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爆发于2022年3月1日的上海新冠奥密克戎疫情,已持续两个多月。截至5月20日已有60余万人感染,本土确诊病例达5万7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两个月来,上海的防疫抗疫工作先后经历了:网格化,切块化,压茬推进,阶梯式,场所码,核酸码,差异化,三区划分,阻击战,攻坚战,大决战,保卫战,发起总攻,军令状等。目前大上海保卫战正在进行之中……</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这轮持续不断的疫情,这期间我们会有许多时光在旅行中度过。按年初规划,应该接待过了老家来沪旅行的同学,完成了海南环岛和中部省份的自驾<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而此刻,我们居家隔离已经两个多月,足不出户,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 疫情爆发特别是病例大幅增加后,几乎每天都有亲朋好友关心关注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微信、电话、视频源源不断。其间更有划款及索要地址拟寄物品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收下了暖暖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动之余,我把每天写下的抗疫日记加以整理,让关心者了解疫情中的上海和疫情下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们每天面对着三个上海:一个是电视新闻报道里的,一个是短视频和文章里的,还有一个是自家门口的。这里记录的主要是我们亲历的家门口真实的上海。日复一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核酸抗原,</span>车熄鸟鸣,柴米油盐…….</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住的浦东新区,是本轮疫情的重灾区。而我们家受到疫情的影响先于浦东大多地方。</p><p class="ql-block"> 3月1日普陀区老年舞蹈队那条最早的疫情传播链,导致女儿家所在小区封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常情况的工作日,女儿女婿与我们同住浦东。不巧的是3月3日那天</span>女婿去那边办事,傍晚就近回了自己家。刚进小区仅1小时便被封在了里面,这一封就是14天。这期间没能再与女儿见面,也没能与和他相隔不远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上的一切全靠自己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考验。后来才知,这个14天才仅仅是个开始。</p> <p class="ql-block"> 女婿被封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了临近江苏的上海青西郊野公园。当时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郊游,后来随着疫情的演变,它成为这个春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span>到达的最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次日,我们又去了位于黄浦江左岸、杨浦大桥东侧的“皂梦空间”(上海香皂厂旧址改建)。在那个造(皂)梦的空间里做梦也没有想到疫情让生活变成了后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那天从民生路轮渡站渡江时,拍到了著名的“八万吨粮食筒仓改建的艺术中心”。在后来的抗疫期间其临时变成了方舱医院。</p> <p class="ql-block"> 3月12日晚,一个人居住在徐汇区的外甥,忽然在群里和我们说,他们小区当晚10时要封闭。由于提前打了招呼,有撤离的时间,我们问他要不要暂搬浦东和我们同住?!他犹豫再三选择了留在原地。后来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是徐汇区第二天发布了召回封控小区住户的通知;二是我们的住所也很快封闭了。</p> <p class="ql-block"> 3月16日,我们楼宇因有5名浦东某小学学生而被封闭。那所学校出现了阳性病例,该校师生全部界定为密接。那次封闭也是先于上海大多数社区的,好在早晨传出封楼的消息并没有马上封掉,让我们有了一天时间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已经有被封经历的女婿提醒我们一定要多备物资,我们照做了。傍晚,楼前搭起了棚子,正式宣布全楼封闭。这是到目前为止封闭最严的一次,因大多小区尚未被封,社区能够腾出人手,楼门口24小时有人把守,做核酸和扔垃圾均不能出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封闭当晚居委贴出二维码建了全楼居民的大群(至少每户都有代表),做核酸及发布各种通知均在群中进行。入群后,居委通知大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过接龙标注每户人数,并</span>要求将群昵称均改为房号。这和后来全域封闭时网上流传的“封闭不仅使人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名字”的说法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 那时居委会还能正常工作,两次核酸,居委书记均着大白服维持秩序。工作人员从上至下一户户敲门喊居民下楼核酸。当时不知会封多久(有说2+2的,也有说2+12的),由于信息不透明,情况不明朗大家意见很大。