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战国秦长城萧索遗址,欣赏当今古雁城大美风光。(照片:张、纳、钱、李,撰文:李春林2022.5.20)

雪里红

<p class="ql-block">左起:纳字仁、张志强、钱玉成</p> <p class="ql-block">李春林</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0日,纳学仁、钱玉成、张志强和我四个老同事商定到固原周边哪儿走一走,散个心,钱玉成提议去位于明庒梁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浪一趟,说到那地方,前些年倒是去过几次,但有关秦长城遗址究竟在哪儿,现在什么样子,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现在也没有研究过。因为有过姚河塬遗址的考察经历,所以,当钱老师一提到去寻觅秦长城遗址时,我一下来了兴趣。下午2点整,我们四人经过简单准备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防匈奴南进,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史称秦长城。 固原秦长城起自甘肃省临洮县的洮河谷地,顺葫芦河东岸经北峡口从闫庙进入宁夏西吉县,顺马莲河河谷出西吉而进入固原县的张易乡,至黄堡东,转折为东北方向至白家湾,在这里又转折向东,经过闫家庄,至明庄西北,便分为两道,形成“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从明庄过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顺向小丘陵上,经郭庄、十里铺过清水河后至沙窝。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弓背状,经乔洼过清水河,过河后再折向东南至沙窝与内城合二为一。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经过西吉、固原、彭阳3县,全长约174公里。</p><p class="ql-block"> 连接固原汽车站和农资城的公路之间,即沿汽车站向西北方向上到坡顶,就可以看到公路两侧用青砖砌成的类似于炮楼样的巨型门垛,钱老师讲,这里就是秦长城,修路时被斩断,形成了这个门,以外是关外,往里便是关里了,这自然是过去的说法,实际也很像,这个没有门扇的门连带西南东北走向的山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把固原城给保护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看到秦长城的全貌,我们是沿着东北侧的门垛旁边的硬化路上的山,汽车在林荫道上左突右拐,约莫行了十分钟时间,依然没看到遗址的影子。可能是花草树木遮挡了视线的缘故吧,也或许根本就没找对地方吧!总之,秦长城从垛口那只露了一个鬼脸,就消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林海里穿梭,两旁高大的树木及各色花卉一闪而过,主道路两边不时出现一些岔道,要不是钱老师这个现成的向导,还真不知该往哪条路上走呢。走了大约十多分钟时间后,汽车在一个十字路口靠右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有一组建筑群,上前一看,原来是固原市水土保持示范园管处所在地,是办公场所,同时也是游玩场所,花卉、庭院,停车场、凉亭一应齐全,我们便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凉亭近旁,花枝招展,犹为茂盛的当数红花槐,粉红色的花一串一串的,竞相开放,微风吹来,来回晃悠,摇曳不停,似与游人相乐。</p> <p class="ql-block">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花儿有意,我们岂能无情。大家高兴之余,上前手牵花枝,留下了靓丽的一瞥。</p> <p class="ql-block">  古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所处之地——长城梁虽算不上很高,但从这里向远处眺望,固原城的许多建筑均能尽收眼底:西南方向,西兰银新城掩映在雾霭中,固雁嶺横亘在对面,把个老城挡了个严严实实,虽然看不到老城这些年旧城改造焕发青春后的美丽容颜,但从新区的发展变化来推测,也可以初见端倪。</p> <p class="ql-block">  固雁嶺的阻隔,虽然看不到老城的芳容,但矗立在其上的宝塔却清晰可见,是固原标志性建筑。远远看去,像巨人,像乐唱团指挥,指挥着它麾下的一众演员呤唱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曲又一曲。 </p> <p class="ql-block">  看得最清晰的景观要数位于植物园山脚下的新区了,新区是较西兰新区较早一些发展起来的区域,要是把现在的固原城按面积大小和建筑规模进行划分的话,新区约占四分之一(老城仅占一份),俯瞰新区,但见高楼林立,马路纵横,道旁树绽放的新绿把个新区划分成一个个小格子,像棋盘、像巨幅十字绣。白色的建筑、绿的树木以及其它各色的构筑物,互相点缀,衔接紧密,把新区这块狭长地带挤得满满当当,在这些众多建筑物当中,最显眼的当数固原体育馆了,体育馆因颜色白,体形大,模样独持(酷似白额雁),一枝独秀,十分惹眼,咋一看,有点像悉尼歌剧院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追寻固原段战国秦长城是此行的首要目的,在“研究室”前面的凉亭里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撇下车子,循植物园的小道步行前往长城所在地。小道并不宽,被开满黄花的柠条子伸展出来的枝条所占据,所以仅容两三人并排通过。</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前面赫然出现了一座黑色石碑,近前一看,上书“战国秦长城一一固原段”等字样,同时也看到了树林边上的高高拢起的酷似蛇体的长长的土楞,毋容置疑,这应该是所谓的战国秦长城了。</p> <p class="ql-block">  说是城墙,其实不成为墙,因为年久倒塌,变成了坡。我们便很轻松的从里坡爬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站在墙脊上,基本上就能看到战国秦长城的大体全貌,墙的内侧坡缓,距离坡顶大约10米的样子,墙的外侧,即西北一侧可陡了,有20米左右高,坡度估计在45度以上,坡底为人工开凿的10米宽的壕沟,我估摸着,筑墙所用的土恐怕就是来自坡下的堑壕。因为就近取土,省时省力,还可以提高城墙迎敌坡的高度,增强防御能力。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油然而生敬意。我也仿佛看到了千万衣衫褴褛的劳工肩扛手提跟蚂蚁搬家样的宏大的劳动场面。</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固防疆域,有效御敌,先后动用了150多万劳工,历时30年时间修筑了这条万里长城。我还仿佛看到了众多劳工当中范喜良的身影以及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悲壮场面。心生对统治阶级暴政的不满、对范喜良境遇的同情、对孟姜女千里寻夫随后得知丈夫已死消息后大哭不已撼天地、泣鬼神痴情的怜悯和敬仰。孟姜女故事,小时候我就读过,哭倒长城的事实只能认为是一种传说,但当看到秦长城,联系孟姜女故事时,心头还是重重的。纳学仁讲,孟姜女哭长城的地点听说就在彭阳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传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到处强抓壮丁,孟姜女新婚才三天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饥寒劳累致死。孟姜女千里寻夫,却得到丈夫累死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把附近的长城都哭倒了。孟姜女安葬好丈夫之后,选择了投海殉情。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也感动了无数人。孟姜女哭长城虽然是传说,地点在哪里,年代久远,不可考,且版本不一,无法定论,但修筑长城的浩大工程却是存在的事实。我们看到的这段秦长城虽然原貌不再,但保护还算不错,两边均安装了钢丝网栅栏,把“城墙”围在中间,城墙虽然已倒塌,但存留部分沿我们身前身后像巨尤一样蜿蜒伸向远方,直至看不见。我还发现城墙每隔那么一段就有一个硕大的高出墙体的方形土包,不用问,这应该是瞭望台,是守城士兵居住、观察敌情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城墙虽然因倒塌失去了往日应有的雄风,但它却像无字书一样,记载着中华民族一段古老的历史,传承着古代优秀文化的文明,是教育下一代的好教材。</p><p class="ql-block"> 话虽如此,我内心深处依然很复杂,很伤感,这其中不免有对当代统治阶级残暴统治的厌恶,有对古古代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苍桑巨变,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新中国、飞速发展大美固原的由衷赞叹。