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劲苓老师曾说过“零散的知识犹如散落的珍珠,需要找到一条线把它串起来。”复习课就像这条“线”,帮助学生化零为整,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精准、更高效开展复习课,海南省小学数学卓越教师何丽工作室和澄迈县师训中心专家莅临澄迈县第一小学开展复习课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海南省小学数学卓越教师何丽工作室主持人何丽老师、澄迈县师训中心小学教研室蔡兴乐副主任、澄迈县第一小学王茀炳校长、王川峡副校长、教研室王璞主任、工作室成员以及学校的全体数学老师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由王璞主任主持,执教教师为澄迈县第一小学黄小飞老师和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美丽沙分校曾媛媛老师。</p>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p class="ql-block"> 黄小飞老师执教的是《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课。</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黄小飞老师先借用预习单,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完成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表格,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推理过程。</p> <p class="ql-block"> 出示图形卡纸,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分享推导过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讲练结合,学以致用。</p> <p class="ql-block"> 最后,学生分享自己整理的易错题,进一步拾遗补缺,巩固知识,发展思维。</p> <p class="ql-block"> 黄小飞老师的整个课堂都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 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 <p class="ql-block"> 曾媛媛老师执教的是《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一课。</p><p class="ql-block"> 曾媛媛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氛围热烈融洽。</p><p class="ql-block"> 曾媛媛老师先亲切地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个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借用思维导图引入课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进一步引出解题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平十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计算环节,小组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说出答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p> <p class="ql-block"> 填写表格环节,曾媛媛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排列规律,运用规律,快速且准确填写表格。</p> <p class="ql-block"> 学以致用。运用规律,不计算,快速比较算式大小。</p> <p class="ql-block"> 曾媛媛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非常强,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教学效果良好。</p> 课后研讨,思维碰撞 <p class="ql-block"> 课后,老师们针对这两节课展开研讨,纷纷表达了自己在观摩课堂中的见解,并提出优化意见。</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对黄小飞老师的教学提出的改进意见:一、自主整理知识。关于课堂中的面积公式推导梳理过程,建议让学生课前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课堂上再以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二、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等活动把平面图形的面积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结构化,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对曾媛媛老师的教学提出的改进意见:一、学习完一整单元后,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能力。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知识内容,对知识进行巩固,便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二、让学生从横着看、斜着看,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类推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规律,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有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规律如何呈现,为什么要学会找规律呢?这个需求体现的不够明显,需要老师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加强。</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展示后,两位老师深刻反思教学,深入领会专家意见,合理借鉴听者建议。利用晚上的时间,和磨课团队再次修改设计,迎接第二次的研讨。</p><p class="ql-block"> </p> 再次研课 <p class="ql-block"> 5月20日上午,澄迈一小的会议室已经坐满了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充满期待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黄小飞老师再上《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流程更加清晰:学生代表回顾已学平面图形和面积公式;小组成员上台接力介绍从长方形、正方形⋯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孩子们落落大方,表达流畅清晰。</p><p class="ql-block"> 随后教师的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特点将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里议一议、圈一圈、说一说。”挑战性的活动自此展开,我们见到孩子们在交流,在思考,在操作,我们感受到了是学习正在真实发生。果不其然,其后的展示精彩分呈,有的按照面积是"数的”还是“拼的”,或是“剪的”分类,有的按照"转化的对象的归属,比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都是转化为长方形(或近似的长方形),将其作为一类。教师则适时捕捉生成,借着学生的表达,移动图卡,就这样平面图形面积的关系图自然呈现学生眼前。我们觉得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复习之效更鲜明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曾媛媛老师再上“20以内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教学有了什么改变呢?在学生看课本教师绘图,一棵知识树展现在学生眼前时,老师开始引导“有什么感受?”然后激励“以后你们也可以像这样绘图,让散落的知识点成为清晰的结构图”。</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交流16-9的算法时,教师有了及时而简明的板书,方法在提炼,方法在整理,方法更在深化。在全面整理之后,教师有了即时的评价,所有的孩子在规定的1分钟内完成口算题,教学评一体化正在实施。在减法表呈现后,教师有了适时的引领:“看看11-9,12-9直到18-9有什么发现?”基于此再让学生独立尝试着利用规律填表,相比昨日孩子们轻松了一些。</p> 再次研讨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的教学,学习目标更明确了,教学结构更鲜明了,学生热情更高了,随后的研课也更热烈,更精彩。</p><p class="ql-block"> 对于第一节课聚焦到了两个问题上,其一回顾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是分成两个环节实施?还是一气呵成,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已得?其二,本课最重要的一步“创建知识结构图”是采用分类的方式?还是直接提出“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表示出平面图形面积推导之间联系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问题一出,大家各抒己见。蔡兴乐老师介绍了选用分类的缘由,基于的是对学情的充分考量,学生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各异的分类结果,但无疑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再次深刻体验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轻松发现彼此间的联系,教学证明这种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有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分类过程中出现交叉现象怎么办?有的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生的作品分类的结果应该有序、完整展示,使其成为生成资源。何丽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考虑再行尝试,让学生想想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表示出它们的联系?孩子们会有不同的表征方式,更会借表达让思维可视。</p><p class="ql-block"> 同时建议,如果用分类这种方式,可以考虑在后面再巧设一个冲突,教师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都圈在一起,引发学生的疑问“它们为什么可以作为一类呢?”由此开启更深入的探究,揭示转化这一本质。</p><p class="ql-block"> 对于第二节课我们的讨论集中到了减法表的呈现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横看、竖看、斜看发现规律的意义,怎样指导孩子们主动利用发现的规律去计算,使得算得更准,算得更快,用得更活?这还需要再行探究。在充分交流之后老师们达成共识——提供材料、设计活动,让孩子们经历减法表“再创造”的过程,而亲历之中孩子们已经在不自觉地观察、比较、应用了,规律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悄然入心了。</p><p class="ql-block"> </p> 活动总结 <p class="ql-block"> 最后,何丽老师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调整课堂环节,使授课过程环环相扣,更加紧凑。</p><p class="ql-block"> 同时,老师的授课过程都是基于学生学情上的一种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进行调整,只有适合学生学情的授课,才是最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 蔡兴乐主任指出,学生学习常规中的课前常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前常规的培养,引导学生课下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找出不理解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指向要明确,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王茀炳校长总结:教研追求的是抓实抓细,不是抓大抓虚,教研活动需要抓住细节,深入挖掘,提高教学成效。对于教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问题根本,落实到教学改进中。</p> <p class="ql-block"> 此次研讨,聚焦复习,顺应的是教师的学习需求;此次研讨,现场改课,遵循的是磨课的有效路径。对执教者和磨课团队而言,先破再立,边破边立,过程是忙碌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确是最为充实的,最为真实的,最为有效的。美好已在酝酿,蜕变正在发生,期待着更加精彩的绽放!</p>