又因当时是局部封闭,许多上班人需要正式通知和证明提交单位。各种述求,各种抱怨,甚至有人上升到了违法的高度去争辩,搞的居委会焦头烂额,怎样都无法回答居民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时间有些混乱。</p><p class="ql-block"> 好在封闭5天后,于3月22日宣布解封了。</p> <p class="ql-block"> 按照惯性思维,我们天真地以为解封就自由和万事大吉了,加上之前买回的物资还有剩余,因而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次难得的解封时间去补充食物和生活用品,而是跑去世纪公园看樱花出墙(公园关闭无法入内);去黄埔江边看船只来往。还欣欣然发了朋友圈说:上海依然是流动的…。并配上了路上的车,街上的行人,遛娃遛狗的老者,跑步的壮年等图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哪知解封才刚刚两天,就因所在洋泾街道病例较多而整个小区都封闭了,期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行了一次核酸、两次抗原自测。</span>不过这次封闭讲好的是2+2,有了前次5天解封的先例,我们对二次解封满怀希望。</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封闭,我们的生活遇到了一些困难。封闭使我们无法出去购物,周边封闭小区较多,大家都拥到了网上,造成常用APP软件(盒马、山姆、奥乐齐等)几乎永远处于订单已满或小哥约满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居委会办公地小区封闭,居委人员也大多封在各自小区里,功能尽失。几乎无法提供任何服务,也不能解答和解决如困兽般的居民的各种现实问题,大家怨声载道。正常情况下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都很难能够满足一个城市停摆后的正常运作需求。更何况许多工作人员已经提前封闭在小区里动弹不得。但这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 </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次封闭的最后一天——3月27日,可谁知这竟是</span>以黄浦江为界实行鸳鸯封的前一天。白天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家里的水果只剩下最后一点,我还愉快地将削下的果皮摆成了花,并发朋友圈说:只剩下一个苹果一粒橙,也要吃出花儿来。表达了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晚各大媒体都宣布了3月28日“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实行压茬封控、居民足不出户”的通知,我们的2+2还没结束,就叠加上了隔江而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轮封闭、解封,再封闭再解封的女婿(时间和我们的封与解完美错过),匆忙从浦西赶过来给我们送来些生活物资。因小区封闭,他隔着小区大门将东西递了进来。在与女儿相约过10天再见后于黄浦江封江前赶回了浦西。</p> <p class="ql-block"> 隔江而封的消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宣布后,</span>朋友圈和微信群顿时像开了锅一样,各种调侃、嘲笑,文字加配图,整整闹腾了一个晚上。别的不说,以我家的情况,那个把黄浦江比喻成银河的说法很是形象恰当,女儿和女婿妥妥地被封到了浦江两岸。</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们又把希望寄托在4月1日5时的浦东解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浦东封控的第一天——</span>3月28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首次提前至上午九时,</span>这天公布了公交停驶,轮渡停运,轨交封站等消息,南浦大桥自1994年建成以来首次禁行。当天还明确:<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暂停清明现场祭扫;</span>依法隔离期间企业应按正常劳动支付员工工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境外,远在奥地利的同学和定居英国的侄子在当地听到消息后,旋即进行了联系和问候。</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我们所在小区发现了第一例确诊病例。现在已经见怪不怪,说起来挺轻松。而当时确实是吓了我们一跳。看到小区群里物业经理的转运通知和患者本人的直接告白,我们很是紧张,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 4月1日,是事先规定的浦东及毗邻地区解封的日子。由于浦东所辖12个街道和24个镇都有阳性病例,无一符合政策规定的解封条件,因此,直接与浦西一道进入全市封闭静默,我们的封闭期再一次被叠加起来。这时,我们已不再把希望寄托于4月5日的全市解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在小区病例的出现,</span>全市病例的持续增长,让我们意识到短时间内解封无望。</p> <p class="ql-block">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一次次叠加封闭的时间里,小区管理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在居委的管理和服务一时跟不上的情况下,居民们开始了互助自救。