有道是“大江东去,浪淘尽,”“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有刘禹锡《乌衣巷》诗为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巷⼝⼣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看完战国秦长城明家庄梁南段,我们继续驱车沿着来时的硬化路由南向北走,转过一弯又一弯,长城的残垣断壁时隐时现,跑了老大一回儿,就是不见个头。好在政府重视,路修的平,绿化也做得好,(沿途经过的地方就看到有好几拨园艺工人在路边侍弄呢!),路两旁高低不同的树,遮天蔽日,加之靠近路边位置裁植的各种各样的花草的装扮,走起来十分舒坦,心情也格外的愉悦,先前为孟姜女遭遇而产生的忧伤因峰回路转,情随景迁而释然、淡化。</p> <p class="ql-block">  路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不远,水泥路变成了沙石路,路面变得凹凸不平,汽车也开始颠簸起来,于是我便放慢了速度,并紧紧握着方向盘继续前行,行着行着,眼前平地上突然出现了一座独独的土山,同时也很快看到了土山近旁的石碑标识,石碑上镌刻着“闫家墩峰火台”六个用隶书写成的大字,方知这硕大的土山并不是什么山,而是古代御敌时用于示警的建筑——烽火台。烽火台一般建在相对高度较高、周遭视野较为开阔的地方,一旦有敌情出现,侦察人员会在第一时间点燃早已准备好且放置在台上的柴火,远处的老百姓或军队看到峰火台上冒出的狼烟,会及早躲避或进行相应的军事部署。这个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临潼华清池游玩时,就在华清池后边的骊山上见过,不过那是砖包的。</p> <p class="ql-block">  闫家墩我不知道是村庄名还是山名,我无从知晓,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急切了解眼前这个峰火台的结构,近距离一睹其芳容。峰火台建在一个更大的台子上,有四个角,每个角成九十度,有四个立面,每个立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大约十多米高,虽然为土筑平台,许多地方有破损,但依然很陡峭,难认攀登。好奇心驱动着我有了一登烽火台的冲动,于是我绕着台基转了一圈,在东南面终于发现了有人从这登上去的痕迹(脚窝子),我几乎没费多大劲便迅速登上台顶,纳学仁、张志强二人见我登台成功,试图从我上去的地方爬上来,但没能如愿,最后只好作罢。台顶原来只是一个约四米见方的平台,再也没有看到别的什么。站在平台之上,果然视野开阔,除了西南方向视线被茂密的树林阻挡看不到远处外,头营、沈河、热电厂台子周围一二十里远的地方一览无余,连有些高度的程儿山、头营梁都尽收眼底。一个人在上,且居高临下,瞬间产生了与曹操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曹操收剿袁绍残余,凯旋而归,事业有成,志向宏大,有一统山河的愿望,且实力非凡,而我呢,退休后,赋闲在家,能力平平,况且已达垂暮之年,怎可以与古代具有“一代枭雄”之称的曹操相比呢?只不过是搞个恶作剧罢了。</p> <p class="ql-block">  在烽火台上闹腾了一会儿,不觉已,时间已近半下午,光线渐渐暗了下来,正好远处天空一团乌云漂来,遮住了夕阳的残辉,却才的兴奋、冲动、闹剧倾刻间荡然无存,继之而来的是悲凉、肃杀和沉闷,仿佛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因为我眼前完全呈现的是一种古战场千军万马残酷厮杀的悲壮场面,有诗为证:“黑云压城城欲摧,</p><p class="ql-block"> 甲光向日金鳞开。</p><p class="ql-block"> 角声满天秋色里,</p><p class="ql-block"> 塞上燕脂凝夜紫。</p><p class="ql-block"> 半卷红旗临易水,</p><p class="ql-block"> 霜重鼓寒声不起。</p><p class="ql-block"> 报君黄金台上意,</p><p class="ql-block">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p><p class="ql-block"> “塞下秋来风景异, </p><p class="ql-block"> 衡阳雁去无留意。</p><p class="ql-block"> 四面边声连角起,</p><p class="ql-block"> 千嶂里,</p><p class="ql-block"> 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 浊酒一杯家万里,</p><p class="ql-block"> 燕然未勒归无计。</p><p class="ql-block"> 羌管悠悠霜满地,</p><p class="ql-block"> 人不寐,</p><p class="ql-block">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p><p class="ql-block"> “走了”,不知是谁在台下喊了一声,一下把我从遥远的思绪中唤了回来。