蛮欣赏桑格占堆的拔刀相助,学工部主管西藏学生工作的杨梅老师也挺喜欢他的,我俩一合计,作出了“赔偿医药费,取消一学期评优”的处分决定了事。欧珠则以多起违反校纪校规,给予了留校察看处分。</b></p><p class="ql-block"><b> 比起云丹贡吉,桑格占堆的综合素质或许要差一些,可不知为何,我却对他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或许就是我写下这段文字的缘故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九年了,虽然拉萨特别的景色和特有的藏文化令人难忘,但是,最让我惦记的还是那150多个藏宝宝。在校时视我为父亲样依赖,而我也把他(她)当子女样呵护的不在少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记得在上海去拉萨的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情,当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悉悉索索商量着什么,我问他们干什么呢?一个个笑得灿烂却没人回答,还是善良淳朴的曲拉姆腼腆地说:“老爸,这两年来,您对我们太好了,我们想给您取个藏族名字叫多吉顿珠,意思是高大威猛而且事业有成的人,不知可以吗?”尽管这并没什么实质意义,但除了感动,我还能说什么好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拉萨,扎西德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西藏,扎西德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藏宝宝们,扎西德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