一是志愿者站了出来,小区组成了人数众多、层次分明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了楼栋领队群、各楼层邻居群等,后面进行的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及大礼包分发等,均分层通知,有序组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也在这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成了不穿大白服的服务者,做最最基础的收发通知,催促候场,反馈结果等工作,并在保供中解决最后20米、10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二是出现了“团长”,居民生活所需物资,通过团长组织团购得到解决和满足。其间广泛使用微信接龙、群收款等,再经过等待货物(有时要几天时间)、分发取货等环节取得民生物资。</p> <p class="ql-block"> 三是邻里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上海邻居平时存在感很低,同一楼层每家几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疫情发生后,特别是形势严峻之后,大家开始友爱互助,你来我往,以物易物,暖心交流。疫情让人感到平常的互不打扰不代表冷漠,热心肠包裹在那层分寸感下。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添加了各式各样的群,有团购群、买药群、互助群等等(后面会详述)。</p> <p class="ql-block"> 4月3日,解放军和16个省市十万人马驰援上海,公路铁路机场运力拉倒极限,俨然世界大战一般的动员。“一场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我们继前一天进行抗原自测后,这一天再次组织进行了抗原。据说这次是全市范围的,随即网上便有人调侃:上海市民在连续被捅(指核酸)之后,终于对自己下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月4日,上海首次2500万人同日全员核酸,许多小区现外地医护身影。到我们小区进行采样的医护来自江苏盐城,胸前贴着的“苏沪一家”,让我们感到温暖。在沪亲友纷纷说到所在小区情况,医护分别来自江西、浙江、安徽等不同省份。</p> <p class="ql-block"> 当天网上有人说,上海市民要打扮起来做核酸,在外地医护面前做足面子。于是有时髦人士和个性突出者另类打扮出镜的照片流出。外地同学看到后问我:这是真的吗?上海人真的打扮成那样去核酸吗?我答:有图有真相就是真的啰,但应该是极个别的,要是都穿成那样,被拍照晒出的可能就是我这样的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收到了洋泾街道发放的第一次大礼包。因时间已错过居民生活最困难的阶段,也晚于浦东甚至浦西的一些街道,居民们意见很大。后来听说其实大礼包早就到了,因没有人手延误了发放,还造成了绿叶菜的腐烂。发放的大礼包中已将腐烂的绿叶菜抽了出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隔壁邻居收到食品后摆了个上字,发到邻居群里,不知是表达对上海的热爱,还是觉得东西不多有上无海?!</p> <p class="ql-block"> 4月5日全市继续静默后,上海市民过起了相近的日子;而关起门来的大多数家庭,在几十天内重复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乎</span>同样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上午观看新闻发布会,关注病例数据变化;做核酸检测或抗原自测。午后穿梭在各个采购群里,在那消耗着时间和精力。且常会产生类哲学疑问:我是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在哪?我团了啥?付款没有?团长是谁?何时到货?我又接了什么龙?</span></p> <p class="ql-block"> 4月10号,全域静默了十余天后,社保账户按时收到了养老金,这让我感到尽管出现了许多混乱,上海还是在运转的。</p> <p class="ql-block"> 4月11日,收到洋泾街道第二个大礼包。几乎与此同时,女儿单位有鸡有鸭有蔬菜的大礼包也到了。</p> <p class="ql-block"> 此后团购和采购渠道比之前畅通了,生活物资也比以前丰富了。</p> <p class="ql-block"> 女儿甚至在网上从小饭店买到了油盐糖醋,从文具店买到了香蕉和鸡蛋。</p> <p class="ql-block"> 然而,物资供应逐渐充足,并非岁月静好,4月12日,我们楼栋在累计封控24天、连续封控19天后,出现了第一例感染者,病毒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几乎同时,上海近亲友所在小区无一例外地出现病例,距离最近的就在朋友的同一楼层。</p><p class="ql-block"> 在此后10天余时间里(4月12到23日)我们小区几乎天天有阳性病例或感染者,每天醒来都是14天的第一天。这让我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由于不知感染源在哪里,大家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27605人,给人遍地开花的感觉。后来才知,那天的单日新增是上海本土净新增的</span>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全城封闭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问题和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暴露了出来:就医难、开药难、短时间物流不畅、生活物资紧缺等等。网络上过载的信息,大量的暗黑刷屏,让长时间关在家里我们,心酸、焦虑、恐惧,产生无力感以及深深地共情,有时情绪一下子就会低落下来。