才方知自已一个人在烽顶楞神儿呢。</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出于到此一游的纪念,还是缘自对古人的由衷敬仰,我们轮番在碑前留了影。然后带着对因朝代更替、民族纷争带来的满目疮痍的忧伤、对固原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的由衷赞美等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长城梁,结束了大半天追寻战国秦长城遗址之旅。</p> <p class="ql-block">  在回来经过的路上,顺便到位于乔洼村的沈园看了看,下午六点左右打道回府,各回各家。</p> <p class="ql-block">后记: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知音难觅有谁识,</p><p class="ql-block"> 空有满腹拙劣文。</p><p class="ql-block"> 晚景即逝犹可怕,</p><p class="ql-block"> 排迁抑郁了此生。</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人过三十不学艺,</p><p class="ql-block"> 知命之年事难成。</p><p class="ql-block"> 谁说夕阳无限好,</p><p class="ql-block"> 实把老苍当懵童。</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忙里愉闲登“古原”,</p><p class="ql-block"> 遍览河山与名胜。</p><p class="ql-block"> 忘却身边烦心事,</p><p class="ql-block"> 情长纸短不与争!</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常人难解醉汉意,</p><p class="ql-block"> 唯有自己内心明。</p><p class="ql-block"> 挥毫写下万千字,</p><p class="ql-block"> 只把真言赠故人。</p><p class="ql-block"> (2022.5.26于银川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转载晓中评论,共勉)为李春林“美篇”点赞,并祝福退休的老师们晚景美好,豁达乐观。</p><p class="ql-block"> 老而弥坚志趣多,</p><p class="ql-block"> 归田路上笔不辍。</p><p class="ql-block"> 小岔窑洞缅伟人,</p><p class="ql-block"> 长城梁上赋新作。</p><p class="ql-block"> 真心真意抒真情,</p><p class="ql-block"> 美文美景结美果。</p><p class="ql-block"> 莫道日暮桑榆晚,</p><p class="ql-block"> 夕阳尚可照山河。</p><p class="ql-block">(春林答谢晓中评论) </p><p class="ql-block"> 真诚感谢杨老师通过赋诗的形式对我的拙作美篇给予的高度评价!诗作首句起韵,“uo”韵到底,对仗工整(当句对);内容上既有对友人退休后坚持写作生活的高度赞誉(首联),又有对景点旅游内容的客观叙述(颔联),还有对美篇作品“景”“情”“意”“文”的精到评说(颈联),尾联“莫道曰暮桑榆晚,夕阳尚可照山河”两句针对友人美篇《追寻战国秦长城萧索遗址,欣赏当今固雁城大美风光·后记》中“谁说夕阳无限好,实把老苍当懵童”句流露出来的悲观情绪的劝慰。加上诗前小序对本诗写作缘起的交待,无不凸现晓中老友对我的理解、支持和关怀。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游览更多的地方,写出更美的文字,让“夕阳”绽放的光彩洒满河川大地,温暖人们的儿房!(2022.5.30)</p><p class="ql-block"> 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生不逢时吃食堂,,</p><p class="ql-block"> 十年寒窗好恓惶。</p><p class="ql-block"> 改革初夜响惊雷,</p><p class="ql-block"> 开放之日迎曙光。</p><p class="ql-block"> 一展雄心立壮志,</p><p class="ql-block"> 挥洒热血美名扬。</p><p class="ql-block"> 赋闲休作儿女态,</p><p class="ql-block"> 重拾钢枪上战场。</p><p class="ql-block">(李春林2022.5.31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