钱wx去世那天,女儿心情非常沉重的跟我说,这也许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棵稻草。她情绪低落,心里难过。而我,则默默地把疫情爆发以来发的为数不多的朋友圈改成自己可看。不是因为说错了什么,只是一时感到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和事、与当时的气氛不搭调。</p> <p class="ql-block"> 然而,媒体和网络不光传递苦难、愤怒和失望,同时也传递着美好。电视新闻报道里,虽然疫情严重,但上海春景依然,遍地英雄下夕烟;许多段子手和搞笑大师,苦中作乐,幽默调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人内心的苦闷。</p><p class="ql-block"> 他们用核酸和抗原检测工具比肩陆家嘴“三件套”,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用一段时间内最常见的几种蔬菜,替换陆家嘴那些现代化建筑,看了令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空出差半年的航天员返回地面(4月17日),有人在朋友圈</span>借此自嘲:航天员都出舱了,我们还出不去,说明解封比登天还难。</p> <p class="ql-block"> 小区连续出现阳性病例,网上立即传出下面图片,表达每天醒来都是14天的第一天的无奈心情。</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每一种心情和状态几乎在网络上都能找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灾难中我们不是最困难的人,家中没有年迈失能老人,没有慢病患者,没有孕产妇,没有上网课或中高考学生,也没有遇到极端情况。因而总体能够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平稳的生活。处于间歇性坚强、持续性焦虑、饥不择食的囤积状态。</p> <p class="ql-block"> 物流不畅时,我们为哪怕是花高价团到了急需物资而欢欣鼓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收到政府的救济大礼包在亲友群里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让蔬菜的每一部分都充分利用上,不同群里的亲友对我晒出的蔬菜圈圈点点,个出个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解决一时蔬菜紧张和延长蔬菜保存时间,我家先生自发了豆芽,我和利军表妹则尝试上了水培;</p> <p class="ql-block"> 团购和发放的蔬菜集中到货时,我们与大多市民一样按照保存期的长短规划吃用顺序。 </p> <p class="ql-block">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物资短缺让我们变得更加节俭,以前不喜欢吃的东西,都翻出来吃了;过期的食品舍不得丢弃;甚至剩饭剩菜都舍不得倒掉。现在我们感觉什么食物都特别好吃,水果能吃出阳光的味道,粮食吃出了碳水的满足,居然达到了活在当下的境界,物资(食物)带来的幸福感上升了。</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我用过期面粉和黄油做的面包,做时家里还有20余枚鸡蛋没舍得放上一个,还告诉老郭在新鸡蛋没有团回之前不要炒鸡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团货、囤货欲望,前几年流行的断舍离、极简生活在疫情之下已经不香了,家里有米有面有酒精有手纸心里才会踏实,才有安全感。以前想都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会一次买进700多元钱的肉。那不仅是那次团购最大一单,也创下了我家买肉史的记录。囤货成了疫情之下的底线思维。一位同学家提早列出了解封后要囤的50余项物品清单。</p> <p class="ql-block"> 而我和另一同学则在封闭期间通过团购买回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封闭在家的亲朋好友厨艺大增,我们经常在群里晒着各家的创新美食。</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单独封闭了两个多月的女婿,更是练成了十八般厨艺。</p> <p class="ql-block"> 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在抗疫期间暂停了。开始我们还难以改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养成的习惯,依然</span>先在家分好,到楼下再混仍,后来才逐渐不分了。</p> <p class="ql-block"> 家里两只养了20多年、一直吃龟龟粮的老龟,封闭期间断了粮,开始喂面包了。 群里交流时表妹利军回复:一点不奇怪,我们家狗断粮了,也买不到,结果好不容易在外面花高价买了一些猫粮,现在狗已经改吃猫粮了。</p> <p class="ql-block"> 封在室内缺少阳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家开始补充维生素D,并在阳光灿烂的时候有意</span>到阳台上晒上一晒。</p> <p class="ql-block"> 封的时间久了,特别是当负面的东西和情绪排山倒海向你涌来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生活物资以外的东西来填充……于是,咖啡、可乐和大窑都进入了我们的团购清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悲欢相通,</span>上海亲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往过从</span>,诸<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群异常活跃</span>。每天交流着小区病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物资发放</span>、疫情看法<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活体会</span>。互相安慰着、调侃着,鼓励着。抱团取暖,共渡劫波。有时笑着笑着就想哭,有时明明心情沉重转而却又笑了…… </p> <p class="ql-block"> 疫情之下,一声问候足以温暖到我,我对来自亲友的问候变得很在意,每天都在抗疫日记中记录下亲朋的问候和鼓励。某日在与云外甥女对话时谈及此事,我问她这是不是灾民心理,她如我所料地给予了否定!</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灾难中,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区里。4月12日我们楼出现首个病例时,所在楼层领队老师在群里介绍感染情况后深情地说:“邻居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很难过,而且并非个人防护不当或故意为之。作为邻居,建议要有包容心,不要指责,能帮尽量给予帮助,不要雪上加霜,从语言和精神上去打击,请大家理解包容。能成为邻居也是缘分,希望我们相互理解,共度时艰”!说的多么好,充满了对邻居的体恤和人文关怀,让人十分感动。</p> <p class="ql-block"> 在为大家服务了半个月后,本楼栋一位志愿者的孩子感染了病毒。她没有隐瞒,更没有抱怨,而是主动到大群里告诉了大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对“由此导致的小区解封延迟以及对邻居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她告诫大家</span>病毒很狡猾,一定要做好防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号楼、2号楼病例被转运时,患者本人都到小区大群向大家真情告白,众邻居深情祝福,表达了隔离不隔心,欢迎早日归来的愿望(截屏只选取了一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号楼众多转运隔离的邻居集中回来时,群里更是充满了连绵不绝的欢迎回家的“喊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则应景地做了两幅“欢迎回家”的标语放到群里。群内外充满了人间真情。</p> <p class="ql-block"> 在四五月间铺天盖地充满各种“丑闻”的上海,与那些不让方舱归来的孩子走进小区的邻居比,我能与这样的善人为邻,何其幸运。</p> <p class="ql-block"> 更有我们的志愿者和楼层领队老师,在封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甘冒风险,勇于担责,不辞辛劳,助人为乐。协助和配合外省及本地医护,有序组织了30次核酸检测,21次抗原自测(3月17~5月19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协助街道和居委一次又一次发放大礼包和防疫检测试剂、药物。</p> <p class="ql-block"> 在物流不畅,不良商家乘虚而入以及担心团购与快递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时,志愿者团队商议起草并发布了《团购倡议书》,抵制不良商家,规范团购快递行为。</p><p class="ql-block"> 在小区遇到其他问题和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时,及时召开网络会议商议解决。</p> <p class="ql-block"> 小区的年轻人在封控最初就发起了了解独居老人情况的接龙,并在后面的日子对他们尽可能地予以照顾。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邻里间的互帮急需,以物易物,更是屡见不鲜。我家先生在封控最初下楼去给不会做饭的年轻人送了包子和自嗨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小灶);并在群里有人求助需要</span>插排时主动送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 小区群里,时不时就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街道和和社区是上海的一个缩影, “丁丁baoweizhan”曝光时,小区发生了类似情况。群中沉默的居委干部,许久不回居民提出的任何问题,有天突然说话让大家帮楼里老外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许多邻居们当时就火掉了,指责他连日来不回答包括看病买药、病例转运等急切解决的任何问题,老外一有求助马上站了出来,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应一视同仁嘛?!不过怼完居委干部、发泄了不满,众邻居马上关心起老外来,有人送给了他没有参加接龙和付款的面包;多人指导他如何接龙、提前付款等,在后面的团购接龙里频见“老外”身影。</p><p class="ql-block"> 邻居们人本善良,只是见不得不公。</p> <p class="ql-block"> 那个受到邻居友善帮助的老外,在后面的面包团里,极力劝说大家团些面粉回来自己做面包,反复强调自己做既简单又实惠,不像团的面包那样量大价又高。邻居们得出结论:老外比我们还实惠啊!</p> <p class="ql-block"> 整个封控期间,小区邻居也有因信息不透明、个人利益受损、问题和需求得不到解答和满足而吵闹而争执的时候,有时火药味也很浓,甚至找来了110,但最终没有发生恶性事故。</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街道的保供总体情况算是不错的,除了第一次稍晚了些、第四次因被怀疑发放了“三无”物资几乎被居民喷上了热搜,其他都蛮好的。就是那被骂的第四批物资,也没有那么不好,发放的东西我们都食用了,没有发生任何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4月4日到5月中旬共40余天时间里,洋泾街道共发放了十一次大礼包,女儿单位发放过两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之需。后期发放物资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我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内心也十分复杂。在21世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我们像难民一样接受着救济,个中滋味,非身临其境者所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 4月29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49例,无症状感染者8932例。这个数据看起来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实则意义重大。上海五一之前,实现了社会面清零,这是一个根本性转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讯息让我们以愉悦地心情迎来了五月的第一缕阳光。五一劳动节的早晨,我站在阳台望向楼下,四月初开放的花儿虽已凋谢,树叶的颜色也由浅变深,但残存的春色和暖暖的阳光依然让我看到了希望。 </p> <p class="ql-block"> 5月4日是我们前面一个14天封闭的最后一天,我们期待着这个好日子过后给我们带来惊喜,如期由封控区转为管控区甚至防范区。结果,惊喜没有等来,却再一次受到惊吓。</p><p class="ql-block"> 5月5日检查结果出来,我们楼有三个楼面四户人家一下子出现多个阳性感染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功尽弃,重新来过。又一个新的14天与前面的无缝对接。</span>不仅如此,这一次的严重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p> <p class="ql-block"> 5月7日起,上海防控措施升级,出台了一人感染,楼上楼下近邻作为密接要随之转移的新政。</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历了6楼以下几十户近百位邻居艰难地转出隔离;楼下重新搭起了棚子对余下人员的严防死守;不再下楼核酸而由医护上楼登门采样等自封控以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p><p class="ql-block"> 大白为看守我们已经累成这样!</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在楼下邻居转移出去后,居委开始重新核对楼内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各种登记,搞得人心惶惶。我们甚至做好了随时被转运隔离的准备。同层邻居说已备好两个行李箱,在犹豫要不要带打印机走(家有中考学生)。我们也在考虑转运时都带什么东西。与此同时,也仍怀着侥幸心理和美好的愿望。总之各种情愫交织着,缠绕着,忧心忡忡,无所事事,准确地说是无法事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除了5月7、8、9小区连续因有病例而上榜、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封外,其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5月13日,大批转出隔离人员返回小区,我们又恢复了此前的生活。日复一日,核酸抗原,车熄鸟鸣,餐米油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对我们来说算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隔离迎来双满月。60天,从未走出过比小区门口更远的路,从未见过小区以外的人类。巧合的是洋泾街道发了第十一次大礼包,质量上乘。与上次一样,物资是山姆会员店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放前</span>提前看到物资清单。</p> <p class="ql-block"> 5月19日,我们三口又一次包了韭菜馅饺子,所用食材:面粉、韭菜、鸡蛋、虾仁、盐,以及作为蘸料的酱油和醋全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自政府发放的救济物资——-大礼包!</span></p> <p class="ql-block"> 5月20日,我们下楼做了单人单管核酸,前一晚通知时说这次核酸与21日能否解封有关。 </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着解封,即使21日不能解封,我相信也总有一天会解封。只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已经改变,</span>这个世界也已经改变。我很想回到从前,回到没有疫情,没有奥密克戎的从前……</p> <p class="ql-block"> 又要做核酸了,我要马上进群通知各位邻居,并把新发的保供物资放到各家的门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3~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